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环境立法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劲 《环境保护》2001,(8):10-12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立法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人类生存的作用,有关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立法目的上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从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环境立法的价值。本文认为,调整社会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公平地分配人类世代间的利益,重申环境的美学价值,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传统的法律价值观,转变公民传统的消费模式,以及转变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立法的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法制呈现"环境立法"的成功而控制环境问题失败的尴尬局面。文章通过建国以来我国环境法立法价值理念的评价,认为而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环境法价值理念与环境保护要求的价值理念之间存在根本冲突。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对其进行符合环境时代需要的修改必将推动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生态化进程,其意义必将是跨时代的.修改环境保护法首先要调整立法目的,本文着重对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的生态化重构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檀庆瑞 《环境》2015,(4):79
<正>环境信仰是人在对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环境尊崇、敬畏的精神信念,这种信念转化为现实行动,就表现为人的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实践行动。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环境信仰的理解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本质特征都是尊重和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要求我们传承环境信仰,为努力寻找和加快实行新的发展方式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5.
6.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具有社会稳定风险,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环境立法应当充分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和环境敏感期共存、环境风险高发期与环境意识升级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妥善应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新挑战,并有所创新,积极探寻保障公共环境权益的新机制。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通过合法程序,化解重大环境纷争的有效途径,应予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不应接受“环境优先”观点,应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立法中应承认环境侵害的价值性、采用刑事“容许性危险论”、推广民事救济“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9.
竺效 《环境保护》2013,41(5):47-49
《环境保护法》是环境法典的龙头立法,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理应身为表率,然而,我国《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中,并未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开宗明义的规定,2012年的修正草案中也未作任何修改,作为上位法,环保法逐渐落入被单项法倒逼的窘境中,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立法目的已是大势所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强调的一项重大新课题,环境法部门应是实践并完成这一伟大任务的主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具有社会稳定风险,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环境立法应当充分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和环境敏感期共存、环境风险高发期与环境意识升级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妥善应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新挑战,并有所创新,积极探寻保障公共环境权益的新机制.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通过合法程序,化解重大环境纷争的有效途径,应予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学研究过程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环境法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环境法理论建构中所依托的各种道德理论本身也难以保证长久的科学性,故以道德分析为环境法逻辑起点产生的"创新性"理论在诞生之时就可能"先天不足"。因而有必要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避免以道德诉求作为分析起点,在明确环境法价值、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环境损害"这一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入手,运用法律规划理论,对预期社会效用的实现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进而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作出可操作性论证。  相似文献   

12.
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加剧,因公害而产生的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将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民事侵权的区别,讨论了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因果关系推定与举证责任等问题,并提出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应实行预防性的排除侵害与损害、赔偿并重的救济制度,实行利益衡量原则与公害赔偿社会化。最后,作者就如何完善中国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许凯 《环境保护》2013,41(10):74-76
跨国环境侵权一般指一国领域内的环境侵权行为造成了其他国家领域内人身或财产损失,或对环境产生损害与损害危险。这种国际性环境侵权事件一旦发生,所涉及的受害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经常位于不同的国家,因而当一件跨国环境侵权诉讼在某国法院被提起时,法官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法律选择问题,即究竟应当以哪一国的环境责任法作为审理案件的实体法?因为每个国家发展水平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贫乏国,且存在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城市、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尤为紧张.这必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现有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结合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现状.分别从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督管理、排污者排放污染控制、法律责任认定以及法律效力问题就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立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温英民 《环境保护》2007,(1B):34-36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贫乏国,且存在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城市、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尤为紧张。这必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城镇污水处理事关重大。相关的法律规定已经或正在制定当中。本文在现有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前提下,从立法依据、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涉及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设定的合法性,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协调以及立法技术处理等方面,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几点法律层面的处理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18.
李前程 《环境保护》2020,48(6):75-76
<正>基于因果逻辑分析,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动机源于环境问题的直接挑战,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并不是区域性的,尤其在漫长的全球工业文明进程中,跨国企业迅速成长、国际贸易不断扩张,由此造成的自然生态破坏现象并非仅发生在一国一地,而在善后处理机制上人们又必须依赖本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干预,引发了各种各样灾难性的后果。为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一个必然选择。本质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多重文明累积沉  相似文献   

19.
<正>国际上,最早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是美国,它早在1970年就已公布了《环境教育法》,后又在1990年重新出台了《国家环境教育法》。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实施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更好地凝聚全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呈现出了诸如公众参与不够、偏重学校教育、缺  相似文献   

20.
孙增芹  韩颖 《环境保护》2014,(15):50-52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地位与价值突显。通过对污染环境犯罪立法梳理,对污染环境犯罪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法定犯特性、自由主义犯罪观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法定犯自然犯化倾向以及向保守主义犯罪观转化的价值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