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填海造地完全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经济损益分析应着重分析项目的外部效果.本文研究了填海造地外部性与填海造地项目经济评价之间的联系,在分析填海造地工程本身投资回报状况的基础上,增加了填海造地外部性评价,构建了基于外部效应的填海造地经济损益分析框架和经济损益评价体系,并具体提出了填海造地效益和费用的计量方法,以期为填海造地的管...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厦门市填海造地的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3年、1993年、2001年和2007年4个时相的Landsat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分析处理软件ErdasImage8.6的支撑下,对厦门市填海造地进程分1973年-1993年、1993年-2001年和2001年-2007年三个时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的填海造地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的填海占总填海面积的近50%。填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和港口用地。填海活动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厦门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填海活动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3.
选择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沿海高度城市化及快速城市扩张地区港湾湿地为例,采取多学科方法交叉集成(环境科学、海岸海洋科学、景观生态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途径,探索填海造地对港湾湿地景观格局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即尝试从宏观尺度上研究填海造地影响下典型港湾湿地景观格局现状与时空演变,微观尺度上高分辨率提取填海造地影响下典型港湾湿地沉积物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异信息,进而构建"填海造地环境行为驱动~港湾湿地环境响应"模型定量研究填海造地、港湾湿地景观格局及沉积环境要素三者之间的非线性时序关系及作用机制,为港湾地区科学填海、合理用海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主成分分析(PCA),论文提出一种快速、准确及经济地识别填海造地时空分布的新方法。并以厦门市港湾地区为例,将1993与1996年,1996与1998年,1998与2001年,2001与2003年、2003与2006年共6期遥感影像融合后经PCA分析得出5个时间段内填海造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并结合相应阶段的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分析。选取工业总产值、人口、港口货物吞吐量等统计数据作为填海造地行为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政策导向、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等是厦门港湾地区填海造地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基于驱动机制和未来情景分析的港湾地区填海造地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论文建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模型,用于评估填海造地生态损害的价值以及被填海域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厦门填海造地进行经验估算,得出在厦门每m2填海造地生态损害的价值为279元,远远高于现行的填海造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加上海域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厦门工业用填海造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应该为327.82元/m2,商业用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应该为相邻土地价格的50%~55%。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填海造地规划和控制填海造地的经济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环境资源由于其稀缺和有用性,是有价值的.围填海造地,使海岸带环境向经济过程提供某些服务功能减退,表现为价值损失或环境成本.本文以胶州湾海域为例,以意愿调查法评估胶州湾围填海造地的环境成本,运用Tobit模型估算居民对于围填海造地的环境功能退化进行恢复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胶州湾围填海造地的环境成本为56元/m... 相似文献
8.
日前,著名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做客广东省科协科普论坛,做了题为蓝色经济区建设问题: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他表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堪忧,因填海造地、挖沙和炸岛等人为活动已导致我国海岸海域806个小岛消失,海岸线缩短近2000公里,滨海湿地损失近半。(7月16日《广州日报》)近年来,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土地经济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福建省围填海造地与土地管理制度衔接的实践经验。第一,填海后建设项目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符合性问题;第二,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转化在法律程序上的衔接,主要包括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土地使用权证的程序问题以及补缴土地出让金的问题;第三,海域使用权转化为土地使用权后权利内容的衔接,包括权利人的衔接以及使用期限的衔接。总的来说,福建省在以上三个方面均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较为完备的衔接制度,但仍有部分问题亟需解决。需要从制定陆海统筹规划、构建填海形成土地的收益共享机制、明确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土地使用权证的权利期限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土地需求量增多,每年的填海规模不断增大,传统的砂石填料已无法满足需求.与此同时,城市固体废物也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大量产生,其中以生活垃圾焚烧后残留的底渣、海洋淤泥以及建筑工程废土数量尤为庞大.针对世界各国(如丹麦、德国、荷兰等)对固体废物的处置和循环利用以及相关环境标准进行比较说明,并以此为基础介绍采用“化学物理复合法(CPCM)”将新加坡淤泥和垃圾焚烧底渣转化为“淤泥-底渣垃圾材料矩阵(MC-IBA Matrix)”来进行填海造地的“新生土”技术.对化学处理后的新加坡海洋淤泥和生活垃圾焚烧底渣混合物,采用室内三维真空预压和逐级堆载两种不同物理方法来进行加固处理,然后对生成的矩阵材料进行工程测试并依照欧盟与美国的标准进行重金属浸出试验.结果表明:生成的材料矩阵其地基允许承载力在4~6个月内可达15 t/m2,高于一般港口要求(8~12 t/m2).与丹麦No.1662法令和LAGA德国道路工程材料质量标准比较,此材料的重金属浸出值符合其工程材料标准;与荷兰土壤质量法令中工业土壤质量标准相比,此材料符合工业用土标准.工程及环境试验结果均表明了“新生土”作为填海材料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从环保角度而言,“新生土”技术中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可控,又可缓解日益紧张的填埋场地;从工程角度来看,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高地基允许承载力,减少了传统高价砂石的使用,降低工程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对土地有限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该绿色技术可解决缺少填埋场用地和填海材料的双重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一位离开香港二十多年后重游旧地的老华侨,当他登上山顶公园俯瞰港九全景时突然发现,维多利亚港似乎小了,港九海峡好像狭窄了许多。这并非华侨老伯的错觉,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香港年复一年的填海工程,使港九海峡最窄段已经由1700米(1840年,红磡角至北角)缩短为800米(1994年,尖沙咀海运大厦至海事处办事处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将填海权概念固化为特定的法律概念并无益处。令填海权呈现为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较之以行政许可方式设权,在体系性及对填海造地项目的把控方面更具优势。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与传统民法之用益物权不能对标的物进行事实处分理念并无本质矛盾。以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呈现填海权,实为明智且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填海造地工程会对项目所在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改变,如果出现施工期工序安排不合理、施工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会加重这一改变,更会导致各种用海纠纷的出现。本文以大连凌水湾总部经济基地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施工工序安排等涉及环境效应控制各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其他类似填海造地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宜都市域内煤矿安全与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宜都市1357km^2的市域内煤炭产业安全与环境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全管理与环境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过去的采煤业对宜都市经济的发展是负效应。但在一段时期内,煤矿业的发展的确刺激了市域经济的发展。简单地关掉现有煤矿,的确存在许多实际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发展经济林业(茶叶、柑橘)和发展经济农业(蔬菜、西瓜、黄姜)。只有依靠特色经济的发展才能将农民带出矿井。依靠特色经济的发展恢复植被、保护环境才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灾害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灾害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立这一学科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建立这一学科的基础条件.全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立这一学科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建立这一学科所要研究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铜绿山矿为个案,分析了矿区开发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所面临问题;就开矿这一经济行为对开矿所处的社区的正负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矿区资源开发中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对所涉及的个案提出了专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隧道涌水量的计算以及其对环境的实际影响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进行研究过程当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本文当中,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来对隧道涌水量进行计算和确定,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来对隧道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说明和分析,希望能够为隧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