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规范的总称。“行为规范”也就是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精髓。道德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为他”、“为我”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正是“为他”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2.
最近,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团省委、省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发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并将于6月1日国际儿童节这一天举行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宣誓大会,藉此掀起活动的高潮。今年初,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国家环保总局等六个部委决定在全国儿童中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引导和帮助全国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具体实践活动,是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该计划重在培养儿童的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在活动中学做文明人、社会人、中国人、现代人,它要求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努力,以体  相似文献   

3.
陈漫 《环境保护》2007,(3B):30-32
黄鸣,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案人,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2006中国绿色年度人物。 黄鸣带领中国太阳能踏出了一条可供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参照的模式——“皇明模式”。他率领皇明人10年如一日地唤醒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提出并推动“新农村、新能源”运动;他让全球能源产业静下来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让叫嚣“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西方人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的力量,让“皇明模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各地动态     
我国有关专家日前在北京呼吁,在提倡“持续发展、善待地球”的今天,应该将道德伦理观念引入环保领域,早日建立起面向新世纪的“环境道德、伦理观”。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不仅要继续鼓励和支持环境道德理论的研究、教育和实践,而且要重视应用环境道德理论为国家决策服务,推动环境道德伦理观在全国广泛普及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6.
短信息     
美国开发最新式氢燃料汽车关键装置;英国研究认为降低车速就能省油;英国纪念“欧洲风能日”;绿色奥运承诺让环保成为中国一种生活方式;海南省首条年产3000吨可降解塑料生产线即将投产;  相似文献   

7.
一位韩国学者曾指出,每每文明有所进步,人类的权利便会相应地减少.生活会既让人感到幸福.同时也让人感到不幸。当代中国也许就处于这样一个”幸福”与“不幸”并存和齐头并进的关口。  相似文献   

8.
张泽 《环境》2006,(8):74-79
“稻米·土地·生命”,一个富有诗意的命题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在钢筋水泥部落间迁徙的人们,能否体悟其中的坚忍和疼痛?“稻米·土地·生命”,又是一个让人疼痛的命题。2006年6月,来自云南的五个稻农,用照片把他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告诉给了外面的世界。6月21日,我们有幸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参观了这一场包含一百多张图片、一批稻农的生活用具的展览,它们打开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五个稻农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今日整个中国农民与农村的缩影。在这组图片面前,所有的赞美和感叹都显得虚伪。但是,这一组图片给我们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流于肤…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爱说俗话,“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就是俗话中的经典语言。意思是干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谨慎,哪怕有“一万”的可能,也要考虑到“万一”的不可能;或者是有“一万”的不可能,也要想到“万一”的可能。总之,这句俗话饱含哲理。但由于一万比一这个数字上的悬殊,却常常让不少人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如我们买福利票,想中特等奖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这“万一”的可能要落到自己头上,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  相似文献   

10.
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上海市卫生局、《健康报》社等联合发起的全国“健康道德”学术讨沦会,于1990年3月7日至10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这是一次就人类的健康问题进行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确定“健康道德”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健康道德”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与人群卫生保健的关系。会议认为,“健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核心是包括卫生系统在内的一切部门的共同责任,所有部门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盼了百年,也让世界关注和赞叹的2008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但即使“筵席”散去,我们的心情似乎还沉静在那令人兴奋、愉悦抑或是遗憾(为那些失误的运动员),甚至有时是“滑稽”(如埃蒙斯的倒霉)的16天里。特别是“老谋子”导演的开幕式更是让观众目不暇接、惊喜万分、夜不能寐,真是自豪啊!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道家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解决现时代的根本问题,即重建中华之思想、道德、制度、社会,并重新联接四者,俾使旧邦绽放新命。在老子那里,个体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个体得以凭藉其独特却可普遍感受的生命体验,抗拒普遍必然性的权力命令,拒绝依据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论证而违背心中的鉴赏判断。人怎样以合于道的方式在此世生存,取决于现世的人之"德"如何得到规定。人在世上是以"群"的方式生存的。在老子看来,人之"群"的划分方式是:"人法地"。风俗是每一地风土与人情的最佳融合,也是当地人在其中的最佳生活方式。正是以风俗为核心的地域传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得以成"群",构成呼吸与共的"家邦"——文化—政治共同体。这也正是老子给予今天的最佳启示——只有让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组织相融合,才能保障人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使许多企业真正感受到了“风险”的冲击,也让更多人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0年,在许多重要领导的讲话和地方的工作规划中,“科技保险”四个字出现的次数比往年大幅增多,对科技保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4.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中国环保的航船,将驶向何方? 回望2005年的环保风云,让人想起白居易的两句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年,是中国环保事业战鼓频擂、高歌奋进的一年,也是事故频发、警钟常鸣的一年,令人鼓舞,也催人猛醒:  相似文献   

15.
王羽  陆雍森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5):18-20,24
探讨了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主体范围问题,环境权利体系问题。与“人类中心论”认为道德只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生态中心论”认为起码应把受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自然物与人的关系作为环境道德调整的直接客体,人类与这部分自然物构成社会的扩展体-“共同体”,环境权利体系则试图把环境权利内容扩展至生物多样性,赋予生物物种生存权利,主体范围和权利内容扩展的目的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环保与民生     
时值两会,“民生”又成为热议的话题。旱在2006牟,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曾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与网友交流时,也指出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相似文献   

17.
穗穗 《环境》2011,(10):6-9
在众多的媒体上,补钙的宣传铺天盖地、气势汹汹;而在很多人的内心里,补钙的问题挥之不去、疑虑重重。补还是不补?先慢下定论,且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补钙的利与弊、难和易、必要及可能,希望让您既不用再做补钙的“门外汉”,也不用再让难补的钙只停留在体外,“钙”莫能外,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8.
绿网     
声音“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我想,这就够了。”———世界著名环保人士珍·古道尔博士来中国访问,号召大家“环保从我做起”。“从对待动物的态度可判断这个民族是否伟大,其道德是在进步还是在堕落。”———“印度之父”———甘地之语。“就国家而言,儿童和狗与华尔街和铁路同样重要。”———杜鲁门之语“惊人数量的野生物种对规模非常小的开垦活动都极为敏感。即使是一条30米宽的公路都会改变许多鸟类和其他野生物种的群落组成,并完全阻挡某些物种的移动。”———美国史密森氏热带…  相似文献   

19.
单力 《环境》2006,(7):66-69
在岭南水乡,扒龙船的仪式非常讲究,依旧延续着传统风俗。端午时节的“扒龙船”活动,大体可分为“起龙”、“迎龙”、“游龙”和“送龙”四个仪式。单就“起龙”仪式来说,就能让每一个不熟悉珠三角水乡的人充满神秘的感觉。那种陌生化,让人不知不觉中对“起龙”仪式有了好奇与向往。  相似文献   

20.
“低碳”,这个进入中国人视线不久的词,自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开始高频率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更是相当“走红”。全世界对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重视,以及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都使得“低碳”概念越来越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