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倩  庞燕  项颂  万玲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0):4850-4856
为解析骆马湖富营养化沉积物的影响因素,2018年9月采集了骆马湖表层沉积物32个点位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研究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5%~3.76%,平均值为1.62%;TN含量在0.04%~0.46%,平均值为0.19%;δ13C含量在-27.32‰~-8.36‰,平均值为-14.98‰;δ15N含量在-1.92‰~10.17‰,平均值为7.72‰,TN与TOC在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有机碳、氮同位素受不同来源有机质影响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对δ15N、δ13C与C/N进行定性分析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计算,得出骆马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壤有机质贡献率最大,特别是东岸休闲旅游区贡献较高;二是围网养殖造成的源污染,加大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第三是湖泊来水携带较高浓度的污水有机质,对"典型过水性"骆马湖水质影响较大.为了降低骆马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急需对湖体有机质的来源加大控制.  相似文献   

2.
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是研究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手段.应用水生生物摄食过程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会伴随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分馏作用而变化的特征,以北京地区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永定河流域平原河道、潮白河流域山区河道、北运河流域平原河道为研究对象,共布设30个样点,探究不同流域河道水生生物食物网结构变化特征,定量反映其水生生物摄食关系、营养级、食物网的冗余程度,揭示水生生物食物网结构、物质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不同流域河道δ13C、δ15N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不同流域呈现不同上升趋势,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山区河道均总体呈现“L”型阶梯上升趋势,永定河流域平原河道呈现■型上升趋势,北运河流域呈现“│”型上升趋势.(2)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河道鱼类δ15N总体稳定在8‰~18‰之间,显著大于北运河流域δ15N(5‰~15‰).(3)不同流域鱼类δ15N、δ13C形成的矩阵...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流硝态氮(NO3-N)污染已经成为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备受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以西安市皂河为例,于2021年的5月(旱季)和9月(雨季)采集其河流水体、排口出水和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测定水质参数,并利用氮氧稳定同位素和Iso Source模型解析NO3-N来源。结果表明:5月和9月皂河NO3-N的δ15N分别为-26.43‰~32.29‰和-2.81‰~20.85‰,δ18O分别为-23.42‰~53.02‰和-5.26‰~21.53‰;粪污是皂河NO3-N的主要来源,皂河不同污染源NO3-N来源的平均贡献率,河流水体为粪污>土壤中氮>化肥>大气沉降,排口出水为粪污>土壤中氮>化肥>大气沉降,污水处理厂进水为大气沉降>粪污>土壤中氮>化肥,污水处理厂出水为粪污>土壤中氮>化肥>大气沉降;土壤中氮和粪污合计对皂河流域NO3-N的贡献率大于7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20年沉湖湖心采集的73cm长沉积柱(CH-01)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的分析,并结合年代测定(210Pb、137Cs比活度测试)结果,分析了130多年来沉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沉湖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52cm/a,呈缓慢增大趋势.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89%~3.65%和0.04%~0.20%,δ13C、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4‰~-26.13‰和1.67‰~5.48‰,TOC、TN在38~26cm的快速上升对应于1970~1990年沉湖周边人口增长和湖泊改造工程频繁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混合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陆生C3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其中土壤有机质和陆生C3植物的贡献较大,1980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湖泊水动力减弱,湿地内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农业源氨氮沉降是水库型水源地水体收到的重要的外源氮之一,其沉降量评估与来源识别是水体氮污染防控的重要依据 .替代面法和推算法是大气氮素干沉降监测的两种常用方法 .采用替代面法和推算法,于 2019年 9月—2020年 8月对淅川库区周边设置的 5个大气监测点进行干沉降样品采集,测定了样品中氨氮浓度及其氮同位素,探讨了 2 种监测方法在氨氮干沉降通量估算及氨氮来源解析中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替代面法获得的氨氮干沉降通量为推算法的1.4~2.1倍,2种监测方法获得的氨氮干沉降通量在时空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推算法获得的δ15N-NH4+较替代面法偏负,季均相差为11.1‰,时空差异显著.替代面法在获得淅川库区氨氮干沉降通量方面具有优势,受氨氮分馏影响,直接获得的 δ15N-NH4+值较初始源 δ15N-NH3值存在较大偏差,影响溯源结果的准确性;推算法能够分别获得不同氨氮形态干沉降中的 δ15N...  相似文献   

6.
采集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区25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分析了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了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潜在来源,并进行了有机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青浦区31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ω(TOC)为0.21%~3.55%,平均值为1.18%;ω(TN)范围为0.02%~0.23%,平均值为0.09%;δ13C范围为-28.04‰~-10.80‰,平均值为-22.28‰;δ15N范围为2.28‰~11.19‰,平均值为5.76‰;且TOC含量与TN含量显著相关;来源分析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污水有机质和陆生植物的影响;基于IsoSource软件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相对贡献率较高(0.3%~96.8%),且生活污水对多数采样点有机质来源均有一定的贡献;此外所选端元物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品中有机质来源贡献具有一定差异性;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范围为0.006~0.7...  相似文献   

