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旺生 《绿叶》2012,(6):49-55
环境意识兴起于近现代,环境问题却始于人类生产活动出现之初。古代中国,为了缓解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文明中心由黄土高原先转至华北平原再转至南方湿地,从而缓解了环境所带来的发展瓶颈。到了现代,我们已然不再具有古人所具有的迁徙空间,但环境问题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反思古代中国的迁都历程,关注环境压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系统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现在体育教学中,社会环境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效果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提出了科学掌握和利用教学环境,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而自我完善,促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环境形势的日益恶化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要求参与环境决策过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近年来,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获得了很大的进展。毫不夸张地说,环境决策领域的公众参与已经处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领先水平。然而,相对于中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公众的心理期待而言,目前的公众参与水平显然无法令人满意,此起彼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层出不穷的制度外抗争就是一个明证。本文将通过对近年来一些较有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设的环境破坏分析及对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雪梅  杨昂 《四川环境》1997,16(4):19-24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建设中环境破坏的种种类型和环境破坏的根源,提出了以环境规划为先导,排污总量控制为目标,环境监督管理为重点,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手段的环境对策框架。  相似文献   

5.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春 《青海环境》2002,12(2):82-83
以青海省为例,介绍路域生态环境建设要点和公路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并提出参加公路建设的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对环境保护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4):44-44
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4/2005》(GlobalEnvironmentOut-lookYearBook2004/2005)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正造成一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再次传播和蔓延,威胁人类健康,妨碍各国政府完成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努力。UNEP指出,全球气候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环境问题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揭示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作用的类型、原因、特点,揭示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团体、不同人群之间的环境关系、环境矛盾的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相互转化的状况,对如何消除环境冲突和摩擦,协调环境问题中人际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环境教育是旨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环境教育大体可分为成人环境教育、中小学幼儿环境教育和专业院校环境教育3个大的层次。在每一个大层次中又可以按其结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分为若干层次进行。一、成人环境教育成年人是现在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由于成年人年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不同,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影响范围大小不一,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要求与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1.领导层的环境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决策者,一般文化层次较高,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强,他们环境意识的强弱、环境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公民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教育环境,一种是学校环境教育,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教育。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教育指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育,包括对象为中小学生、非环境专业的大中专学生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专业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也包括为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在职环境科学教育以及面向大众的环境宣传教育。如果只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角度看,我们的讨论对象将限制在学校的非环境专业教育和社会的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一般由不同的部门管理…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环境不公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坤 《青海环境》2003,13(4):145-146,150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环境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程。人们看待环境问题也由单纯关注环境状况到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互动与社会过程的重组优化。尤其是东西部的环境关系问题以及江河上下游环境保护与受益补偿问题等。涉及环境公平的问题成为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中的一个严肃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易进 《环境教育》2002,(4):20-23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原子能、微电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席卷西方世界,由此带来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急剧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能源枯竭、本土文化的减少和消亡、贫富差距加大等等。这些问题互相关联,直接关系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存和延续。而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此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沟通、协商和合作。在这种现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黄纪苏 《绿叶》2010,(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13.
《绿色视野》2008,(7):41-43
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今年迎来的是第19个世界人口日。人口好像一面镜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真实的环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众多的人口与当今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人口素质的高低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为此,本刊邀请安徽大学社会学系人口所王邦虎教授,对以上问题给予解读。  相似文献   

14.
杨长寨 《环境教育》2014,(12):90-91
正《绿色生活》是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该课程是根据当地及学校自身资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的。其中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这对于学生科学地认识环境问题十分有帮助,但如何形象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些概念,这对教师是个考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图片展示,联系身边的小事,组织同学们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当今世界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认为中国古代化中有很多思想就是最早的环境伦理观念。现代西方伦理学创始人施韦泽就称赞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归结为追求伦理目标的过程(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除了“天人合一”.还有“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伦理原则也是我国古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5日,法国《振兴法国竞争力》报告出炉,列举22项措施建议,旨在提高法国工业竞争力。其中关于页岩气开发的建议引人注意。但法国媒体报道,法国政府可能仍然不会同意进行页岩气的开发,担心因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前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总裁路易.加卢瓦在报告中建议,"继续加强在页岩气开发的技术探索"。报告称,"法国应同德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2004,(12):41-42
茨仁罗布的家在西藏日喀则南面的拉康河谷地带,拉康河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清晨,你能听见从山谷对面的林里传来的清脆的鸟鸣,也能听见河水在河谷里奔腾不息的喧响声,湿润的晨风含着喜马拉雅雪松树脂的芳香从对面的山间飘送过来。抬起头,可以看见第一缕朝霞正将灿烂的霞光经洒在闪闪发亮的雪山之巅。  相似文献   

18.
19.
环境社会治理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突出短板。2020年11月13日,环境社会治理专委会2020年年会成功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围绕“新时代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进行了分享与讨论,对推动环境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启示:一是环境社会治理是调整环境治理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手段,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从“物理”到“人文”的转变,体现平等参与的价值观。二是在转型期社会力量博弈变迁的背景下,环境问题须通过社会力量解决,并配套相应的环境社会治理新策略和手段,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三是坚持系统性思维,以目的为导向、理清治理主体和客体作用,协调布局环境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以环境社会治理核心要素、重点关注内容为抓手,构建环境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当前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有必要进一步重点加强环境与社会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全民行动体系研究、关键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近年来进展迅速,但仍存在关键性环境信息严重缺失等现象,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及政府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从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组织监管和沟通协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包括:1加强组织领导,任命副部级官员主管环境信息公开工作;2推动国务院出台《环境信息公开条例》,推动各类环境政策法规纳入信息公开条款;3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4建立主要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刺激企业改进环境表现;5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督查、考核、评价及表现公开;6加强各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能力建设;7实现环保部及环保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协调共享;8全面改善环境数据质量;9细化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包括环境风险及健康信息公开政策;10加强与其他部委关于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合作与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