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比考察了二价铁(Fe2+)、零价铁(ZVI)、超声波(US)3种活化方式对过硫酸盐(S2O82-)预处理剩余污泥的溶胞性能,并研究其对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进程的促进效能.结果表明,相对比未预处理污泥,S2O82-能够明显促进剩余污泥溶胞和发酵产酸进程;同时,活化后的S2O82-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未活化预处理实验组,其中S2O82-+Fe2+预处理体系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Fe2+、ZVI和US活化S2O82-的3组溶胞率分别为42.6%、36.5%和32.9%,相比未活化实验组(22.3%)提高了10.6%~20.3%;3组活化体系最大挥发酸浓度分别为8052,6613,4996mg COD/L,而未活化组仅为3296mg COD/L.此外,不同方式活化S2O82-预处理对溶解性有机物溶出及挥发酸组分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来看,S2O82-+Fe2+体系对促进污泥发酵进程具有更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填埋场内渗滤液的竖向迁移过程重塑物质分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本文探究了渗滤液回灌情景下随渗滤液竖向迁移过程的硫酸盐动态还原转化行为.结果表明,受渗滤液竖向迁移影响,硫酸盐(SO42-)还原行为在垂向填埋层间呈显著差异,主要还原产物硫化氢(H2S)和甲硫醚(DMS)均随填埋深度的递增而衰减,说明填埋场恶臭污染防治的主要位点在于浅表层填埋区.渗滤液中SO42-、COD、TOC的消耗量之间存在差别化计量关系.当渗滤液中SO42-浓度高于500 mg·L-1时,COD/SO42-与H2S释放量呈正相关.渗滤液迁移过程中不同填埋层内SO42-还原均不彻底,其连续回灌引起的还原产物持续释放值得深度关注.本研究可为填埋场渗滤液回灌运行过程中的含硫恶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济源地下水中硫酸盐(SO42-)含量持续升高,其来源尚不明晰,解析硫酸盐的来源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尤为关键。文章于2018年3月进行了水样采集与相关指标的测试,并采用氢氧同位素、离子比例分析和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地下水SO42-、硫酸盐中δ34S的分布特征,解析硫酸盐来源,确定来源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a·Mg-HCO3·SO4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稀释、硫酸盐还原作用影响,沿径流路径SO42-含量减小,δ34S增大。研究区东、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各硫酸盐来源比例大体相同;西部水体的硫酸盐主要受污水的影响,其中地表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也较大;北部地表水硫酸盐含量主要受大气降水、污水的影响,孔隙水主要受煤系地层硫化物氧化、污水的影响,岩溶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硫化物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重...  相似文献   

4.
废水中硫酸盐生物还原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中,利用硫酸盐还原菌还原青霉素生产废水中的SO42-, 当进水SO42-为 2.0 g/L,SO42-容积负荷为10 kg/(m3·d)时,SO42-去除率为76%。试验结果表明:COD/SO42-和容积负荷是影响SO42-还原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C/N合成氨废水反硝化脱氮处理中碳源不足的难题,探究了以剩余污泥碱解液作为补充碳源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与葡萄糖和甲醇相比,碱解液作为碳源时,体系的反硝化速率分别提高了25.3%和23.7%。通过优化实验条件获得最佳反硝化脱氮工艺参数:C/N=5.5,T=35 ℃,初始pH=8,水力停留时间为5 h。此条件下NO3--N去除率达86%以上,NO2--N无积累。将污泥碱解液用于A/O工艺处理大连化学工业公司低C/N合成氨废水,碱解液以稀释方式加入厌氧段,投加量使原低C/N合成氨氮废水C/N=5.5左右。A/O工艺连续运行结果显示:出水ρ(TN)<15 mg/L,ρ(NH4+-N)<5 mg/L,NOx--N基本无积累,出水氮素指标均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研究证实了污泥碱解液适用于低C/N合成氨废水的处理,为此类废水的处理和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采用无机含氨和硫酸盐(SO42-)废水作为升流式污泥床(USB)反应器进水,研究了其对铵(NH4+)和SO42-的去除以及不同高度污泥层含氮、硫元素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水口处由于进水自含氧(外源性氧)和兼性厌氧菌受到氧化应激产生过氧化氢(内源性氧),两种“氧”共同存在下,反应器内生物脱氨量(以氮计)最高达40mg/L左右,且在USB反应器不同高度污泥层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的转化途径不同.在反应器底部污泥层,颗粒污泥表面氨氧化菌利用O2将氨(NH4+)氧化成亚硝酸盐(NO2-),在颗粒污泥内部厌氧氨氧化菌利用NH4+和NO2-生成氮气(N2)和硝酸盐(NO3-);同时,O2  相似文献   

7.
