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江流域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周边及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对于保证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汉江上游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子流域划分,分析了汉江上游及子流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特征,并结合利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和数字高程图(DEM),对流域的水土流失进行初步估算。研究结果表明,除丹江口库区周边及汉中盆地的森林灌丛覆盖率相对较低之外,其它亚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都在50%以上。上游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大巴山的北坡和秦岭的旬河流域,而汉中盆地与丹江口库区周边的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的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支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生态环境脆弱典型区——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为评价因子,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整体较差,良好等级的区域仅占4.25%,较差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60%;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比较明显,中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脆弱。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南阳市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工程渠首所在地,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在分析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的主要指标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了水源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属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区域的南部丹江口水库库体周围和丹江支流水体周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北部山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库区周围的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区。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禁止滥砍滥伐林木和人为捕猎野生动物;在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区,要栽植水源涵养林,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工业、生活和面源污染;在丹江口库区及周围的浅山丘陵区(土壤保持区),要控制区内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4.
以土地生产潜力与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影像、DEM、气象、土壤等数据支持下建立模型,利用潜力递减法估算丹江口库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同时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最大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有很大差距,在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下,库区未淹没耕地的情况下,库区的人口承载力现状已经很差,当水位达到170 m后,库区人口承载力将进一步恶化。但是,研究区作物的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若在移民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耕作制度,库区的土地承载力还可以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系统质量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和“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前提。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和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等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模型,对库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进行遥感监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丹江口库区2001和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分别为56.16和78.32。2001~2020年,库区植被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变好,质量指数增加15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1.32%;(2)各县(市、区)生态系统质量有所差异,淅川县和丹江口市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在2001和2020年均低于库区平均水平,但增量较高,分别增加25.55和23.99;(3)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最高,但增量较低;(4)2001~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指数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中0°~3...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时空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协调的人地关系对丹江口库区水质的保证以及南水北调中线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0、2010、2018年四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损益模型、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评估模型,并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8年间,丹江口库区建设用地、水库河流和林地总体呈增长趋势,耕地、灌草地、内陆坑塘、湿地和未利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总体增加了43.93×108元,价值量的亏损主要来自于林地转化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灌草地转化为耕地,价值量的增益主要来自于耕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库河流.人类活动以低影响强度为主,中高影响强度在库区东部成片式分布,高影响强度区域呈零星块状分布且一直呈增加趋势.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库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以2000和2004年的多源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生成土地分类数据,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速度、景观优势度变化以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库区在这4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上没有显著改变,但是耕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未利用地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及景观均匀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及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林地减少加剧库区的水土流失,导致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应采取措施促使库区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湖北省丹江口库区为例,首先定性分析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问题,认为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困难,库区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库区社会矛盾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与开发不足并存,库区淹没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环境质量较好,生态基础脆弱。然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1999~2005年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1999年到2003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却从2004年开始缓慢下降;而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最后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实现移民稳定就业;减少和消除移民贫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解决库区社会矛盾;发挥水资源优势,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重庆市经济快速的发展,土地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越加尖锐.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PSR(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模型对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2000和2006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2000和2006年,整体上渝西地区的潼南、铜梁、大足、壁山、永川以及荣昌等区县生态环境都处于一个较差的水平,而涪陵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两年间研究区域生态质量均以优、良为主,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60.96%和62.56%;从2000年到2006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显著变差的面积比例达到31.71%,而显著变好的区域面积比例仅有5.24%;研究区生态环境下降区域面积比例达到59.72%,而生态环境上升区域面成积则仪有27.02%,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区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变差区域基本分布于渝西南地区,即成渝交通干线辐射区域及主城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 NDVI、Landsat遥感影像及气象观测数据,应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阐明了2000~2015年丹江口库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库区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6 a来丹江口库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的趋势,增速为4.73%/10 a(p < 0.001);(2)40.94%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主要分布在库周丘陵和平原地带;10.04%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减少显著,主要位于西北部伏牛山区及库区建成区周边;49.02%的区域变化不显著;(3)丹江口库区植被覆盖度受气候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灌草地和农业用地转变为林地是库区植被覆盖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农业用地转变为水体和建设用地是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这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造林、退耕还林、水库蓄水以及建设活动的驱动;(4)生态建设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对库区植被覆盖度的稳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土地利用;丹江口库区  相似文献   

11.
