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安徽省节能减排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节能减排评价研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便于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对节能减排作评价研究。研究表明,节能减排总体成效显著,但减排问题突出,其中污染物排放与产业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关联分析得出影响减排的主要行业因素。据此,提出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法规政策方面推进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比重已高达47.8%(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是调整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实施出口退税的减免政策可以实现CO2的减排。基于此,本文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技术选取了制造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为目标减排部门,并以政策作用在四个目标部门以实现到2020年相同减排目标作为政策情景(M-S,F-S,C-S和T-S情景),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不同政策情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减排水平下,无论从GDP指标还是从就业指标,或者从居民福利来看,对钢铁行业实施出口退税减免的政策情景均是这几个情景中的最优选择,政策效果最差的属纺织业情景。同时,各种政策情景均会使农村居民的福利损失更大,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因此政策实施时应考虑配套措施以保护农村居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各类企业违法违规事故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国有大型控股公司,这种现象引起了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缺陷披露的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交叉上市的紫金矿业为例,采用事项研究法,检验了A股和H股市场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一系列有关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重要公告的市场反应,并比较了两地市场对同一公告的反应差异。研究发现:两地市场对重大事故公告均提前预知并呈负面反应,在公告前A股市场反应程度大于H股市场,公告发布后H股市场投资者更加敏感;两地市场对董事会(临时)决议公告呈正面反应,但H股市场投资者更加谨慎;对处罚公告两市反应不同,A股市场未对处罚公告作出反应,H股市场对处罚公告呈负面反应;总体而言,H股市场与A股市场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节能减排的中国省级工业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共同生产前沿分析框架下,运用基于DEA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算中国1998-2010年省级工业技术效率,并分析了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发现,忽略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传统效率测算结果高估了工业技术效率,地区工业环境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全国工业环境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东部工业环境效率明显高于西部与中部。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工业环境效率与人均收入呈U型曲线关系,财政分权、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出口活动对工业环境效率有负面影响,其中,财政分权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及进口基本上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的改善,"波特假说"得到了实证支持,"污染天堂假说"未能得到证实。基于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率增进的工业增长转型,不仅需要考虑环境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外资进入等问题,更需要切实关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等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只有从深层次上打破体制性瓶颈,才能真正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必然,开展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对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省为例,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极差标准化方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出1998~2007年江西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得出在这期间江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PSR各子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通过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概括为社会经济因素、耕作资源及政策制度因素、自然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今后耕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熵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合理论和欧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青岛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监测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模型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各待评年度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能力作为物元,在计算欧式贴近度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青岛市2004 - 2009年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及能力状况的识别与排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表明熵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8.
社会减灾能力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的区域对比——基于江西九江和宜春公众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9.
促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基准流程,引入能量输入与环境输出参数,建立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量化核算模型,评估再生产品的节能减排经济成效,并以吉林省某钢铁企业为例,评估"废钢-电炉"短流程和"铁矿石-高炉-转炉"长流程的能源、环境、成本差异,辨识影响废钢再循环节能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结果显示,再生钢铁全生命周期与原生钢铁全生命周期相比,节能588.48kgce/t,节能率为84%;主要污染物中SO2减排率最高,达92%;CO2总减排1 180.92 kg/t,减排率为67%;总成本却高出198元/t。其中,炼铁工序的节能量和减碳量最大,烧结工序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最大,焦化工序COD和氨氮减排量最大,回收、加工处理、炼钢环节节能量和减碳量以及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均为负。成本方面,再生钢铁生产成本高于原生钢铁308元/t,虽然再生钢铁由于污染减排可节省56元/t的排污费并获取54元/t的碳交易收益,但都不足以扭转电炉炼钢费用较高的现状。因此,国家应在电炉炼钢方面给予钢企及相关企业适当的财税扶持政策,在电价方面给予钢企一定的优惠或补贴,并完善废钢回收加工体系等,以促进废钢循环利用。基于LCA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可以实现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社会系统稳定影响巨大。本文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研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稳定问题,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研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社会"(LHPS)系统稳定演变,以此探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首先运用ISM模型对LHPS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HPS的社会保障子系统直接作用社会分配、移民安置和移民心态等子系统的稳定性,是LHPS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其次建立LHPS子系统稳定性演变模型,仿真分析了重大水利工程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作为序参量的社会保障子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一个完善、稳定的社会保障子系统能有效降低外部扰动对其稳定性的干扰,以及降低社会矛盾和风险对整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反之,外部扰动将会增大社会保障子系统的不稳定性,带来社会系统稳定性的紊乱。 相似文献
11.