7.
王燕丽  肖化云  肖红伟 《环境科学》2012,33(4):1080-1085
通过对贵阳市法国梧桐叶片为期1 a的监测(2009-03~2010-04),分析其叶片氮含量及氮同位素组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与同期湿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维管束植物叶片响应大气湿沉降氮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法国梧桐叶片N%变化范围为1.48%~5.27%,均值为3.36%,根际土TN%为0.29%,叶片δ15N变化范围为4.48‰~8.39‰,均值为6.38‰.叶片N%与δ15N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皆呈现春夏较高、秋季降低的趋势,冬季落叶,无监测数据.结合该采样点同期雨水监测数据,发现叶片N%与雨水中DIN浓度(0.57~6.74 mg.L-1)、叶片δ15N与雨水δ15NH4+-N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表明湿沉降氮是叶片吸收氮的一个重要来源,法国梧桐叶片指示大气N沉降量的变化成为可能.研究还发现法国梧桐叶片δ15N比其吸收氮的2个主要端元(根际土δ15TN:3.19‰±1.04‰,雨水δ15N-NH4+:-19.76‰~-10.41‰)都偏正,表明法国梧桐在吸收氮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8.
采集了春季南昌市城市和森林地区的大气PM2.5样品及潜在大气氨基酸排放源(植物和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了样品中结合氨基酸(CAAs)的浓度、组成及甘氨酸(Gly)的氮同位素值.结果表明,城市和森林地区PM2.5中总CAAs的浓度分别为0.507~3.912和0.497~2.647nmol/m3.通过对PM2.5中CAAs组成占比分析发现,城市和森林地区CAAs组成成分相似,其中Pro、Gly、Ala、Leu和His是PM2.5中丰富的CAAs物种.结合Gly的氮同位素值可知,城市地区(+0.62‰~+22.67‰)和森林地区(+1.99‰~+23‰) PM2.5中δ15NC-Gly值表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根据大气CAAs潜在排放源δ15N值清单,本研究中生物质燃烧、土壤源和植物源是PM2.5中CAAs的主要来源.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模型计算源分配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土壤源和植物源对城市地区PM2.5中CAAs的平均贡献为42%、40%和18%,对森林地区PM2.5中CAAs的平均贡献为38%、38%和24%.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测定维管束植物桂花树叶片的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分析其对大气氮沉降的截留吸收机制。为期一年(2009.03~2010.03)的监测数据显示,桂花树叶片氮含量为1.33%~3.09%,平均值为2.18%;叶片δ15 N为+0.54‰~+3.78‰,均值为+2.29‰。桂花树叶片N%、δ15 N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规律,这与已有的贵阳市雨水监测数据一致。对比不同树冠厚度的叶片样品,发现叶片N%随树冠厚度增加而降低,顶部叶片N%表现为最高(2.39±0.4%),说明桂花树的树冠层对大气氮沉降有明显的截留吸收作用。桂花树顶部叶片δ15 N最偏负,而上覆树冠层最厚的下方叶片的δ15 N最偏正,反映了树冠层在吸收大气氮沉降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吸收,引起同位素分馏,即树冠层越厚,穿冠水δ15 N越偏正,且分馏程度与树冠厚度成正比,导致下方叶片δ15 N最高。  相似文献   

10.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异龙湖开展了20个点位、8个季节的水体水质、浮游植物碳氮同位素信号等内容的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δ13C信号分布范围为-28.98‰~-22.32‰,呈现了丰水年份(-26.89‰±1.34‰)低于枯水年份(-25.30‰±0.97‰)、9月高于其他月份等变化模式,同时出现了西部湖区高于中部、东部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浮游植物δ15N信号分布范围为-0.28‰~10.25‰,且丰水年份(6.28‰±1.07‰)高于枯水年份(2.78‰±1.55‰),施肥季节(6、12月)低于其他季节,以及在雨季(9月)和旱季初期(12月)西部湖区高于中部、东部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随着异龙湖水量的上升,具有较低δ13C信号的流域无机碳输入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降低,可能改变了浮游植物利用的无机碳源及其生长速率,从而造成了浮游植物δ13C信号的显著下降,反映了调水补水措施等人类活动影响下浮游植物δ13C信号的快速响应.同时,浮游植物较低...  相似文献   

