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环境中烃类污染物来源及控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洋环境中的烃类污染物来源的分析,提出源解析方法,进一步寻找解决和控制烃类污染的途径。指出人类活动海洋带来的贡献率占整个海洋烃类的88%以上,于是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烃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其分配系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从烃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预测其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公式,研究了以不同极性相上测得的烃类化合物保留指数预测其分配系数的准确性,得出弱极性柱上测得的化合物保留指数能更准确的预测其分配系数,从而为烃类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和预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H_2O_2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缩短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的有效途径,采用生物泥浆法,系统地研究了H2O2对土壤中烃类污染物微生物降解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既可直接氧化一部分烃类污染物,又可为微生物的氧化过程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强化它们对烃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作用,通过添加适量的H2O2,使土样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增加了近3倍  相似文献   

4.
沥青烟由液态烃类颗粒物和气态烃类衍生物组成。本研究设计并制做了沥青烟富集采样装置,将色谱固定要涂在滤筒上,用串联的二级玻璃纤维筒进行了等速采样,该方法为执行辽宁省沥青烟排放标准建立了准确可靠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  相似文献   

6.
土壤和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概述了石油生物降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烃类的组成与状态,烃类降解微生物,温度与pH值,O2和营养。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石油污染的两种生物治理方法;菌种法和营养物法,认为该法具有安全,经济,无二次污染,不需大型设备,操作简单等优点,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更利于油类的释放。溶出温度的升高及剧烈的反应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沉积物的组成颗粒愈细,释放的初始浓度愈高。  相似文献   

8.
TiO2光催化降解脂肪烃类反应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导体TiO2水悬浮体系中,对脂肪烃类的光催化降解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产生·OH和·OOH这两种活性物质,它们进攻脂肪烃类形成羟基化的中间体,然后进一步降解为醛、羧酸,最后生成CO2和H2O。  相似文献   

9.
土壤石油烃类污染治理方法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土壤中石油烃类的危害,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情况;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治理土壤石油烃类污染和各种方法,并从场外治理和现场治理两个角度分别对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方法的优缺点、可行性进行了述评;同时对联合运用多种技术,实行综合治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膜法烃类VOCS回收是加油站烃类VOCS回收的主流技术,而膜的性能是整个技术的关键。利用不同支撑层制备出不同类型的硅橡胶复合膜并对其烃类VOCS的回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支撑层的材质对渗透速率和烃类VOCS回收率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同一种材质的支撑层,渗透速率和烃类VOCS回收率随孔径的减小而增大,但当孔径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随孔径的继续减小,渗透速率和烃类VOCS回收率将减小。烃类VOCS的成分和浓度也对回收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渗透速率随进料烃类VOC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烃类VOCS回收率先随进料烃类VOC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增加到某一临界值时,则随进料烃类VOC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硅橡胶复合膜,烃类VOCS的沸点越高,其烃类VOCS回收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北京市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非烃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通过对2000年6月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市崇文门路口大气颗粒物中非烃类化合物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交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中非烃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总体上非烃类化合物主要富集在粒径较小的粒子中,细粒子中的非烃类化合物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白天ρ(非烃类化合物)随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夜晚机动车流量减小,但ρ(非烃类化合物)却高于白天,显示出大型柴油车的主要影响和贡献;非烃类化合物的污染主要表现为酞酸酯和苯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并对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摘与国内外动态石油烃类蒸气SOVUR法吸收装置石油、石化产品储罐在产品输转、装车时都要排出烃类蒸气。排出浓度为3%~5%,回收率<5%。严格的环保规范要求烃类蒸气排放控制在一定限值内。美国EPA(环保局)的限定排放标准为1%,V(35mg/L)以下...  相似文献   

13.
前言专用固体吸收技术回收炼厂烃类是有前途的,从排气中回收烃类并提高轻质油收率在经济上具有吸引力,同时不需要对现有设施作重大改造。发展计算机模型已为固定床吸附烃类的工艺设计提供了方法,此专用技术已于10前得到发展。最近,已有300多套装置采用固体床吸附专用技术回收烃类蒸汽。此专用系统的模型化可使指定烃类的工艺最佳化,同时减少无效组分的回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炼油企业含硫烃类废气的吸收试验效果,并采用pro/Ⅱ软件对其结果及吸收最优条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在炼油企业,采用柴油吸收含硫烃类废气,在温度21℃,液气比50L/m^3,采用金属鲍尔环填料条件下,可使含硫烃类废气中烃类去除率大于95.2%,有机硫DMDS的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介油库罐区大,小呼吸烃类排放量两种计算方法,并对大,小呼吸的防治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降解油田含油污泥中烃类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增德  张建  祝威  孔瑛 《环境科技》2005,18(4):9-11
微生物法治理油污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油烃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繁殖,从而使油烃含量减少。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从油污土壤中分离纯化出4株能降解石油烃类的微生物CH1、CH2、CH3和CH4。经鉴定菌株CH3为假单胞菌属,通过生理特性实验,确定了其生长的最适pH值为7.5,油泥中石油烃类的降解率达85%。按照文中微生物处理舍油污泥的现场施工方案,可使处理后舍油污泥中烃类含量〈1500mg/kg(符合国标GB4284—1984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相关标准对混合烃类化合物的规定,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炼化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混合烃类化合物识别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汽车尾气和大气中C1—C4烃类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熔融性Al2O3/KCl大孔径毛细管柱,用气相色谱直接进样方式,对汽车尾气中的低碳烃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监测。在汽车尾气中检出了32个色谱峰,对其中的10种烃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测定。浓度在25μg/L-20mg/L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样品的回收率为85.0%-115.0%;最低检出浓度为25μg/L。  相似文献   

19.
在石油和天然气矿床中,常常发现热成因烃类是一些气体混合物,要区分它们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提出了一种根据两个已知端员来预测气体混合物的数学模式。该模式的根据是:从甲烷到丙烷的碳同位素比、气体分子成分和有机母质(腐泥型干酪根)的成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此模式,有可能根据有关源岩的成熟度估算出混合烃类气体的同位素组成。对该模式进行检验的研究实例表明,该模式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差别很小。最后得出结论是:1)甲烷到丙烷的碳同位素比取决于其源岩的成熟度;2)烃类的分子组成和各气体分子的浓度取决于源岩…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溶液培养体系,以翅碱蓬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翅碱蓬对5种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吸收。结果表明,翅碱蓬可以吸收石油烃类污染物,且根部显著高于茎叶部。在该实验条件下,0~10 d内,翅碱蓬的5种目标污染物(菲、荧蒽、正二十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八烷)含量均先快速升高而后趋于降低,在3~4 d含量达到峰值(148~521μg/g)。翅碱蓬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明显,5种石油烃类污染物均可由根部传输到茎叶部,疏水性相对较高的石油烃类污染物更容易被根系吸收,疏水性较低的石油烃类污染物更容易发生易位,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迁移取决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翅碱蓬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吸收和传输,从而为评估植物修复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