王继勇  肖挺  何伟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255-4260
为减轻酸性矿山废水引起的环境污染,为矿山废水处理提供潜在的菌种资源,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耐酸的硫酸盐还原菌SRB1并探讨了该菌株的还原硫酸盐和除镉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脱硫除镉能力,其最低耐受pH值,最适温度,最大耐Cd2+浓度分别为3.7,35℃和40mg/L.在COD/SO42-≥2,Cd2+浓度≤30mg/L条件下,除镉率可达99%以上.在高浓度Cd2+和SO42-的体系中,该菌对Cd2+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将Cd2+从50mg/L降至15.5mg/L,吸附率达58%,采用二次培养能将SO42-从1.5g/L降至0.04g/L,脱硫率达97.3%,Cd2+浓度几乎降为零.TEM、FTIR、SEM表征显示,在镉胁迫下,该菌株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吸附前后,红外吸收峰改变明显,沉淀颗粒含有结晶CdS.  相似文献   

8.
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出高活性的生物相是使其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对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温(35 ±1 ℃) 条件下,当进水SO2-4 小于1600mg/L、COD/SO2-4大于3 时,控制反应器污泥负荷大于0.3kgsO2-4/kg Vss·d 、水力负荷为0.2m3/m2·h 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借助伊洛河河水硫酸盐硫同位素(δ34SSO4)和溶解性重金属含量水平,研究伊洛河流域不同形式人类活动对河水溶解性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伊洛河流域上游干流和支流河水溶解组分受金属矿山开采废水影响较大,洛河河水中溶解性硫酸盐浓度(SO42-)和δ34SSO4均值分别为(173±108)mg/L和(3.1±2.1)‰(n=8),河水中Co、Fe、Mn、Ni、Zn、Mo、Cd、Pb和U等含量较高,伊河河水中SO42-和δ34SSO4均值为(169±89)mg/L和(3.7±1.2)‰(n=6),河水中Cr、Co、Fe、Ni、Zn、Mo、Cd、W、Hg、Pb和U等含量较高.伊洛河流域下游河水溶解性重金属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影响较大,洛河河水中SO42-和δ34SSO4均值分别为(121±30)mg/L和(9.4±0.8)‰(n=4),河水中V、Cr、Ni、As、W和Hg等含量较高,伊河河水中SO42-和δ34SSO4均值分别为(122±22)mg/L和(10.5±2.4)‰(n=3),河水中V、U、Ni和As等含量较高.伊洛河流域源头河水溶解性重金属含量低,河水溶解组分来自大气降水,河水δ34SSO4值范围为(6.7‰~8.2‰).伊洛河流域河水溶解性重金属含量以及δ34SSO4值具有一致的空间差异性,δ34SSO4可以很好地说明河水中溶解性重金属以及硫酸盐来源.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张丽丽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9):2730-2740
用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了黄壤中总硫、SO42-、总还原态硫(TRS)和有机硫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黄壤中硫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TRS具有最低的δ34S值,同时SO42-和TRS的δ34S值随剖面加深而平行地增大指示黄壤中存在SO42-异化还原过程.黄壤剖面中总硫和有机硫的δ34S值先增大后降低与有机硫矿化及有机硫组分的迁移和底层吸附有关.生物滞留后剩余SO42-的吸附、解吸、淋溶迁移及深层吸附与累积导致剖面中SO42-的δ34S值先增大后明显降低.酸沉降下剖面中SO42-的吸附、解吸和淋溶迁移可引起黄壤酸化.值得关注的是,酸沉降输入的SO42-主要以有机硫和吸附态SO42-滞留在黄壤中,则在硫的年沉降速率大幅降低后,在较长时期内,黄壤中有机硫矿化和吸附态SO42-解吸可能释放大量SO42-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与之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水体化学组成改变等方面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以元素硫的地球化学循环为指导,系统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生化代谢产物还原性硫化物与亚硫酸根的反应过程机理及产物形态.结果表明,在生化烟气脱硫及硫回收反应体系中,pH=(4.04±0.10)、ORP=(-134±17mV)时硫磺产量最大,硫磺产率大于40%;SO2(aq)-S2-(aq)体系证明pH=(3.99±0.21)、ORP=(-159±40)mV、SO32-/ΣS2-物质的量比约1:1时为产硫磺最佳条件区间;S2O32-与S2-的产硫磺反应为副反应,有利于硫磺的产生;近中性条件下硫磺的消耗归因于产多硫化物和连多硫酸盐反应的进行;SO2(aq)-S2-(aq)体系和生化体系的固体产物表征分析为球状高纯斜方硫,生化体系产生的硫磺被胞外多聚物粘附裹挟.