11.
血铅生物半衰期较短,只能反应人体短近铅中毒状况,存在一定局限性;骨铅生物半衰期较长,能够反应人体铅负荷的累积效应,有必要进行检测。体内X射线荧光骨铅检测系统从发明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文章根据激发源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系统进行分析讨论,作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合理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是分析实验室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实例,确立高锰酸盐指数测量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讨论了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和量化,求得其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影响其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是测量熏复性。在高锰酸盐指数值为4.17 mg/L的水样测定中,扩展不确定度为0.08 mg/L。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31-133,156
通过对鞍山市典型区域(6个污染源、4个居住区、一个对照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监测,采用GC/MS法分析了总悬浮颗粒物中16种PAHs的含量,探讨了鞍山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鞍山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采暖期普遍比非采暖期高1.1~2.5倍,总悬浮颗粒物中PAHs总量采暖期也远远高于非采暖期;鞍钢6个点位在非采暖期的PAHs总量均远远高于其他五个点位,表明了工业污染导致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五大连池冬季水体中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季对东北地区五大连池各池采取表层水样,对水体中总磷、溶解性总磷和溶解性磷酸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连池冬季水体中总磷浓度在0.035 mg/L~0.144 mg/L之间,其中四池含量最高,二池含量最低。溶解性总磷的含量在0.027 mg/L~0.049 mg/L之间,三池含量最高,一池含量最低。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在0.020 mg/L~0.042 mg/L之间,三池含量最高,二池含量最低。水体中磷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为主,而溶解态中又以溶解性磷酸盐为主,占溶解性总磷的平均百分比为80.92%。总的来说三池、四池和五池磷水平较高,人类污染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5.
太湖北部沉积物不同形态磷提取液中有机质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综合应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北部3个湖区表层(0~10 cm)沉积物不同形态磷提取液中有机质的特征,并探讨了有机质与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与其上覆水体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C/N、C/P比值在8.5~11.9和188.5~256.6之间,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以湖泊内源自生为主,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很小.不同磷形态提取液中有机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三维荧光光谱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同沉积物之间的差别并不显著.3种提取液中有机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顺序依次为:HCl>NaOH>NaHCO3,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分别在4 983~5 873和3 642~5 065、 3 628~4 198和2 334~2 616、 3 282~3 512和2 249~2 380之间,可能反映了不同提取液中有机磷的组成及其生物活性的不同.沉积物提取液中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均以类富里酸荧光峰A(Ex/Em=230~260 nm/360~470 nm)或C(Ex/Em=290~320 nm/390~460 nm)为主,NaHCO3和HCl提取液中还分别发现了类蛋白荧光峰B(Ex/Em=275~280 nm/340~360 nm)和D(Ex/Em=225 nm/330~350 nm)及类腐殖酸荧光峰E(Ex/Em=360~375 nm/460~470 nm).这些荧光光谱特征不仅揭示了不同提取液中有机质组成的差异,而且可能表明了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受到再悬浮作用的强烈影响.此外,沉积物胡敏酸红外光谱中1 059~1 082 cm-1的吸收谱带也可能反映了磷酸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部分城市空气中颗粒物的元素组成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数浓度图和分歧系数对中国广义、武汉、兰州和重庆4座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的42种元素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污染元素主要富集在细颗粒物中,而粗颗粒物中元素相对于细颗粒物来说更多的来自于土壤;同一座城市内城区同郊区相比,元素污染更严重,城郊之间细颗粒物中元素在短距离和有利地形下传输作用十分明显。同时还比较了城市之间的元素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城区相对于其它采校点位颗粒物中元素污染较为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我国典型城市冬季龙头水中卤代酚类嗅味暴露特征,以8种典型卤代酚类嗅味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预处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全国22个典型城市龙头水中的卤代酚类嗅味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在我国冬季典型城市龙头水中普遍存在卤代酚类嗅味物质暴露问题. 其中,以4-氯酚的暴露浓度最大,ρ(4-氯酚)最高为3 526.24 ng/L,ρ(2-氯酚)和ρ(2-溴酚)较小,最大暴露值均小于100 ng/L;ρ(2,6-二溴酚)与ρ(2,6-二氯酚)在各典型城市普遍出现超嗅阈值现象;就调查的城市而言,东北地区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华北地区,中南和西部地区嗅味物质污染及超嗅阈值现象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磷的分级提取方法及提取相的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磷是湖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文章综述了沉积物磷形态分级提取的经典方法,根据提取相的性质特点,将不同方法提取到的不同形态的磷综合归纳为几大类别,包括活性磷(Ⅰ)(可交换磷、松结态磷、不稳性磷及弱吸附性磷)、活性磷(Ⅱ)(铝结合态磷与铁结合态磷)、相对稳态磷和有机磷等,从而改善不同方法、不同研究对象在沉积物磷形态分析方面缺乏可比性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南方某幼儿园儿童尿液中菲单羟基代谢物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南方某城市儿童尿液中单羟基菲的含量,于2007年11月采集该市一幼儿园80名4-6岁儿童尿样。尿液经过酶解、固相萃取(SPE)富集、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共检测出4种单羟基菲,且以9-羟基菲为主。除4-羟基菲的检出率为53.75%外,其余单羟基菲的检出率近乎100%。各单羟基菲的中位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苯酚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污水灌溉和运输事故等原因造成土壤苯酚污染的事件多有发生,处理土壤苯酚污染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文根据土壤中苯酚的水运移,土壤颗粒对苯酚的吸附、土壤微生物对苯酚的降解、植物的吸收、苯酚的挥发等特性以及各种治理方法,提出土壤中苯酚污染的净化与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