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源重金属在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集珠江口湿地土壤,采用室内培养和Tessier化学逐级连续浸提方法研究了外源重金属在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转化,探讨了盐分变化对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源重金属进入珠江河口湿地土壤后主要以可利用态和潜在可利用态存在,Ni、Zn、Cu、Cr和Pb主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而Cd主要向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土壤盐分含量递增对重金属Cu、Zn、Ni和Cr的形态分布无显著影响,对重金属Pb和Cd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交换态.在土壤盐分添加量不超过80 g·kg-1时,随着土壤含盐量的上升,土壤Cd和Pb的可交换态比例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2.
土壤环境中镉、锌形态转化的探讨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论述了土壤中镉、锌的形态分布,讨论了影响土壤环境中Cd、Zn形态转化的因素和物质,如pH、石灰、有机质和其它一些离子和它们的影响机制,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污泥农用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会发生转化.用土柱模拟实际土壤,采用棕壤和褐土两种土壤类型,分别施人生活污泥和工业污泥.混合后,对土柱进行淋洗,经过7次淋洗后,测定土柱中0~10 cm均匀混合层中重金属各形态的含量,然后再与污泥和土壤混合后重金属形态不发生变化时重金属的总量相比较,得出污泥农用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Cu主要向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Pb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Zn向碳酸盐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   

4.
稀土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欣  王东红  彭安 《环境化学》2002,21(4):329-335
建立了稀土在褐土土壤中迁移、转化模型,定量评价稀土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模型包括土壤中稀土化学热力学平衡体系、土壤水分物理形状和土壤剖面的稀土通量。在中国农业大学内进行了田间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能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培养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Cd~(2+)进入土壤30 d后,在土壤各级微团聚体中的含量富集和形态赋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水溶性镉进入土壤30 d后,100%转化成了颗粒态,其中58.5%转化为了可交换态,0.98%转化成了碳酸盐结合态,1.26%转化成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7.68%转化成了有机结合态,31.5%转化成了残渣态,这基本与其中各粒级微团聚体中的赋存形态的情况一致.在土壤中赋存的镉主要分布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在各粒级微团聚体中的含量分布顺序为<10μm微团聚体>10~50μm微团聚体>50~250 μm微团聚体;外源镉向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富集倾向明显高于向大粒级微团聚体的富集倾向,其中在<10μm微团聚体中富集系数为1.43,在50~250μm微团聚体中的富集系数只有0.60.  相似文献   

6.
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我国南方主要酸性土壤铝的形态及其分布特点,探讨了不同铝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母质、成土过程、环境条件的联系。还研究了土壤酸化对铝形态转化的影响.并以连续提取法提取的三种铝形态(交换性铝、活性羟基铝,有机络合态铝)来讨论现今常用的Al。(Tamm溶液提取)和Ald(DCB溶液提取)所可能包含的实际土壤铝形态,分析表明,Al0和Ald无明确的形态意义,只是上种由操作定义的多形态组成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7.
赣南富稀土矿区农田土壤中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江西赣县大田稀土矿区,研究了矿区耕作农田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和全国土壤平均含量,且相对富含重稀土元素。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受成土母岩及元素性质控制,呈现Eu和Ce负异常。稀土元素主要以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特别是松结有机态)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8.
外源铅铜镉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农业土壤中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10个代表性农业土壤,采用室内培养和化学分级方法研究了加入外源铅、铜、镉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及转化趋势,探讨了碳酸钙、粉煤灰、猪粪和钢渣等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重金属负荷的提高,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的比例增大,残余态比例下降,有效性提高,对环境威胁增大。当重金属加入最较低时,重金属优先向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转化;而当加入最较高时,向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的比例明皿增加。pH和土壤组分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转化有显著的影响,土壤pH下降可使交换态Cd、Cu、Pb的比例递增。加入碳酸钙、粉煤灰、猪粪和钢渣等改良剂可显著地降低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比例,增加其它形态的重金属比例。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Tessier形态连续浸提方法,研究了土壤中Cd、Pb、Zn、Ni单一胁迫下的形态分布及再分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原状土壤中Cd的主要赋存形态为铁锰氧化态,Pb、Zn、Ni则以残渣态为主;外源可溶性重金属进入土壤后,Cd、Pb、Zn、Ni的主要赋存形态和形态分布特征均发生显著改变,各形态的响应程度因元素而异;重金属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d的活性最大;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是不稳定的,尤以Zn、Pb为甚,尽管会随着时间和作物的影响继续向着稳定的方向转化,但过程是缓慢的.因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10.
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分配比例对砷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具有重要影响。实验利用张士污灌区土壤负载低浓度砷,研究了厌氧微生物作用下砷的形态转化过程,并通过磷酸盐及盐酸提取土壤中的砷、铁和硫,探讨了砷在土壤中结合形态的变化及土壤矿物结构转化与砷环境行为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下土壤负载的砷被迅速还原为As(III)并释放进入液相,培养24h后液相累积的As(T)量达到16.9μmol·L-1,其中As(III)占液相总砷含量的91%以上;48h后释放的砷被再次固持,液相残留的As(III)浓度仅为1.5μmol·L-1。尽管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土壤中铁氧化物的活化,但固相中磷酸盐提取态与盐酸提取态砷所占的比例分别从载砷量的45.3%和49.8%降低到22.0%与0.22%,而体系中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离子的量与砷的释放量保持负相关。可见微生物还原作用下砷发生了活化,释放和再固定的过程,土壤负载的砷从溶解态、吸附态及铁氧化物结合态逐渐被转化为更稳定的硫化物结合态。此研究对于预测土壤中砷的行为与归趋及污染土壤修复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腐殖酸对外源农用稀土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腐殖酸对稀土元素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富集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土壤红壤中,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小麦根部,加入低浓度的腐殖酸后,促进了小麦对稀土元素的吸收:而高浓度的腐殖酸则抑制小麦对稀土元素的吸收,腐殖酸浓度过高时,对小麦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同时发现,小麦中叶绿素含量与小麦中稀土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模拟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研究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水、酸雨淋溶下,对照组红壤土柱中所含稀土元素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并且随淋溶液pH值的降低,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外源稀土迁移量的大小顺序为;Ce>La>Nd>Pr,其顺序与各稀土元素在稀土微肥中含量大小的顺序相同.表明外源稀土的迁移性与外源稀土的总量密切相关.外源稀土在土柱中的含量随着红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稀土元素主要在土柱中第一、二层持留;随着淋溶液酸度的下降,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3.
小球藻对水中稀土元素的摄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晓蓉  田笠卿 《环境化学》1993,12(3):219-224
本文研究了小球藻对水体中轻、中和重稀土元素的摄取。结果表明:小球藻对水中可溶性稀土元素有高的富集能力。摄取动力学为首先迅速吸附在藻细胞表面,随后相对缓慢地扩散到细胞内部,动力学方程可近似表示为C_t=A(1—e~(-K_2t))。稀土元素在藻中的生物积累量与溶液中稀土元素浓度成正相关,藻对稀土元素摄取的BCF值分别为:La 2.44×10~4,Gd 2.47×10~4和Y 2.44×10~4。在试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混合稀土元素对藻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稀土对植物抗逆作用的自由基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彭安  庞欣 《环境化学》2002,21(4):313-317
通过研究及收集的资料,提出在植物生长期中,稀土元素能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当植物受到酸雨、重金属及盐胁迫时,稀土表现出抗氧化性质,而且稀土对植物的抗逆作用是由于其具有清除含氧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稀土元素在水体食物链生物中迁移的摸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晓蓉  田笠卿 《环境化学》1993,12(3):212-218
本文用动态和静态摸拟系统分别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小球藻-大型溞-鲤鱼食物链生物上的迁移。结果表明:水生生物对稀土的生物积累作用有从水体直接摄取和从食物间接摄取两种方式,但稀土元素在该食物链上无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中积累的稀土量和水环境中残余的稀土浓度从轻稀土向重稀土递减,稀土元素在水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形式可能是物理-化学迁移。  相似文献   