基于IPCC方法的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决策参考,基于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核算了1995~2011年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并对其动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1年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94.7 Mt CO2e,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量分别为471.3、100.8和22.6 Mt CO2e,占排放总量的比例依次为79.25%、16.95%和3.79%。能源消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2011年的排放量达421.5 Mt CO2e,占排放总量的70.87%。林业呈现为碳汇效应,2011年的值为18.2 Mt CO2e,消解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6%。研究时段内温室气体从241.7 Mt CO2e增长为594.7 Mt CO2e,年均增长率达9.12%,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1995~1999年波动降低,1999~2003年缓慢上升,2003~2011年快速增长,变化率依次为-3.32%、4.69%和17.37%。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由10.64 t CO2e/万元减少到2.93 t CO2e/万元,年均减少7.75%,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由3.65 t CO2e增加到8.07 t CO2e,年均增长5.08%,减排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论江西省田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2):127-131
田塍是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田塍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本文分析了江西田塍资源的现状和特点,阐述了开发利用田塍资源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提出了开发利用江西田塍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空间分异的影响,运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分析了剑湖湿地水生植物资源、湿地水体N,P营养状况以及湿地水体N,P营养物质空间异质性,讨论了水生植物对湿地水体N,P营养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湿地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水体N,P营养物质受到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出空间强变异性;湖滨带挺水植物和湖体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程度较高,湖滨带迎水面水体TN和TP含量分别是0.583、0.119mg/L,而在其背水面水域则为0.411、0.043mg/L;从永丰河入湖处水体TN和TP含量高达14.097、1.628mg/L,降至出水口的TN和TP含量为0.321、0.022mg/L,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可见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的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剑湖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Hydrus-1D模型的太湖流域农田系统水分渗漏和氮磷淋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基础上,应用Hydrus-1D模型对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水分渗漏进行动态模拟,并结合深层土壤溶液取样及氮磷浓度测定,分析了当前耕作方式下农田水分渗漏和氮磷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渗漏与降雨、灌溉及前期土壤含水率有关;麦季深层渗漏量小但持续时间长,而稻季单次渗漏量大却持续时间短。模拟时段内铵态氮和可溶解性总磷的淋失主要发生在稻季,淋失量分别为2.62、0.49 kg/hm2,分别占稻麦轮作期总淋失量的96.0%、96.0%,而硝态氮淋失主要发生在麦季,淋失量为57.97 kg/hm2,占总淋失量的80.2%;无机氮淋失的主要形态为硝态氮,其淋失量占总淋失量的96.4%。综合看来,硝态氮应作为主要阻控对象,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对地下水及太湖水体的污染风险。此外,氮磷淋失在6、7月份即休耕期和水稻生长早期容易达到峰值,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西省5个气象站(赣县、吉安、南城、南昌、景德镇)近50 a(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逐月平均资料,计算江西省干旱侦测指数(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RDI),分析旱情、涝情变化趋势。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年及四个季节的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与RDIst值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日照时数则与RDIst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降雨量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42%~58%;其次是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1%~19%和7%~19%;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较小。降雨量、相对湿度的增加,日照时数的减少共同导致了1961~2010年江西省年际尺度和春季RDIst值的增加,表明江西省总体从偏旱向偏涝转变。1961~2010年江西省夏季、秋季和冬季RDIst没有明显的增长或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薸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薸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培养试验,研究其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对N、P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在总氮(TN)、总磷(TP)初始浓度分别为245~941 mg/L和044~153 mg/L的3种富营养化水体中,大薸均可正常生长。经过21 d的生长,大薸鲜重达16433~1934 g,干重达857~1053 g,大薸鲜重的特定生长率为044%~119%/d,大薸干重的特定生长率为046%~14%/d,大薸的分株速率为133%~362%/d。3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去除量分别为6920~31860 mg和1560~6600 mg,大薸的N、P吸收量分别为3520~20821 mg和899~4837 mg,且随水体初始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大薸吸收对水体N去除的贡献率为5326%~6524%,对水体P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5958%~7419%。由此可以看出,大薸对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种植大薸可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中下游水体氮磷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每月定期测定了位于三峡水库中下游的云阳、巫山、秭归和三斗坪段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结果表明:4个段面水质中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显著,TN和TP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格局,分别在5月和7月达到最大值;NH4 N的季节变化则呈双峰格局,主要的峰值出现在7、8月,次要的峰值出现在3、4月。4个地点低水位期(3~8月)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都高于高水位期(9月~次年2月)。主要因为在低水位期,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大,入库流量显著增加,污染物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入库的非点源污染和水库两岸农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水库水质与前两期蓄水后的水质变化不大,水质仍然保持良好,高水位期为Ⅲ类水质,低水位期为Ⅳ类水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入湖污染负荷监测、调查资料和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氮磷营养物质分布、转移和削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总磷、总氮是影响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与入湖径流水量紧密正相关。(2)鄱阳湖换水周期短,水流更换频繁,氮磷污染物在湖区不会充分混合;氮磷超标水域随着水体流动,逐步向下游转移、扩散;湖水位处于消落状态,通江水道部分水域氮磷浓度超标。(3)湖相状态水环境比河相好,湖相状态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总氮和总磷同时超标。(4)鄱阳湖水环境勉强维持Ⅲ类标准,如果出现损害环境的人类活动,脆弱的水环境将会恶化。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流水体污染物消减作用是降低其入湖通量的重要方式,为探明太湖河流氮磷污染物消减速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培养装置,开展了太湖西岸出入湖河口总氮绝对消减速率(TNR_绝)、总氮相对消减速率(TNR_相)、总磷绝对消减速率(TPR_绝)、总磷相对消减速率(TPR_相)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北部和西部河流夏、秋季TNR_绝和TPR_绝高于春、冬季,南部河流则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夏季西部和西北部河流TNR_绝和TPR_绝高于南部,冬季则相反,春、秋两季空间差异不明显。颗粒态总氮(PTN)浓度及水温是TNR_绝时空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TP浓度是TPR_绝的季节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不同季节TPR_绝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春、夏、秋、冬四季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p H等水体物理性质、TP浓度和SS浓度、SS浓度、TP浓度。TNR_绝和TPR绝及其初始浓度是TNR_相和TPR_相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