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性质对铜-芘复合污染土壤电动-氧化修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樊广萍  仓龙  周东美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1,32(11):3435-3439
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是污染土壤修复的难点之一.选取我国3种典型土壤(红壤、黄棕壤和黑土),以铜和芘为模式污染物,分别代表典型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对电动-氧化技术处理铜和芘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机制.试验中阴、阳极电解液的组分均为10%的羟丙基-β环糊精、12%H2O2和0.01 mol.L-1 NaNO3溶液,施加电压梯度为1V.cm-1.经过15 d电动修复后,红壤、黄棕壤和黑土中总芘去除率分别为38.5%、46.8%和51.3%,总铜去除率分别为85.0%、22.6%和24.1%.pH较高的黑土产生高电渗流,增加了氧化剂与污染物的接触,同时较低的黏粒含量也有利于芘的解吸.红壤的低pH和低有机质含量影响了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提高了铜去除率.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的pH、黏粒含量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等是影响不同类型土壤上铜和芘迁移和修复效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并优化了其制备条件,将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协同电动技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Cu、Cr)进行了修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制备的优化条件为:m(壳聚糖CS)/m(聚乙烯醇PVA)为20:80,乙酸质量浓度为20%,混合溶液质量分数为8%;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平均直径为37.11nm,对金属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h.单一的电动修复来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效率较低,Cu和Cr的去除效率仅为34.9%和11.7%;采用电动技术协同壳聚糖纳米纤维膜能显著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二者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82%和91%.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典型多环芳烃(PAHs)在石漠化土壤中的迁移行为,揭示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对PAHs迁移的影响机制,选取贵州省不同石漠化等级区域的石灰土,采用批解吸法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研究菲和芘在不同溶液中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石漠化等级越高,菲和芘的解吸越容易,菲和芘的解吸滞后系数(HI值)分别从无石漠化土壤的0.73和0.46降至重度石漠化土壤的0.54和0.28,菲和芘的非线性指数(N值)分别从无石漠化土壤的0.514和0.557增至重度石漠化土壤的0.606和0.637。解吸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石漠化等级升高,菲和芘的快解吸组分(Frap)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4.14%和18.14%,快解吸速率(Krap)分别从6.56,1.26 h-1增至8.16,7.98 h-1。土壤有机质含量、孔隙度、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贵州石漠化土壤解吸菲和芘的4个主要因子,均与菲和芘的解吸能力呈负相关。不同解吸环境对比实验表明:石漠化土壤的富钙特性是影响菲和芘解吸的重要因素,电解质溶液中Ca2+会促进菲和芘的解吸。在石漠化等级越高的土壤中菲和芘解吸越容易,这与土壤的富钙特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一株经筛选后能高效降解菲、芘污染土壤的动胶杆菌进行固定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PVA)100p/(g·L),海藻酸钠5p/(g·L),活性炭50p/(g·L)制得的固定化载体,机械强度好,对菲、芘的降解率10d分别可达87.48%和75.34%,明显高于游离菌对菲芘的降解率66.2%和54.49%.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Tween80及DOM对土壤中菲、芘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艮梅  孙成  谢学群 《环境科学》2007,28(4):832-837
采用室内序批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及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污染土壤中菲、芘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OM能够增加土壤中菲、芘的解吸率,且猪粪堆肥的DOM作用效果较好;随着体系中Tween80浓度的增加,土壤中菲、芘的解吸率也明显地增加,当Tween80浓度为150 mg·L-1时,菲、芘的解吸率分别是对照的1.7倍(菲)和6.2倍(芘);DOM与Tween80联合作用时受Tween80浓度的影响,低浓度时联合作用效果不明显,当Tween80为150 mg·L-1时,菲、芘的解吸率显著增加且大于两者单独作用的结果之和.试验结果还表明,同等条件下高相对分子质量DOM组分(>25000)对土壤中菲、芘的解吸作用大于低相对分子质量DOM组分(<1 000).  相似文献   

6.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纳米纤维膜(TPU-NFM),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TPU-NFM进行表征,并设置了动力学实验和热力学实验研究TPU-NFM对BPA、EE2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探讨了环境条件对膜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电纺丝TPU纳米纤维光滑纤细、直径均匀、有良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胡莺 《环境》2006,(Z1):29-31
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Fe0-PRB)技术,已被证明是一项修复由卤代烃、卤代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以及一些有毒金属(如铬、硒、铀、砷和锝等)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技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利用零价铁PRB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并结合当前该技术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莲藕状固定化真菌(镰刀菌)对土壤中菲、芘的降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莲藕状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对镰刀菌(Fusarium sp.)固定化包埋,分别进行了不同接种量的固定化真菌对菲、芘的降解,固定化真菌对不同系列浓度菲、芘的降解试验,以及对固定化真菌在自然土壤中对菲、芘降解的各项参数作了测定,结果表明,固定化真菌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同时用电镜观察研究了镰刀菌在固定化载体中的分布形态.自然土壤中固定化真菌在360h时,对菲、芘的降解效率分别为76.96%和20.69%,而土著菌仅达到33.37%和15.28%.  相似文献   