黄陂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山水资源型城镇,构建其生态安全格局是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黄陂区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DEM高程图为主要数据来源,将生态敏感程度高的林地、水域及湿地作为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节点,划分生态功能区,构建并优化黄陂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识别生态源地169.5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5%,呈现“两极分布、相对独立、连通性较弱”的空间分布特征;(2)提取生态廊道共132条,生态节点83个,从空间分布上看,廊道集中于北部山地和南部水域,在城镇建设用地和大面积耕地地段最难连接;(3)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水平区,自南北向中部生态安全水平大致呈由低到高的趋势,通过优化生态网络连接,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稳定、缓解区域生态压力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星云湖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优化。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覆被(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距自然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和距水源距离等因素为阻力因子叠加生成综合阻力要素,根据GIS空间成本距离分析原理,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一步规划优化流域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1)从各安全等级面积比例和平均生态安全指数角度,星云湖流域中度安全占流域总面积的45.81%,高度安全为25.24%,较低安全为21.05%,不安全占7.9%,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95,流域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但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性较低,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应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坡度、水土流失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格局和距离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干扰要素)等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2)识别规划了中枢生态源、核心型生态源斑块、一般生态源、多种级别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等构成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进行针对性建设保护,将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加强流域生态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3.
长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特殊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长江源区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源区目前存在冰川退缩、冻土退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占主导地位,而人为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赞成在长江源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了建设长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思想,认为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水源地、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态系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建议将保护区划分成5个核心区,3具缓冲区和2个实验区。核心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最强,水源涵养作用最大,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4.
长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特殊生态功能区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长江源区的基本概况 ,分析了源区目前存在冰川退缩、冻土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原因占主导地位 ,而人为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赞成在长江源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提出了建设长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思想 ,认为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水源地、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态系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建议将保护区划分成 5个核心区 ,3个缓冲区和 2个实验区。核心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最强 ,水源涵养作用最大 ,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5.
区域土地生态网络构建是土地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研究中,多尺度的生态源地选取研究涉及较少,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开展全省土地生态敏感性与重要性评价分级,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敏感、极敏感和重要、极重要图斑并经阈值筛选确定生态源地,生成架构生态廊道,规划形成江苏省域含多层级的土地生态网络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域土地生态网络可由31个一级源地、175个二级源地、1 313个三级源地和61条一级廊道、345条二级廊道、3 882条三级廊道组成,面积为23 526.26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04%;(2)一级生态源地主要由江、湖、水域湿地构成,二、三级源地以水田、林地为主。其中,长江、太湖、南通段沿海湿地、洪泽湖、高邮湖、盐城南段沿海湿地、盐城北段沿海湿地、骆马湖、滆湖、白马湖是省域内最主要的生态源地,连通度综合指数(dIIC)在1 519个生态源地中居前10名,对全域土地生态连通起重要作用;(3)土地生态敏感性、重要性评价结果是生态源地选取确定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据此并结合生态廊道构建能较好地实现区域土地生态网络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情况直接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采用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年和2013年的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了整个水源区土地覆被、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变化情况,从宏观上评价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十多年中,水源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农田面积比例明显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源区生态环境总体上呈趋向变好的态势。随着农村人口向沿江地带城镇集中,在进一步加强山地植被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贵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重要性、景观连通性和生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源地识别,根据土地覆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贵阳市域和市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最重要和重要生态斑块总面积5 393.4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生态用地斑块的景观连通度总体较高,其中园地最好,林地最差;生态需求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周边。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18.56%,集中分布于北部及西南部红枫湖、百花湖等区域;(2)贵阳市生态廊道总长为933.58 km,其中关键廊道长287.6 km,沿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现状廊道遍布市域,主要为河流水系;潜在廊道和关键廊道98%都为林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地丘陵区;(3)市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百花湖、红枫湖、香纸沟、相思河等风景区,花溪湿地和南明河作为市区关键廊道纵贯南北。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并重、区县间统一规划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R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地图叠加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辛庄镇域生态用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引入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到河流水系的距离、到村镇中心的距离、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为驱动因子,对研究区主要类型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辛庄镇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和面积变化剧烈,总体上呈加速缩减趋势。其中,水田面积变化尤为明显,18a间累积减少1 806.61hm2;经济效益较高的水产养殖用地和园地规模有所增长,尤其是水产养殖用地,1991~2009年年均增长43.01hm2,长幅为93.26%。生态用地主要转移去向为水产养殖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生态用地总体上破碎化程度加剧,类型水平上,大体上呈现为破碎度加剧、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度逐渐降低、聚集度日益增加的态势。各时段生态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均为邻域因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用地变化的解释效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陆海生态系统交错带,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生态价值,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特征。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使其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取1980、2000、2005、2008年4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多样性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析江苏省1980年以来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揭示地域差异与梯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生态用地占比高,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占比低的特征。1980年以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数量不断变化而结构相对稳定;类型趋于多样化且利用强度增加。(2)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存在地域差异特征。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同模式且变化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程度在南北方向上存在高 低 高分布特征,但逐步被打破。(3)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在陆海方向上存在梯度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陆海方向呈现低 高 低模式,土地利用强度陆海方向呈现高 中 低模式。土地利用多样性高值区逐步向海岸带中部移动;海岸带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分异逐步增大。以射阳河口作为分界点,南北地区梯度规律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