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EER地震动数据库中含速度脉冲近场地震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断层距0~20km为范围,利用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PEER数据库收集整理含速度脉冲近场地震记录。研究了速度脉冲峰值和PGV/PGA比值分别与场地类别、矩震级以及断层距的关系。依据现有的PEER数据库,共整理出126条含速度脉冲近场地震记录,并按水平速度脉冲峰值由大到小顺序给出了该126条地震记录的列表。水平速度峰值主要分布于30~150cm/s,集集地震记录最多,C类和D类场地的地震记录数量较多。峰值大于100cm/s的速度脉冲地震记录主要出现在C类和D类场地,它们均出现在矩震级6.5级以上的地震记录中,均分布于断层距0~10km的范围内。PGV/PGA比值大于0.2的地震记录主要分布于C类和D类场地,除编号RSN316的地震记录外均出现于矩震级6.5级以上的地震记录中,主要分布于断层距0~10k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本次 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 6级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浅部地质构造特征。震中及余震区范围内,海底地形平缓,相对上隆。全新统(海相)厚度7—10米,较周围地区要小,上更新统最上部(陆相)厚度42—45米,较周围地区稍大,二者等厚线形态、走向都是 NE 向,与7.4级地震的余震区长轴方向(N45°E)一致。断裂较发育且数量多(6条),并多集中在震中西南4—6公里处,皆是高角度(80°)的正断层。较老的断裂在22000年前生成与活动,继承性多期活动的(NW 向,一条)、新生的(NE 向,一条)断裂在22000年之后,甚至在全新世时期还在活动、生成。断裂每次活动的垂直滑动量约3米。7.4级地震的发生主要与 NE 方向的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带上。根据断裂带上的中小震活动情况 ,运用地震活动性的有关分析方法 ,对未来地震进行外推 ,并进行检验。得出 ,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发生的一些ML3 0左右的小震 ,视为该断裂带上将要发生的主震  相似文献   

6.
Tomowo Hirasawa 《Disasters》1983,7(4):251-254
The Japan Sea earthquake of 1983 took place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Japan Sea, which is a marginal sea situated west of the island are of Japan and the Japan trench in the Pacific Ocean. Its magnitude of 7.7 is the largest among earthquakes which have been known to occur in the seismic belt along the Japan Sea coast of Northeast Honshu, Japan. Since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belt is not so high, the earthquak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ectonic process in the region.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reveals that the earthquake is a thrust fault on a plane dipping eastwards by about 30°. The wavefor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arthquake can be regarded as a double shock to a first approximation. Interestingly, there was a 10-second intermission between the two events. These are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und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一次大震或强震序列发生以后,由于存在发生强余震和晚期强余震的危险,因此在余震区及其附近进行城市居民区迁址或重要工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强震序列影响的必要性,并以历史资料和近年发生的地震事件为例,说明它们的危害性。文中以唐山地震序列作为典型震例,分析和研究大震后强余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变特点,今后发生晚期强余震的可能性以及该区在工程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9.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闽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 (带 )地震活动周期表 ,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 ,将公元前 2 80年咸阳 5 级地震至 1 988年 2月 2 5日彰武 4 8级地震间 2 2 6 7年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 4个时间层次。其组合关系是 ,一个超长地震周期由初、前、主、余震期 4个地震期组成 ;除前震期只有一个地震周期外 ,初、主、余震期都包含前弱后强两个地震周期 ;每个地震周期多分为初、前、主、余震段 4个地震段。闽粤沿海地震区和银川地震带的主震段分别与华北初、余震段同期活动。地震周期是介于前人划分的地震幕与地震活动期之间一个新的更为重要的时间层次。华北 7个地震周期的起止时间是 :-2 80 .5 0~ 8.2 2~ 880 .1 2~ 1 337.6 9~ 1 5 6 8.37~ 1 730 .75~ 1 85 5 .95~ 1 988.1 5年。并从时空强 3方面阐述了华北地震周期性活动规律 ,分析了 3个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华北地震周期可作为标准地震周期与不同地区地震周期相对比 ,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选用了江苏省地震遥测台网的4个台站所记的南黄海6.1级地震6个余震的资料(经A/D转换后得到的数字化记录),根据尾波观测的经验公式,采用多台多震综合求解法,得到各地震的震源因子和各台站的场地因子。由于尾波能有效地消除震源辐射因子和单一路径的影响,因而易于得到较多的资料和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以大华北地区 (2 9°~ 4 2°N ,10 9°~ 12 4°E) 1970年以来发生的 11次ML6 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 ,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入手 ,来研究强震的发生位置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1)强震往往发生在地震带发生明显拐折或相互交汇的部位。 (2 )断裂带对于强震的位置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强震前 1~ 5年内主震所在地震带上b值普遍有高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个特殊的地震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11 0 1,山西省大同市发生了M5 6地震 ,此前 10个月在其震源附近曾发生一群震源定位结果较好的小震。从小震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看 ,在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NWW向的特殊空区 ,且似乎存在围空地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发生的现象。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错模型 ,由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的垂直向记录 P、 S最大振幅的比值反演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方法 ,使用大同地震台网和其他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记录资料 ,求得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震源机制解在 4个象限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 ,且每两个相对象限中震源机制解的性质相近。5 .6级地震发生在该空区的边缘 ,而余震序列将其填充 ,余震区的长轴方向和空区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3.