9.
电动力和铁PRB技术联合修复铬(Ⅵ)污染土壤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瑞华  孙红文 《环境科学》2007,28(5):1131-1136
考察了电动力学方法对模拟铬(Ⅵ)污染土壤以及天津市原同生化工厂遗留下的铬渣山周边土壤的修复效果,并将该技术与铁可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联用,找出了较好的联用方式,与单一电动修复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电动力学技术能有效地修复被铬(Ⅵ)污染的土壤,模拟污染土壤铬(Ⅵ)的去除率达98%~100%,总铬去除率在阳极室附近为80%左右,而阴极室附近则为90%以上,恢复到土壤背景值;铬(Ⅵ)去除的同时伴随着铬(Ⅵ)向铬(Ⅲ)的转化,修复结束时土壤中残留的铬90%以上为铬(Ⅲ);污染极其严重的铬渣山下土,由于含约28%的铬(Ⅲ),修复结束时铬(Ⅵ)的去除率达98%以上,而总铬去除率仅为75%~77%;阳极室附近土壤pH降低而阴极室附近土壤pH升高,处于两极中间位置的pH变化不大.电动力学与铁PRB原位联用方式能充分地利用这2种技术的优点,修复后,土壤任意位置的总铬去除率接近90%,阳极室附近尤为好于单一电动修复,对土壤pH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存在大量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由于它们在运行之前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渗防污措施,垃圾渗滤液下渗导致当地地下水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中的渗透性反应墙(PRB)技术由于其运行成本低、能长期有效运行、不影响生态环境等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以湖北省石首市某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批次试验,探索了PRB单一反应介质类型、反应温度、单一反应介质投加量、复合反应介质配比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并通过SEM、XRD、FT-IR对不同反应介质的污染物去除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3种单一反应介质即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包裹微球、生物炭和聚合氯化铝(PAC)-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改性膨润土对污染地下水中六价铬、氨氮、COD、总磷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9.96%、98.97%、88.58%、99.20%;在研究区地下水温度变化范围内,温度对单一反应介质去除污染物性能的影响不大;单一反应介质投加量对六价铬、氨氮和总磷最终去除率的影响不大,仅对COD的去除效果有影响,反应时间为120 h时1 g/100 mL的单一反应介质投加量下污染地下水中CO...  相似文献   

11.
化学氧化耦合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师帅  李芸邑  刘阳生 《环境工程》2016,34(9):160-165
有机污染物严重危害着我国土壤环境。探讨了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相关参数的变化特性,并探究了电动力修复耦合化学氧化工艺及表面活性剂辅助等多种措施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辅助反应可帮助提高有机污染物溶解性与迁移性能,从而提高修复效果;采用KMn O4氧化耦合电动力工艺修复受污染高岭土时有着最佳的修复效率,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12.
电动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处理土壤污染的绿色技术,现已成为当前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热点。综述了电动修复去除污染物的反应机理和优缺点,影响电动修复效率因素如土壤性质、电压梯度、电极材料、两极p H等,并总结了近年来治理重金属、有机物多类型复合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及电动-淋洗、电动-生物、电动-超声、电动-PRB联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此类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宋萌萌  罗泽娇  秦佳 《环境工程》2016,34(7):176-180
为解决氯苯污染场地的修复问题,尤其是受污染的低渗透介质的原位修复问题,以1,2-二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动力学-过硫酸钠氧化联用技术,并在阳极室添加Na2CO3/Na HCO3缓冲液来控制阳极p H,探讨了土壤中3种二氯苯的迁移和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外加1.5 V/cm恒定电压,以铁为阴阳电极,以5 mmol/L Na2S2O8溶液作阴阳电极液,阳极液含0.025 mol/L Na2CO3/Na HCO3缓冲液,运行5 d后,该联用技术对污染壤土中3种二氯苯的总去除效果较好且较为均匀,去除率均在75%以上。该方法对于原位修复受污染的低渗透介质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碱性缺氧环境下地下水中苯和甲苯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缺氧环境下,不额外加入电子受体和营养盐,从长期受原油污染的包气带介质中分离、培养驯化得到了降解苯或甲苯的3种优势菌群:B-bacteria、T-bacteria和M-bacteria,采用批试验方法研究了高pH环境下3种菌群降解苯和甲苯的速率。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在0.22~0.68 mg/(L.d)。初始pH从8.7升高到9.6和10.6时,B-bacteria降解苯的速率降低都在10%以内;T-bacteria降解甲苯的速率降低率从pH9.6时的16.22%剧增到pH10.6时的41.23%;而M-bacteria降解苯和甲苯的速率降低从pH9.6时的30%左右增到pH10.6时的45%左右。高pH环境下微生物仍能完全降解苯和甲苯。故设计化学-生物连续反应格栅治理该类污染羽时,在两个单元中间可不构筑pH调节缓冲单元。  相似文献   

15.
O3、UV、H2O2及其组合工艺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O3、UV(紫外光)、H2O2及其多种组合工艺处理乙酸有机污水,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表明:组合工艺较之单独氧化剂具有优势,其对乙酸的去除能力为O3/H2O2相似文献   

16.
常温(20~25℃)条件下,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维生素B_(12)、淀粉混合废水,当进水COD_(cr)浓度为8200~8900mg/L时,容积负荷可达到9.6kg/m~3d;COD_(cr)去除率为83.2%;产气率为0.436m~3/kgCOD_(cr)(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