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结合MARGA在线分析仪对南京地区冬季和夏季黑碳(BC)的质量浓度,以及硫酸盐,硝酸盐对其混合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南京地区BC质量浓度分别在1.01~14.5μg/m3和0.20~3.81μg/m3之间,均值分别为(4.39±2.66)μg/m3和(1.67±0.76)μg/m3,均呈现早晚高值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运用相对包裹层厚度Dp/Dc表示BC混合状态,冬季和夏季Dp/Dc分别在1.39~2.34和1.03~1.45之间,均值分别(1.81±0.21)和(1.24±0.08),Dp/Dc日变化特征与BC相反,冬季Dp/Dc日变化幅度较大.冬季Dp/Dc与SO42-和NO3-的相关性较好,Dp/Dc与NO3-的相关性高于其与SO42-的相关性,夏季则相反.冬季清洁时期BC以本地源排放为主,其混合状态受硫酸盐和硝酸盐影响较高,冬季重污染时期,受排放源以及区域传输的影响,Dp/Dc与SO42-和NO3-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农用化学肥料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不能被吸收的组分滞留在土壤中,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构成潜在影响.农用化肥中元素含量以及稳定同位素组成常用来衡量和计算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的贡献.但农用化肥种类繁多,其水溶性离子浓度及同位素组成尚不清楚.在收集河南省内部分市售农用化肥基础上,通过分析水溶态化肥(1 g农用化肥溶解于1 L纯水)离子浓度及溶解性硫酸盐(SO42-)硫和氧同位素(δ34S和δ18O)及固体化肥中总氮(TN)含量和氮同位素(δ15N),说明农用化肥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化肥溶液pH值范围3.6~10.2,均值为6.7±1.5 (n=30,1σ),溶解态SO42-和硝酸盐(NO-3)浓度范围分别为4.38~827.29 mg·L-1和1.34~208.90 mg·L-1,ρ(SO4  相似文献   

14.
以人工配制的模拟城市污水为试验用水,采用76L的A~2/O反应器,以甲醇、乙酸钠和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分别作为唯一碳源,研究了进水碳源类型对脱氮除磷和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甲醇为碳源时COD的去除率最高为97.04%;以乙酸钠为碳源时NH+4-N的去除率最高为99.5%,TP的去除率最高为95.91%;以酸化液为碳源时TN的去除率最高为70.18%。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对脱氮除磷的影响效果不及甲醇和乙酸钠,但是以酸化液作为碳源不仅成本较低,还可实现废物资源化。综合考虑酸化液作为碳源最佳。  相似文献   

15.
对2016年3月南京北郊PM2.5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样品中的水溶性离子(Na+、NH4+、K+、Ca2+、Mg2+、Cl-、NO3-、SO42-)和碳质组分(OC、EC),探讨霾污染的特征、来源及硫酸盐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南京北郊PM2.5平均浓度(103.22±48.5)µg/m3.污染天二次硫酸盐的形成与NO2对SO2的氧化相关性较强,而O3的氧化作用影响较小;清洁天则相反.污染天,具有酸度缓冲作用的矿物粉尘使得气溶胶颗粒物总体呈弱碱性,而碱性环境下又更利于二次硫酸盐的形成.南京北郊早春二次污染严重,SOC主要由大气中碳氢化合物与O3发生光氧化反应生成.污染天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其次是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清洁天主要排放源为煤炭燃烧和扬尘,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锰矿区地表水中含有大量SO42-和金属离子,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造成隐患。该研究基于钙矾石沉淀原理采用“两步法”去除高浓度SO42-,并同步降低金属离子浓度及溶液浊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和离子色谱测定金属离子浓度和SO42-浓度,并考察了pH、NaAlO2和Ca(OH)2投加量、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0 ℃条件下,在pH值7.5~12.5范围内,pH值为 12.14 时 SO42-的去除率最高,60 min 可达 55.4%,此时 NaAlO2投加量为 3.5 mmol/L,Ca(OH)2投加量为 7.1 mmol/L。当[AlO2-]<4.0mmol/L 时,SO42-剩余浓度随 NaAlO  相似文献   

17.
