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南方封闭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物浓度高、透明度低等问题,文章在草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蚌螺草系统,研究了该系统水体修复效能及其修复稳定期抗环境胁迫性。结果表明,蚌螺草系统3(1 750 g/m3背角无齿蚌+87.5 g/m3铜锈环棱螺+3 000 g/m3矮生苦草)既能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显著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又能明显遏制底栖藻生长,有效发挥蚌螺生态功能互补作用。水体经修复后,浊度、浮游藻类叶绿素a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2%和98.5%,TN、TP及高锰酸盐指数可从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Ⅱ~Ⅲ类水平。蚌螺草系统3在外源污染胁迫下,水体浊度、TN、TP及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在15 d内均可恢复至外源污染前水平;在杂食性鱼类干扰下,若鱼密度不超过40 g/m3,各指标均可在1个月左右恢复至鱼类干扰前水平,展现了较好的抗外源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2.
龙川江西观桥断面2020年水质目标为Ⅳ类,目前水质为劣Ⅴ类,分析了龙川江西观桥断面污染成因,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城镇、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强化工业污染源、河道水环境整治,加强龙川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整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排放环节的浓度和组分的全面统计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广州市该行业VOCs排放特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印前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3.51~73.57mg/m3,印刷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86~435.10mg/m3,印后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05~221.93mg/m3,废气治理设施出口浓度为4.28~66.84mg/m3,处理效率为3.01%~54.90%;且VOCs物种以芳香烃类、醇醚类和酯类为主,平均臭氧生成潜势为111.09mg/m3,其中芳香烃类物质对环境影响贡献和人体健康风险较大,建议加强针对性控制.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双龙湖2002年监测表明属劣Ⅴ类水体,水质严重恶化,2003年对双龙湖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治理采取生态措施、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综合治理前后水体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科学评估双龙湖综合治理效果。笔者引入模糊数学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客观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双龙湖水体在治理前属于Ⅴ类水质,隶属度达到90%,主要污染物为磷;双龙湖在治理后水体水质满足并优于Ⅳ类标准。Ⅳ类及以上。隶属度达到97%。年季水质动态稳定在Ⅲ类和Ⅳ类之间,敏感性因子为氮和磷。双龙湖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应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计算分析污染因子隶属度、权重系数和模糊综合指数来评价水体水质,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剿灭直排七大水系劣Ⅴ类河涌为主攻方向,以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为终极目标,全面打响"剿灭劣Ⅴ类河涌大会战、重点流域(海域)污染治理大会战、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大会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会战、养殖污染治理大会战、工业污染治理大会战"六大标志性战役。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家及吉林省对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质目标要求、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基础上,识别影响从2010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期间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从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支流污染、黑臭水体、水源地安全隐患等方面,辨析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所在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污染成因,研究提出消除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的防治对策建议,为推动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欢  陈秀洪  吴琼  罗娜  黄徐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3018-3028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对水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基于土地遥感数据、城市排水管网等资料,构建流域—海湾一体化水环境模型,探讨深圳湾流域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1)雨季COD、NH3-N和TP单位面积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负荷分别为17.21 t/km2与10.21 t/km2、0.17 t/km2与0.69 t/km2、0.04 t/km2与0.07 t/km2;(2)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大雨及以上等级降水较多的5月和8月,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截排工程集中、下垫面面积较大且坡度较陡的深圳河、大沙河和新洲河流域;(3)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COD、NH3-N和TP浓度可达地表水V类标准的3.7倍、18.2倍和8.5倍;(4)雨季COD、NH3-N和TP浓度高于旱季的区域分别超过深圳湾总面积的40%、60%和65%。  相似文献   

8.
惠州某线路板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为1280 m3/d,原出水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4/1597-2015)“表2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表”标准。为满足广东省及惠州市更加严格的水质考核要求,2020年对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新增磷酸盐交换树脂、膜生物反应器和活性炭吸附工艺。改造后项目运行效果良好,出水化学需氧量为21~35mg/L,总磷为0.20~0.32mg/L,氨氮1~2mg/L,石油类0.4~0.6mg/L,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其他项目稳定达到(DB 44/1597-2015)表2标准。  相似文献   

9.