16.
ICP-MS法对国标小麦粉中15种稀土元素的定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采用HNO_3+HClO_4溶样,小麦粉标样GBW 08503中15种超痕量稀土元素定值的ICP-MS应用研究.选择了仪器最佳操作参数.选用Re作内标可补偿基体效应.方法检出限为0.007—0.026ng·ml~(-1)加标回收率为95—103%.RSD为2.5—48%,方法快速、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17.
稀土铈基无机吸附剂对氟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焦中志  张昱  杨敏  黄霞  马可民 《环境化学》2002,21(4):365-370
利用稀土铈基无机吸附剂(CFA)对水溶液中的氟进行了静态吸附试验和脱附再生试验,并对其部分物理化学特性表征和除氟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FA吸附剂对氟的吸附具有较高的动力学特性和罗高的吸附量,较低的pH值有利于对氟的吸附,在平衡pH3-6的范围内对氟的吸附量较高;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表示该静态吸附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后的吸附剂可以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再生,脱附率达到100%,再生后的活性比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南京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环境化学》2003,22(2):131-136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南京市不同城区表层土壤中Fe,Mn,Cr,Ni,Co,V,Cu,Zn,Pb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Mn,Cr,Ni,Co,V,Zn,Pb以残渣晶格态为主,可交换态比例极低;Cu在城市道路旁的土壤中有机物结合态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他区域残渣晶格态所占的比例最高,与非城区自然土壤相比,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的Mn,Cu,Zn,Pb残渣晶格态所占的比例低,活性态比例大;Cr和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的Fe,Ni,Co,V在城市土壤与非城区自然土壤中各形态所占的比例相似,残渣晶格态比例大,活性态比例极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稀土基无机合成材料去除饮用水中砷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张昱  杨敏  王桂燕  黄霞 《环境化学》2001,20(1):70-75
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除砷吸附剂,即基于稀土金属铈的无机铈铁吸附剂,并对该吸附剂的除砷效果进行了评价.活性氧化铝和新型研制的铈铁吸附剂对As(Ⅴ)吸附平衡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除砷的最佳 pH为 3.5-5.5,最大吸附量为86mg As(Ⅴ)·g-1;而铈铁吸附剂的pH适用范围广,在pH3-7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除砷性能,最大吸附量可达16.0mgAs(Ⅴ)·g-1,该吸附材料对As(Ⅴ)的吸附基本符合Freundlich型等温方程式,硬度、盐度和氟离子不干扰吸附过程,但磷酸根离子干扰材料对As(Ⅴ)的吸附、铈铁无机吸附材料在饮水除砷中具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