以无机硫(S2-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氧化S2-的土著硫氧化菌,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命名为Stenotrophomonas sp.sp3.菌株sp3在温度25℃,初始pH值7.0,初始葡萄糖浓度0.25%,初始菌浓度1.00g/L时,菌株sp3对S2-的氧化率最高.在此适宜条件下,反应60h后,菌株sp3对S2-的最高氧化率达到86.6%.S2-的浓度在整个氧化过程中持续下降后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S0,S2O32-,SO32-以及SO42-这4种其它存在形态的硫.随着S2-被氧化,SO42-的浓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推测菌株sp3主要是通过副球菌硫氧化途径(PSO)将非稳定态的S2-逐步转化为稳定态的SO42-.在此代谢途径中,一部分S2-被氧化为S0,另一部分S2-则直接氧化为SO32-;S0与SO32-可自发反应生成S2O32-,而S2O32-发生歧化反应再释放出SO32-和S0;反应生成的部分SO32-继续直接氧化为SO42-.菌株sp3在黑臭水体的水质净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实行,可凝结颗粒物(CPM)成为烟气治理难点.本文通过烟雾箱系统,系统考察了烟气组分以及相对湿度、紫外线强度等环境因素对SO2、NO2和NH3转化为硫酸根离子(SO42-)和硝酸根离子(NO3-)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NH3是体系中SO42-和NO3-浓度增长的重要因素,SO2和NO2可以共同促进SO42-和NO3-浓度增长.(2)通过对萃取液中和滤膜上颗粒物的微观分析发现,NH3在颗粒物成核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颗粒物中主要元素为N和S,硫酸盐和硝酸盐是颗粒物主要成分.(3)相对湿度对SO42-和NO<...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新型磁性催化材料尖晶石型铁酸铜(CuFe2O4)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氧杂蒽类染料罗丹明B(RhB),考察PMS浓度、CuFe2O4投加量、pH值和水中常见离子对RhB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hB、PMS、CuFe2O4初始浓度分别为5 μmol/L、0.1mmol/L、0.1g/L时,在中性条件下反应30min后RhB去除率可达88.87%.其中,Cl-和HCO3-对RhB的降解无显著影响,而H2PO42-、C2O42-及腐殖酸明显抑制RhB的降解.自由基鉴定实验表明,在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SO4-和·OH是CuFe2O4/PMS体系降解RhB的主要自由基.研究发现随着RhB的降解,溶液逐渐褪色并伴随着甲酸根、乙酸根、草酸根和铵根离子的生成,原因在于SO4-和·OH可以破坏RhB分子的发色基团,使苯环开环和氮原子脱落,形成相应的降解产物.矿化实验表明0.2mmol/L的RhB在CuFe2O4/PMS体系中反应10h后,矿化率可达62%.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实验表明制备的CuFe2O4具有良好回收再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印染废水常规生化处理尾水中仍残余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和新标准严格管控的苯胺.采用亚硫酸钠活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SO32-/HSO5-)产硫酸根自由基(SO4-·)高级氧化体系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初始pH值、反应温度、SO32-/HSO5-物质的量比和HSO5-投加量对COD和苯胺去除效果的单独及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苯胺具有非常显著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亦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影响因子对COD和苯胺降解效果贡献排序分别为:温度>n(SO32-)/n(HSO5-)>n(HSO5-)>初始pH值和n(HSO5-)>n(SO32-)/n(HSO5-)/初始pH值>温度.在实验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下(pH=6.8,温度为53℃,SO32-/HSO5-物质的量比为1.6,HSO5-投加量为37.1mmol/L)反应10min,出水的COD和苯胺去除率分别达到33%和90%.进一步分析了印染生化尾水处理前后DOM的荧光和分子特性,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发现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原尾水中DOM的主要组分,经不同氧化条件下出水中DOM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性质发生改变,荧光区域标准体积削减了42.03%~77.67%;同时观察到氧化出水中类色氨酸(Ex/Em=230~225nm/340~330nm)峰值发生了5~10nm的蓝移,推测尾水中稠环芳烃分解为小分子,共轭基团和芳香环数量减少;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DOM中大分子(0.45 μm~100kDa)物质比例为41%,中等分子(12~100kDa)物质的比例为48.9%,峰值分子量(Mp)为56.324kDa,Mw/Mn=2.168,处理后的出水Mp主要分布在12.28~17.56kDa范围内,小分子物质数量增多,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一步揭示氧化出水中的烷烃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副产物为一些酯类、醇类和脂肪酸物质,为后续进一步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