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丽娃河及丽娃支河污染现状和河道特征,经充分论证后确定综合整治方案,主体工程包括截污、调活水体、水质强化净化和河道生境恢复等,并付诸实施。对比综合整治跟踪监测结果和治理前河道水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整治后,DO有了显著提高,NH3-N、TN、TP从治理前的劣Ⅴ类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河道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等。结果表明,丽娃河采用水质强化和水生态重建方案并举,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重庆盘溪河黑臭水体治理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消除重庆盘溪河黑臭水体为目标,结合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了导致黑臭现象的具体原因,按来源计算了盘溪河的污染物负荷。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占比最大,其次是雨水径流,内源释放量相对较低。以"控源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为治理思路,拟定盘溪河流域黑臭水体治理方案为外源治理主要实施管网改造、污水处理、溢流污染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内源治理主要实施河道、湖库清淤,采用再生水作为沿河公园的景观水和湖库的清洁水,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和环境容量,并对局部河段进行生态恢复改造。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农村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的选择,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通过对北京市、重庆市及浙江省等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进行对比,发现现有标准存在适用范围不清晰、分类分级思路不全面及控制指标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基于优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提出3点建议:①明确标准适用于规模 < 500 m3/d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②根据排水去向、处理设施规模以及尾水资源化利用因素等的不同进行标准分级.③建议选择pH、ρ(SS)、ρ(CODCr)、ρ(NH3-N)、ρ(TN)、ρ(TP)及ρ(动植物油)等作为控制指标,其中ρ(TN)和ρ(TP)适用于出水直接排入封闭水体或超标因子为氮、磷的不达标水体的处理设施,ρ(动植物油)适用于含农家乐废水的处理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上述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类大肠菌群数、色度等.因此,提出因地制宜、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估方法以及加强处理设施资金保障等建议,确保标准的顺利实施,切实做到污染物减排.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杭州市典型室内公共场所空气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现状,2016年5~8月和9~12月期间,采用空气被动采样技术(PUF-PAS)在17家室内公共场所总计采集54个空气样品,经样品预处理和GC-ECD分析后,结果表明,5类环境空气样品中∑14PBDEs浓度均值大小依次为网咖(2470.43pg/m3)>建材市场(1119.87pg/m3)>电子市场(660.84pg/m3)>商场(478.37pg/m3)>图书城(182.18pg/m3).最主要的特征单体均为BDE-209,占总量的36.79%~56.21%,BDE-47、BDE-99、BDE-153、BDE-183也是PBDEs在空气中较主要的同系物,其最高浓度分别占7.77%,7.56%,6.32%和7.73%.评估PBDEs人群暴露水平的结果表明,网咖内暴露水平最高,图书城则为最低,其浓度分别为570.10和44.79pg/(kg×d).室内空气中,对人群PBDEs总摄入量贡献最高的特征单体是BDE-209,平均水平为18.44~323.70pg/(kg×d),最低的则为BDE-183,平均水平为1.75~20.05pg/(kg×d),目前杭州市各典型室内公共场所PBDEs人群暴露水平相比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提出的参考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秋冬季不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减排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VOCs,PM2.5和PM10的总减排量分别为43.26,20.63,18.36,28.00和47.31万t,2018~2019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VOCs,PM2.5和PM10的总减排量分别为16.68,18.11,11.03,17.04和25.33万t.基于此,采用CAMx模型对各项措施的减排效果进行模拟评估,采取措施后,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PM2.5和PM10浓度的平均下降量(下降率)分别为22.69μg/m3(42.67%),33.22μg/m3(37.81%),24.28μg/m3(22.58%)和31.26μg/m3(18.67%),2018~2019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PM2.5和PM10浓度的平均下降量(下降率)分别为9.36μg/m3(26.86%),25.73μg/m3(30.62%),16.38μg/m3(16.09%)和20.43μg/m3(12.33%).2017~2018年秋冬季各项措施对PM2.5浓度的平均减排效率排序依次为:"散乱污"企业治理 >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企业错峰生产 > 民用散煤替代 > 燃煤锅炉综合整治,2018~2019年秋冬季各项措施对PM2.5浓度的平均减排效率排序依次为:重点行业升级改造 > 企业错峰生产 > "散乱污"企业治理 >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民用散煤替代 > 