<正> 公元1668年鲁南8.5级巨震是我国东部地区乞今发生的一次最高震级的历史地震。该巨震在历史上曾一度对鲁南一苏北造成过毁灭性破坏。因此,它对整个鲁苏地区的烈度区划和地震危险区划研究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最近由于围绕着鲁南一苏北高烈度地震危险区的重新审定工作的开展,对鲁南巨震的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总结地震地面破坏实地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地震地面破坏的类型与发震断层的性状关系密切。以走滑为主的发震断层,可产生大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高角度发震断层有时可产生一定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低角度发震断层或连通不好的发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不发育,而次生的地面破坏普遍发育。倾滑型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在多方面具有类似的特征,但逆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下盘,而正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的上盘。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表明,地震地面破坏分布受断层能量释放区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表将公元288 年以来M≥4 .0 地震活动划分为与华北二至七周期相对应的六个地震周期,每周期分为与华北相似的初震段、前震段、主震段和余震段四个地震段。安徽地震周期超前于华北地震周期,每周期4 级以上地震从皖渐交界一带的皖东南地区开始活动,各阶段最大地震震中由南向北迁移。第七周期4 级以上地震活动至1979 年固镇5 级地震已结束,未来将进入第八周期初震段。近几年皖东南地区的广德县或旌德县可能发生4-3 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16.
鲜水河断裂带活动期次和滑移特性微观标志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大全 《灾害学》2004,19(1):7-10
在鲜水河断裂带万木卡等地采集的第四纪形成并遭受变形的石灰华标本显微观测中,发现多期粘滑和蠕滑交替变形的证据;在该断裂带1923年炉霍、道孚间71/4级地震和1973年炉霍雅德7.9级地震震中部位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沿地震断裂面分布有定向排列的砾石和破裂.从这些最新活动断面上采集的变形物质定向薄片显微观测中同样发现与上述类似的微观变形标志.这些发现和标志对鲜水河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期次与滑移特性的识别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腾冲火山区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山区地震与非火山区或者说一般构造区地震的震源参数有何差异?本文使用2002-06-13~09-13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火山区地震资料,用波谱分析方法测算腾冲火山区地震的震源力学参数。对其中33个地震分析得出:腾冲火山区的地震震源浅,震级偏小;地震矩M0在8.32×1010~8.96×1012N·m之间;震级与地震矩之间的关系式为logM0=0.98ML+10.48,与姚安构造区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震源位错半径在0.124~0.418km;地震应力降在(0.005~0.277)×105Pa,仅为姚安构造区地震应力降的1/5。这些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存在浅的岩浆体活动,在该区无大的应力积累。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与活断层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分析了地震预报的经验与问题,对地震短期预报需进行新的探索与研讨,才能更快地前进。文章重点论述了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方面有关的断层分段性问题。如何在众多的活断层上确定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地段,是地震预报中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活断层分段性问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段是断层的破裂单元,断层的分段就是对断层进行独立的破裂单元的划分。断层分段有4种,当前讨论的主要是活断层破裂分段。  相似文献   

19.
根据近38年的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b值空间分布、断裂带分段,结合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地震活动习性,判别出潜在的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研究结果表明: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6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郯城—泗洪段断层面的现今活动习性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段落;九江段于2005年发生了5.7级地震,积累多年的能量已经释放,闭锁状态已被打开,现处于震后震源断层面应力调整阶段,出现了低b值、高应力的状态,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再复发中强以上地震;潍坊—莒县段、定远段、合肥—庐江段、宿松段的现今活动则处于低应力水平状态,较短时期内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所处区域 ,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动力学环境相似 ,浅层构造均为断陷盆地 ,深部构造均为地幔异常区 ,浅层构造与深部构造之间呈镜象对应关系 ,说明两者构造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上 ,现代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丛集性、迁移性及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 :每当郯庐断裂带皖东段地震活跃幕中主要地震丛 (ML≥ 3.0 )发生前后 13年 ,相应在滁河断裂带上也会发生类似级别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