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防盗报警就开始在中国市场得到应用并逐步被认可,民众的安全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强,联网报警服务行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报警运营服务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防盗报警的发展已经到达瓶颈期,集中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报警不直观等几个方面。因此,防盗报警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传统报警融入新型前端设备,加强报警系统的多元智能化采集、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判断处理,减少漏报加强可靠性,降低误报减少人工工作量,实现警情智能处理,达到资源的智能分配,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住宅使用防盗报警系统,在我国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新建小区大多数都安装了防盗报警系统。家庭防盗报警已逐步成为家居的一个必备功能。 尽管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市场蓬勃发展,但因诸多原因造成防盗报警系统的误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故目前市场上真正达到实用水平的防盗报警系统为数不多。因此有必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是安防的高端领域,对于防盗报警系统的要求要能够达到"不漏报,少误报."博物馆安防系统与其他领域比,防护要求高,子系统多,设备繁杂,防护区域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漏误报现象.因此分析博物馆防盗报警系统的漏误报具有代表性、全面性.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从博物馆安防系统设计、施工、设备本身、环境、用户等角度对漏报误报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括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减灾装置和灭火装置4部分,从这4部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误报、漏报概率较高的火灾探测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状态。其失效的根本原因是在探测器的设计、选型与安装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类控制器和控制软件出现的问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主要包括硬件故障、系统失误和管理缺陷3类。因此,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软硬件产品质量、选型与安装及维护保养等方面给出了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最后应用系统安全及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包括电源系统、触发装置、报警控制装置和警报装置4个指标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周界防越报警数据融合系统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周界防越报警探测器误报和漏报的概率,将数据融合相关知识应用于周界防越报警探测系统,构成周界防越报警数据融合系统.  相似文献   

6.
张勤学 《安防科技》2007,(9):59-60,13
本文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误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瑞士西伯乐斯公司近期推出一新型报警系统,主要性能是监测周围环境,从而减少火警的误报.这种被称为欧格莱克斯的火灾报警系统是与欧格罗杰克配套使用的,属西伯乐斯公司的首创产品;整个系统包括三大部分,即:模数火灾报警计算机——欧格康特、操作控制架——欧格派洛特、三个火灾探测器.上述三部分借助于数据库连接.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入侵报警技术在我国也是较早发展的技术之一.早在1960年.我国第一台声控报警系统被率先应用在故宫珍宝馆,填补了我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防范的空白.近年来,我国的报警探测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但是还存在些问题,如:应用中存在误报和漏报等问题.从近年来大量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有的单位虽然安装了先进的技术报警设备,但却没有起到相应的防范效果,并没有发挥出入侵报警系统的强大作用.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主要由于使用者和管理者对入侵报警探测技术的探测原理及方法没有足够了解和掌握,致使报警探测设备不能够进行准确的报警和探测.可以看出,当前对入侵报警探测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变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对入侵报警探测技术从探测效果和应用特点上进行梳理,以便有助于探测器的设计者更容易找到新的探测原理或方法来改进原来的报警探测器,进一步提高入侵探测技术的防护能力和等级.  相似文献   

9.
误报问题一直困扰着报警中心,不仅浪费警力而且阻碍了家庭用户的大面积推广.针对误报问题,曾经也有人试图改善前端的探测设备来减少误报量,但是由于现场诸多不可控因素,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改变这一窘境是当前报警企业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误报问题一直困扰着报警中心,不仅浪费警力而且阻碍了家庭用户的大面积推广.针对误报问题,曾经也有人试图改善前端的探测设备来减少误报量,但是由于现场诸多不可控因素,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改变这一窘境是当前报警企业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报警系统失效主要包括漏报、误报,对系统进行失效概率预测,可以帮助判断设备质量优劣,评估系统效能。利用Matlab软件编程,通过神经网络预测失效概率。根据不同场所正在使用的火灾报警器的失效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归纳总结失效原因,建立事故树,结合专家打分法与模糊理论得到网络的输入值与输出值。通过网络训练,得到可以对系统失效概率进行预测的RBF神经网络,测算效率大幅提高。以70组不同品牌、用途的火灾报警系统作为算例,通过训练数据,最终达到输入底事件发生概率可直接输出顶事件发生概率的目的。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相较于BP网络与事故树算得的失效概率具有更高的拟合度,RBF神经网络模型在进行系统失效概率预测时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标准,系统误报、漏报频繁,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报警抗于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了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标准,广域网技术,智能化的火灾探测算法技术处理火灾探测器提供的火灾信号等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火灾自动报警监控通讯及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标准,系统误报、漏报频繁,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报警抗于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观象,提出了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标准,广域网技术,智能化的火灾探测算法技术处理火灾探测器提供的火灾信号等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赵炜 《安防科技》2011,(10):14-17
从"人—机—环境"的角度对导致火灾探测器误报、漏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Monte Carlo系统仿真方法对火灾探测器的可靠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的探测器可靠度、故障率曲线与理论和工程实际情况相符。正确地描述了火灾探测器的故障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应用该方法来分析整个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是安防产品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博物馆的安全等级极高,入侵探测报警系统必须达到"零漏报、低误报"的要求,因此研究"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入侵探测报警系统的漏洞与对策"具有必要性、紧迫性.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根据现有入侵探测技术现状,分析漏洞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庞志 《中国安防》2004,(1):54-55
经过多年的发展,智能小区家居智能化系统越来越成熟,功能越来越完善.安防报警系统已成为智能小区家居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稳定、可靠、易操作的安防报警系统.稳定、可靠是指有警必报,无警不会误报.易操作是指家庭成员可以对一些防盗点进行方便的撤布防操作.  相似文献   

17.
新产品     
目前,市场上存在数十种报警系统,如何选择适合住宅小区的系统,正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及技防工程公司头疼的问题。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有其特珠的要求和标准: 1.系统的可靠性 国内住宅大多是密集分布,一个住宅区有几百上千户,要求小区报警中心、每户报警/通讯主机、各种探测器必须产品质量过硬,否则,不断的误报会使小区保安人员疲于奔命,住户抱怨不绝;重要的报警信号漏报还会使该系统成为一个摆设。所以系统选用的设备必  相似文献   

18.
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成效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如何更有效使用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应用及其局限性,提出了实现有效使用报警与监控的四项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安防报警系统与门禁系统的集成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把包括防盗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在内的安防报警系统与门禁系统无缝地集成为一个大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采用这一集成方案,无论是使用感应卡识别技术验证或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的门禁系统,都可以与安防报警系统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这种系统集成方案简单、实用,而且还可以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有机地集成,既适合于企业也适合于家庭使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0.
安防报警系统与门禁系统的集成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贤红  李少葵 《安防科技》2011,(2):26-28,45
介绍了把包括防盗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在内的安防报警系统与门禁系统无缝地集成为一个大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采用这一集成方案,无论是使用感应卡识别技术验证或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的门禁系统,都可以与安防报警系统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这种系统集成方案简单、实用,而且还可以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有机地集成,既适合企业也适合家庭使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