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大会上宣布了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宣布,为我国未来建设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碳普惠制度对于微观领域的节能减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广东省最先进行了碳普惠制度试点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已逐渐向各地推广.此外,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森林项目另辟蹊径,形成了...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解决高碳排放问题,中国将建立全国范围的以碳基金、生态补偿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碳平衡交易制度。各省区市将按照比例付出或获取相应的碳基金,用于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以实现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4.
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碳减排机制,能够带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推动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探索实施了碳普惠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碳普惠模式。本文梳理了我国碳普惠建设实践进展,构建了碳普惠机制基本运行框架,分析了碳普惠在制度体系、方法学开发、平台建设及消纳渠道等方面的建设特点,并总结了建设经验及成效。基于碳普惠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明确定位、充分评估、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四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碳税的征收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和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的碳排放交易模式下,碳市场主要涉及排放量高、排放源相对集中的行业,而碳税的征收则针对其他行业,这种二选一的制度模式看似是为了避免排放负担的重复计算,实则不利于统一管理并且涉及公平问题。因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种能够将碳税和碳市场有机结合的碳税征收新制度。并在立法层面将这种新型碳税征收制度加以保护,以下讨论这种创新型碳税征收制度的具体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把落实“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一体化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将降碳要求纳入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在源头防控上,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结合;在过程控制上,与清洁生产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结合;在末端治理上,与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环保激励制度结合,统筹减污与降碳的目标、政策和制度,推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把落实“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一体化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将降碳要求纳入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在源头防控上,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结合;在过程控制上,与清洁生产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结合;在末端治理上,与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环保激励制度结合,统筹减污与降碳的目标、政策和制度,推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兰梓睿 《环境保护》2020,48(12):71-73
碳标签制度作为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工具,不仅可以激励企业或组织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减少碳排放,还可以促使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碳标签制度,并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模式,为避免其给我国贸易等带来巨大冲击,本文提出,我国应建立碳标签预警机制、统一碳标签计算标准、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碳标签认证、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选择试点行业等。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一类崭新的环境治理工具,在全球范围逐渐推广开来。其将经济学原理与法学理念相融合,应用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已经在越来越大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后,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将成为各国履行气候责任的重要方式,而碳排放交易制度由于能够实现最小成本减排,而成为各国决策者的首选制度工具。  相似文献   

11.
邓玮 《环境保护》2022,(13):65-6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我国低碳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企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对减污降碳效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及企业转型等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立法情况,提出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仍存在主体范围狭窄、内容不统一、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建议通过修订法律法规扩大碳信息披露的主体范围、完善披露内容、建立多方协作的监管机制,健全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低碳国土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 -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中和33%和38%的人为碳排放。2060年林地、草地、耕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主要贡献者,占93%;与2030年比,在RCP 2.6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碳汇贡献分别下降10%和8%,而耕地上升18%;RCP 6.0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下降7%和2%,而耕地上升4%。但若按2051—206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最高年份(2055年)的碳汇计,则分别可以中和65%、82%的人为碳排放。据此,提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应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3,他引:32  
田云  张俊飚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8):1298-1309
农业具有碳排与碳汇的双重效应。分析和把握不同省区的农业净碳水平,是深入研究农业生产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研究基于农用物资投入、稻田、土壤、牲畜养殖等四方面23类主要碳源和以水稻、小麦为代表的15类主要农作物碳汇品种,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生产碳排量、碳汇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自净碳汇量。结果表明:①我国农业生产净碳汇量总体保持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26 736.13×104 t增至2010年的37 697.19×104 t,年均递增2.32%。其中,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4 952.39×104 t增至2010年的29 116.91×104 t,年均递增1.03%;碳汇量由1995年的51 688.51×104 t增至2010年的66 814.10×104 t,年均递增1.73%,碳汇增速明显快于碳排增速,可见我国在农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净碳效应差异明显:农业生产净碳汇绝对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生产净碳汇总量的73.02%,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的1.59%。农业生产碳汇水平,黑龙江、吉林、广西排在前三位,分别高达410.81%、400.94%和356.79%;西藏、青海、福建排在后三位,仅为25.57%、41.55%和103.80%。其中,黑龙江等12个地区农业碳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29.47%)。  相似文献   

14.
刘超 《环境保护》2023,(6):20-23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实现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效果,是司法助力“双碳”目标的着力重点和机制路径。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地方法院积极探索的“蓝碳司法”是以增加碳汇为目标的司法机制创新,包括狭义的裁判执行方式创新和广义的蓝碳司法机制体系化建设。从法理上审视,当前探索的蓝碳司法机制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生态修复方式的适用位序有待界定、“认购碳汇”修复机制有待体系化构建等问题。应当从为蓝碳司法机制提供法律依据、界定生态修复方式的适用位序、体系化构建“认购碳汇”修复机制等方面完善蓝碳司法机制。  相似文献   

15.
旅游活动低碳化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及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根本需求。旅游活动碳核算作为低碳旅游研究的核心基础,旨在通过量化分析旅游活动的相关碳排放以准确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而为低碳旅游建设提供决策和数据支持。采用文献归纳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过去一段时期的旅游碳排放及低碳旅游研究做了全面综述,发现当前旅游碳核算多基于公式模型模拟估算和滞后的公开数据,在测算过程中受边界模糊、数据获取困难、模型普适性差等因素影响,核算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且不具备可比性。同时,不同主体低碳旅游内涵的差异导致对核算结果的需求不同,与实践寻求存在脱节。因此,未来亟需建立统一的旅游行业碳核算规范与标准体系,确定旅游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其基线,拓展低碳旅游研究深度及广度,开展低碳旅游科学示范点建设,重视政策制定实践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保障公民知情权、构建透明政府、提升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话语权的考虑,我国应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信息公开制度,并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7.
核算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评价行业部门的协同降碳效应和降碳潜力对河北省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EIO-LCA模型计算各行业直接和隐含碳排放量,构建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分析行业的协同降碳效应,建立降碳潜力模型评价各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直接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产生最多的隐含碳排放量;(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产生的隐含碳排放最多;(4)部门之间基于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其他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储运业和邮政业始终处于网络的枢纽地位,是产业协同降碳减排的关键部门;(5)煤炭、金属、电力等产业链上游和中游产业的降碳潜力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碳定价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等措施。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发展节奏,但是中国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积极推进战略提升与政策强化。本研究构建并运用"碳定价机制模型"模拟涵盖不同主体范围及政策组合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情况,分析评估碳减排效果及经济影响,为丰富完善我国实现碳达峰的政策工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魏琦  丁亚楠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3):1456-1465
考虑到企业和消费者的低碳策略往往受到政府补贴政策的影响,构建了消费者、消费领域相关企业和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多种因素对各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低碳生产的概率与政府补贴力度、消费者低碳偏好、放弃低碳生产的机会成本和市场损失正相关,与生产方式转变成本负相关;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概率与政府补贴力度、低碳偏...  相似文献   

20.
淮南属国家6大煤电基地之一,2020年燃煤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 000 MW;采用组合GM模型,探讨在不同约束条件下能源城市中长期碳排放情景,以及实现低碳情景的节能减排技术与发展低碳经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