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照耀,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也进入了人类现实生活。这是人们从精神、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也是精神、文化的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我们希望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人类的进步,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传统意识,往往就经济论经济,就环境论环境,传统的经济伦理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至于传统的科学技术也缺乏与生态的联系,造成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社会和生态是“两张皮”,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经 相似文献
5.
三、道德观的新视角 1、生态意识的确立 过去的传统意识,往往就经济论经济,就环境论环境,传统的经济伦理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至于传统的科学技术也缺乏与生态的联系,造成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社会和生态是"两张皮",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二、道德观的基本取向 1、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根据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准则要求,通过道德个体所采取的自我磨炼和自我改造的行动,从而实现道德自我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2003年,笔者首次提出"亲生态人口"的概念,并在当年《人口研究》的第四期上发表了文章。所谓亲生态人口就是崇尚生态价值是最高价值、生态效益是最大效益、生态发展是根本发展的理念,并以此作为人类对地球生命的守望、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导向。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观需要改进吗? 1、传统道德观的局限 传统道德观是关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没有涉及到与人相联的自然,排斥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随着时代而进步,伴着文明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森林的减少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向郊外驱车十分钟左右就可进入茂密的森林。尽管林中公路纵横交错,但树木保存完好无损。由此可以看到欧洲人对保护森林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欧洲大陆全部都由此起彼伏的美丽的森林所覆盖。日本国土的百分之八十是山地,并且百分之八十为森林覆盖。但日本人对森林没有欧洲人那样爱护。树木采伐后就被埋没在葱郁的森林之中,山地自然生长的阔叶林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的概念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有1500多万种,但是它们并不是在地球的所有地方都能生存,只能生存在局部地区。生态学就是从环境的角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存情况的学科。例如,长颈鹿生长在非洲、袋鼠生长在澳大利亚、饭匙倩生长在冲绳和台湾。它们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有关,生存之数量因环境不同而异;各种 相似文献
12.
生态哲学观的衍变,主要是通过总结东西方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来提炼出生态哲学观的衍变过程。因为我们知道精神思想决定了行动。生态哲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古典的生态哲学观,静态的天人合一。它的含义是自然与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浑为一体的,但忽视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生态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型转变,消费模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共识已经形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在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更多。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西部地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文明辨析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治国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催生的经济秩序变革和发展模式的革新,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潮,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科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4,(1):4-8
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更是保证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的自然生态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切实可行的生态奖惩机制,不断培养和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真正落实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总被引:56,自引:4,他引:56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九寨沟为例,构建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型。结果表明:①2002 年九寨沟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其年度转化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0.961 6hm2 的9.27倍;②叠加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总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③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 643 元/hm2,是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 元/hm2 的3.31 倍;④以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户均应补偿2 159 元,人均应补偿472 元,以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户均应补偿7 142 元,人均应补偿1 561 元,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户均应补偿4 983 元,人均应补偿1 088 元。 相似文献
18.
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概念,它把环境问题纳入产品的设计与实现,设计出对环境友好的,又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产品。生态设计同时对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并赋予了丰富的科学内涵,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已从“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经过“依赖自然的农业文明”,再到近代社会曾经历的“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而即将发展进入“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的历史新阶段。我国倡导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理念,都充分体现出了东方“道法自然”哲学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