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实现白洋淀芦苇的有效利用,以白洋淀淀区芦苇(白苇)为原料,以KOH、K2CO3为活化剂,综合考虑制备过程中的剂料比、浸渍时间、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以碘吸附值和亚甲蓝吸附值综合作为吸附性能高低的评价标准,进行活性炭制备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以KOH为活化剂、剂料比为4∶1、浸渍时间36 h、850℃下活化1 h的条件下,制备的芦苇基生物质活性炭碘吸附值最高,亚甲基蓝吸附值较高;以K2CO3为活化剂、剂料比为3∶1、浸渍时间12 h、900℃下活化2 h的条件下,制备的芦苇基生物质活性炭有最高的碘吸附值和对亚甲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碘吸附值均高于国家活性炭一级品标准(1 000 mg/g),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以氯化锌为活化剂,通过微波诱导热解法制备小麦秸秆吸附剂,并以微波功率、热解时间和氯化锌质量分数为影响因素,碘吸附值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热解时间和微波功率对碘吸附值的交互作用明显。响应面优化工艺分析,发现当热解时间4.03 min、微波功率569.0 W,氯化锌质量分数为31.24%时,碘吸附值最大,为643.33 mg/g。另外,小麦秸秆吸附等温线与I型相似,吸附剂的微孔容积为0.238 4cm3/g,吸附剂的BJH孔径分布表现窄小,最高峰出现在2.1nm左右。处理Cr(VI)废水的吸附试验,发现Cr(VI)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0%以上。研究表明,微波诱导热解法及响应面优化工艺制备的小麦秸秆吸附剂技术可行且具有良好的重金属废水处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核设施放射性废气组成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碘排往环境中可产生安全危害。为在高温条件下对活性炭进行放射性单质碘保留性能测试,依据ASTM D3803-79参数要求,建立了活性炭180℃气流条件下单质碘保留能力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放射性单质碘供料与高温条件单质碘解吸两部分,通过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密封性能,确定了供料阶段气流流量、放射源131I初始活度范围,并取活性炭样品进行了系统稳定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系统满足ASTM D3803-79的要求,试验压力下气体泄漏率小,吸附供料所用源初始活度小于0.2 m Ci,载碘气流与稀释气流流量分别为45 L/h与300 L/h。试验结果重现性强、可靠性高,活性炭样品结果标准偏差满足ASTM D4069-81要求。研究表明,该测试系统能对核级活性炭保留放射性单质碘性能进行可靠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电绝缘鞋标准的国内外情况、技术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足部防护电绝缘鞋>是关系作业者人身安全的产品标准,参考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对其技术内容进行规定,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5.
直接采用化学法,在一定工艺处理后物料产生自胶合作用,而无需再添加胶黏剂即可生产成型颗粒活性炭.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磷酸活化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磷酸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浸渍比以及产生塑化的捏合温度,这样有利于物料产生自胶合作用以及产品强度的提高.另外,影响颗粒活性炭碘吸附值最大的因素是磷酸质量分数,影响颗粒活性炭亚甲蓝吸附值及强度最大的因素是浸渍比.在磷酸质量分数为60%,浸渍比为100%,捏合温度为170 ℃,捏合时间为60 min的最优条件下可制得碘吸附值为1 004.15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72.5 mg/g,强度为93.6%,比表面积为1 694.150 m2/g的颗粒活性炭.  相似文献   

6.
采用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除去其可食用部分后剩余的废弃部分菌粉作为生物吸附剂吸附Cd2 ,研究金针菇吸附Cd2 的理想条件.试验评价了5个影响因子:样品的不同处理方式,振荡吸附时间,溶液pH值,Cd2 初始浓度和菌粉投加量.结果表明,菌粉颗粒越细,吸附能力越强;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不显著;pH值是影响金针菇吸附能力的关键因子,pH值为7时达到最大吸附率(63.1%);吸收60 min时,金针菇对Cd2 的吸附率最高(71.9%);随着溶液初始Cd2 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降低,但随菌粉生物量的增加,吸附能力上升;当溶液Cd2 的浓度为80 mg·L-1时,最大吸附量达到5.573mg·g-1.可以认为金针菇菌柄非食用部分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某染料厂吸附染料生化废水饱和的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Fenton试剂对其进行原位氧化再生,将再生后的活性炭用于同种废水的吸附。考察了再生时间、双氧水投加量、pH值、H2O2与Fe2+物质的量比、Fenton试剂投加方式等因素对再生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活性炭再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Fenton原位氧化方法对活性炭再生具有较好的效果,当pH值为1、双氧水投加量为1 mL/g、H2O2与Fe2+物质的量为20∶1、再生时间为180 min时,再生炭重新吸附废水,COD和TOC再生率分别达到49.93%、36.80%。经再生活性炭吸附处理,出水可以达到部分工业回用水要求。为期半年的半工业试验表明,活性炭吸附效果与小试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对自然水体中低浓度红霉素进行吸附试验,测定了其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计算了热力学参数,考察了p H值、离子强度和腐殖酸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红霉素的吸附在前40 min为快速吸附阶段,20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吸附试验数据,热力学参数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对红霉素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吸附活化能Ea表明多壁碳纳米管与红霉素之间的强吸附作用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过程,碳纳米管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决定平衡吸附量;离子强度对吸附有明显的影响;p H值在5~9时,提高溶液p H值有利于提高对红霉素的吸附量;适量的腐殖酸使碳纳米管对红霉素的吸附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电吸附水处理技术(EST)对污水悬浮物的去除效果,利用电吸附水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中悬浮物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电吸附水处理系统对悬浮物的去除效果较好,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中的规定标准;电吸附处理系统对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74.07%,而电吸附模块本身对悬浮物去除率仅为14.29%,氯离子、进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以及进水中的硬度值均对电吸附技术处理悬浮物的效率没有影响。因此,电吸附水处理技术可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新型有效方法,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湘江底泥吸附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以湘江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吸附试验,分析和探讨了河流底泥吸附水中氨氮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氨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底泥对氨氮的吸附是复合动力学过程,即吸附初期是快速吸附阶段,此后吸附速率逐渐减小,进入慢速吸附阶段。外界条件的变化对氨氮的吸附量有一定影响,随温度升高或泥水质量比增加,底泥对氨氮的吸附量减少;随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升高,底泥对氨氮的吸附量增加;在溶液呈酸性(p H6)时,吸附量随p H值降低而减少,在溶液呈碱性时,吸附量随p H值升高而增大。底泥吸附氨氮过程的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修订后的GB12014—2009《防静电服》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与老标准的区别。