燃煤锅炉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作为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储备库,其水环境质量关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本文剖析了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包括库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标准偏低,难以达到当前水环境管理要求;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建设欠账甚多,有效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问题多,难以稳定达到设计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推进建立三峡水库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资金保障;科学制定水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计划,完善污水处理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曝气联合微生物治理污染湖泊的效果,并将曝气技术与微生物技术集成于一个设备,进行湖泊治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曝气与微生物联合技术,能够增加微生物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与效率;间歇曝气联合微生物优于连续曝气联合微生物,且间歇曝气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在实验室条件下运行10 d,水体的COD去除率达到55.55%,NH3-N的去除率为79.52%,TP的去除率达到61.54%;应用研究中,经过3周的实验,水体由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水质,水体的COD去除率达到59.38%,NH3-N的去除率为81.08%,TP的去除率达到82.26%,该设备在湖泊治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水文变化条件下农田溪流营养盐滞留效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巢湖流域某一典型农田源头溪流为对象,基于溪流水文条件的动态变化性,从水文概率密度模型与营养盐滞留率模型综合集成角度,解析较长时间尺度下营养盐滞留有效流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在对水文概率密度模型Monte Carlo随机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先前10次野外示踪实验获得的营养盐吸收速度等数据信息,定量评估溪流营养盐滞留的总体水平,估算最有效流量和等效流量.结果表明,农田溪流渠段的NH4+、PO43-滞留能力总体偏低,相应的期望滞留率分别为0.0671(6.71%)和0.0541(5.41%),最有效流量分别为0.0051,0.0049m3/s,功能等效流量分别为0.044,0.043m3/s.基于溪流营养盐吸收速度明显偏低的客观现状,有必要从溪流形态和河床地貌特征的改造着手,提升溪流水体营养盐滞留能力.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及水质水量统一量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引入模糊物元方法,结合熵权和欧氏贴近度理论,建立基于熵权的水环境质量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利用伊通河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分析资料,选取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部分评价指标,应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伊通河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伊通河水环境质量年均值多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污染较重且有加重趋势.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浦东河水系是典型的城区黑臭水体,一直以来面临着外源污染严重、内源污染累积、生态基流匮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根据水系流域特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采用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提质、生态修复”为主的技术路线对浦东河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经评估,沿线排口溢流水量、COD和NH3-N入河污染负荷分别削减了49.9%、77.0%和92.2%。根据工程实际运营情况,浦东河水系COD浓度长期稳定在30 mg/L以内,NH3-N浓度稳定在4 mg/L以内,治理效果良好。阐述了治理措施中关键要点的设计经验及注意事项,为类似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施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以上海市某区为切入点研究了东部河网地区农村排水模式对受纳水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代表性区域受纳水系布点、采样并检测主要水质参数,对比分析直排和分散处理这两类典型排水模式受纳水体水质状况,从污染负荷角度定量评估不同排水模式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表明,生活污水分散处理区域有机污染总量较直排区域降低25%以上,总氮和总磷浓度较直排模式分别降低了50%和40%,显示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黑臭河道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黑臭反复,长效性难保持问题,以某内源污染严重的重度黑臭河道为例实施原位生态修复。第1阶段采用超微气泡富氧(移动式曝气船+定点式曝气设备)和生物活化技术进行水体和底质修复,削减内源污染,改善生境;第2阶段应用定点式曝气设备、生态浮岛、水生植物净化、水生动物多样性调控进行生态修复,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经过近4个月的治理,治理区水质由重度黑臭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标准,水体COD、NH3-N和TP含量分别为28.79,0.36,0.19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45%、98%和85%以上,治理后水体澄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河道底质呈现自然泥土色泽,在未进行清淤处理的情况下即达到了泥水共治的效果,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长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