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性是专科物理的重要特色,本章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出发对此作进一步阐述。对强化应用性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课程的应用性不仅在内容上,还应在更高层次即思维和方法论上体现出来,对此专辟一节进行论述。最后从技术创新角度研究了物理效应及其教学在加强课程应用性,待别是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导引课程特点,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领域多,教学难度大,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均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西安科技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革新和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针对《环境科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培养技术型和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定位.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它是以提升初中学生的健康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体育考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其健康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中考体育成绩的最终目的。本文针对现在的体育教育模式,结合广大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入手,探究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中考体育成绩。  相似文献   

4.
前言     
专科物理教学内容是改革的难点,甚至课程本身也成了一个争议的问题。广大专科物理教师本着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关于专科物理“一是要改,二是要上”的精神做了大量工作。在迎接新世纪来临之际,有必要对已经做过的事、取得的经验进行一个总结,并根据教育改革深化的要求,对新世纪的专科物理教学进行展望。1996年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工程专科物理课程教学委员会(简称“课委会”)开始组织《面向21世纪高工专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题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学》是大学本科播音与主持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播音与主持专业学习的启蒙课,主要解决的是播音、主持创作的“硬件”问题,同时又将贯穿播音、主持创作的全过程,并能从一个侧面体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由此可见语音发声课程在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针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对象的变化,一种创新的"完全开放式"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情境构建被引入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本文在分析开放的含义、教学基本目标及受众认知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医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规划、实践平台搭建和教学方法,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情境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职的德育教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息息相关,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修养,道德品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自身修养。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德育教育课程,是一门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基础的学科,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可以培养中职学生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丰富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而承担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功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既是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以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的诞生,使中学课外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必备要素。本文从中学语文课外学习的特点、策略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强化课外语文学习意识,提高对课外语文学习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进而展示出语文课外学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正>《电工基础》是中专电子电器专业一门基础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可以说,电工基础课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而实验课是电工基础课的"重头戏",做好实验课教学工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中专学校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有时候甚至是一问三不知。而且在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加剧,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和深化,把语文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专业成长和发展、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等问题推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智育不好是废品,体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德育实施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是当前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下的体育学科不再是应试教育下可有可无的副科,同样是实施素质教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高中环境教育课程(以下简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从21世纪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目前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以及课程教材,模式,结构的弊端作简要的分析,并以课程价值观与质量观,基础教育的性质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教材,模式与结构的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课程在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当前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提出了从实际出发,持科学态度,转变旧观念,在系统论指导下,吸取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以原有教条垢弊端为突破口,优化“必修加选修”,“学科加活动”,“显性加隐性”的弹性化“课程”的结构,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人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正>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推出以来,被各个学校积极地接受和实施起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初中数学课堂,课程改革似乎已经成为了数学教师追求的一种时尚。但是课程改革也使得很多人不理解,或是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甚至有的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有一些困惑,总是觉得在实施了素质教育策略以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反而有所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这给我们新时期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的教育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收获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实现全面提高。那么,作为小学学科中的美术学科应该怎样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与教材发生了变化,较之过去而言,新的教材的知识量越来越少,所要背诵的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在降低。正如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的重要作用更是如此,因此,作为中学历史  相似文献   

19.
该教学团队调研了近四届毕业生社会需求去向,检验人员从业情况、社会人才需求,构建"双线并行、课证行赛四位一体"的梯度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单项基本技能—单项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优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界限,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相互融合渗透,对"基础化学"进行了系统的项目设计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协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也不例外。结合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几点认识,笔者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学科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其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可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