新颁布的标准增加了防静电面料的考核内容,使得构成服装的面料质量与成品相配套,利于企业完善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新标准加严并分类考核服装防静电性能,既保障劳动者的服用安全,又有利于检测;新标准增加静电热散材料、点对点电阻等方面的术语,使新标准更加规范和细化;新标准把pH值、甲醛等安全指标纳入考核内容,使得新标准与国际接轨,并更多地考虑了劳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消防标准体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明确我国消防标准体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分别从消防标准的数量、标龄、类型、属性和采标情况等5个方面对我国消防标准体系进行分析,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欧盟标准化委员会和美国的消防标准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防标准体系整体适用性在不断增强;需制定周期性标准复审计划;消防基础试验类和管理类标准应成为下一步消防标准制修订的重点;消防强制性标准所占比例有待进一步下调;需建立国际标准动态跟踪机制,同时应注重将我国先进的消防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安全标准总数、领域分布、级别划分、标准性质、类别构成以及采标情况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安全生产标准的总体状况;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析了安全标准在基础通用和社会事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在各产业所属领域和行业的分布情况;阐述了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现状以及框架构成状况。提出了我国安全标准及体系存在的标准分布不均衡、关键标准缺失和滞后、采标率偏低、标龄过长和标准体系覆盖面窄五个问题,并给出了加强关键和缺失标准的研制,加大先进技术成果标准化、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立标准维护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国际化工作四项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我国灭火专业标准体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分别从灭火剂、灭火器、灭火救援装备、消防通信和灭火救援管理5个方面对我国和国际消防标准化组织、美国消防标准研究机构及协会发布的灭火救援标准共200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固体和液体灭火剂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气体灭火剂标准未涉及部分新型卤代烷气体灭火剂;灭火器标准修订情况落后于国际标准;灭火装备类标准数量较多,但不够全面且缺乏系统性;消防通信系统标准落后于目前通信技术的发展;灭火救援管理类标准是我国消防标准化最为薄弱的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灭火专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EN50129及其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列车不断提速给我国铁路安全管理带来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专门制定的铁路安全相关标准EN50129为指导,介绍并研究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体系结构以及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中的应用。从国际安全标准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研究和开发问题以及安全文件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并根据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管理办法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其目的是要在铁路安全管理和应用中吸收或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铁路发展的安全标准和安全评估体系,推进铁路安全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切实保障铁路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入世”后 ,其劳动标准问题与其他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问题一样 ,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带有国际化的色彩。究竟我国的劳动标准处于何种水平 ?是低 ,是高 ?这需要针对劳动标准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研究。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作为劳动标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比较 ,可以认为 :就水平而言 ,我国法定的女工保护标准或者与国际标准类似 ,或者高于国际标准 ;就结构而言 ,二者的框架也大体相同。但鉴于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 ,我国女工保护标准也应考虑增加某些注重促进女工社会平等方面的内容 ,如家庭责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中、美、英涂装作业安全标准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中、美、英涂装作业安全标准的体系和现状。从标准体系科学性、标准制、修订及时性、标准执行情况三个方面,对中、美、英三国的涂装作业安全标准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标准体系较为科学、系统,但方法标准所占比例太小,人员因素的相关标准较为缺乏,标准分类应随涂装技术的发展不断细化;我国标准平均修订周期远大于美、英类似标准;我国标准实施时缺乏配套措施,从企业到政府均缺乏执行力,而国外涂装作业安全标准与法律、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结合紧密,执行有力。最后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笔者的研究对完善我国涂装作业安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配套措施建设,提高涂装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化工园区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近年来化工园区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的安全规划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而安全规划依据不完善、操作性不强是化工园区安全规划难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笔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借鉴国内外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先进经验,提炼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核心要素,将安全规划要素表作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直接依据,该依据内容具体、较为完整。同时,基于安全规划要素表,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化工园区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应重点规划的内容,指导化工园区各阶段的安全建设以及应重点注意的问题,以期加强化工园区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使中国石化HSE管理达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水平,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HSE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石化业务特点,研究开发了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系统。系统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体现PDCA管理思想,遵循中国石化一致的HSE管理理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与HSE管理体系完全吻合等原则进行设计,采用最新云计算模式、多层B/S软件体系结构以及WMFC、XForm、SOAP、XML等相关标准进行开发,实现了分布应用、集中管理的运行模式。通过在中国石化总部、5家试点企业和近100家非试点企业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了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及绩效评估的需要,实现了HSE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提高了HSE管理效率,准备在中国石化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TSG 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装卸软管的性能做出要求,但未明确给出相关检测采用的协调标准与引用标准。国内装卸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软管主要采用橡胶软管,本文通过收集国内现行检测输送石油基、天然气橡胶软管的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分析国内标准的采标情况,包括采标率、采标一致性程度、采标时效性,为检测机构掌握现今市场相关软管产品质量、制定装卸软管检测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