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青县土壤及农业生产条件概貌 青县地处冀中低平原和滨海平原之间,东经116°34′—117°6′,北纬38°24′—38°45′。属暖温带具有明显旱季的季风气候区与黄淮海平原黑龙港流域下游易涝区。年平均气温12.7℃,≥5℃积温为4611.12℃;无霜期180天;年降水量615.6毫米,集中在7—8月份,其余时间降水稀少。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 松嫩平原是松花江、嫩江两大水系侵蚀冲积而成的大型盆地平原,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境内。本文涉及的仅是黑龙江境内部分(简称松嫩平原,下同)。该区位于东经122°24′—128°19′,北纬45°08′—48°58′;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8%。  相似文献   

3.
红枫湖位于北纬26°31'—31°34'和东经106°24—106°43'之间,是云贵高原乌江支流猫跳河上的一个人工河道深水水库,其东西宽约9 km,南北长约16 km,面积57.2 km,最大水深45 m.红枫湖是贵阳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占贵阳市饮用水总量的一半.近年来,为保障红枫湖水质,流域上游地区加大了水环境保护力度,红枫湖水质有明显改善.但在贵州  相似文献   

4.
乌梁素海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文  张生  李畅游  詹勇  王爽  计亚丽 《环境化学》2011,30(9):1678-1679
乌梁素海,地理坐标为40°36′—41°03′N,108°43′—108°57′E,形似一瓣桔,被芦苇和香蒲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几个水域;湖区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态,南北长50 km,东西宽20 km,水域平均水深为1.5 m左右,最大水深2.5 m左右,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现有水域面积285.38km^2。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太行山区总面积达17,000万亩,由南向北绵亘五百余里,地域辽阔,纬度相差近五度。南部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北部只有3℃左右;全区10℃积温,南部达到4,500℃,而北部仅2,800℃;无霜期南部为180天,北部仅为120天;年降雨量平均在500—600毫米之间,最多的五台山可达900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份。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20世纪后半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气温变化幅度有显著的纬度效应:纬度越高,方差值越大,说明气温变化的幅度也越大。在季节上,气温变化幅度差异显著,普遍是冬季大,夏季小。气温变化幅度的纬度效应在区域分布上,冬季的纬度效应出现在35°N以北,35°N以南不存在纬度效应;夏季的纬度效应表现在34°N以南,34°N以北没有明显的纬度效应。30°N~35°N之间的地带是冬夏季节差异最小的地带,从这一地带开始,不管往南还是往北,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都趋于增大。这种格局与我国升温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是持续升高的。最后对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别进行了机制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取查阅资料、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的地理分布、生境和资源现状,对其分布区气候特征、土壤营养状况和群落植被等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金丝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特征因子,并探讨金丝李的致濒原因,为金丝李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金丝李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山地上,跨越北纬22°27′58″~25°9′10″、东经103°55′58″~108°40′3″,海拔在194~830 m之间,其中海拔200~400 m分布较为常见。大多分布点位于山体的中、下部,坡度多为35~45°,分布较集中,且多为生境保持良好之地,种群内个体一般不到100株,大树和有结实的植株极少。(2)金丝李多分布在年均温20~22℃范围地区内,性喜暖热、雨量充沛的环境,喜疏松、湿润的中性或微碱性石灰土,肥力中等以上。(3)金丝李群落植被状况良好,植物种类多样,桂西北的群落有亚热带性质;桂西南、桂南和滇东南的群落则富有热带性质。(4)金丝李在资源的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地位;群落植被遭到破坏,生境受人为干扰严重;各种群在不同年龄层次断层,种子萌发率低,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弱等为金丝李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能源植物黄连木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新村  左海涛  牟洪香 《生态环境》2010,19(5):1160-1164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生物柴油能源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对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连木的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18°09′~40°09′、东经96°52′~123°14′,资源遍布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华中、华东与西北地区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土壤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跨越我国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黄连木的水平分布区主要位于云南潞西—西藏察隅—四川甘孜—青海循化—甘肃天水—陕西富县—山西阳城—河北顺平—北京西山一线以东、以南,整体上呈现连续分布的特征,局部地区有一定的间断分布;从我国西部到东部,其垂直分布的上限与下限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南方到北方,这种降低趋势不太明显;黄连木在我国的资源分布区可以划分为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零星分布区和沿海地带零星分布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状况。通过对广东山区土壤和东江流域低产耕地的大批土壤剖面分析数据的统计和推算,结果表明,广东的林地退化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5%;旱地土地退化面积占全省旱地总面积的95%;水田土地退化面积约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25%。根据广东的省情,提出土地退化治理的对策:提高认识,增加投入,组织力量,开展调查摸底;制订整体治理规划,分步实施;明确治理的中心任务,推进面上治理利用,加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蒙古西部地区1958—2014年3个站点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法、距平及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检验法、主成分分析和Morlet复数小波,对10种极端气温指数开展分析。结果表明,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暖日、暖夜、夏日和热夜6个指数呈递增趋势,冷日、冷夜、冰日和霜冻4个指数呈递减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冷夜、暖夜和暖日5个指数均有7和17 a左右的周期,反映了这一地区极端天气变化的周期规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3.57%,高荷载的指数为暖夜、热夜和霜冻,表明这3个指数对这一地区气温的总体变化起主要作用;突变分析表明,极值指数突变发生在1980年左右,相对指数的突变时间基本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前后,绝对指数的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1987年前后。极端气温的变化导致该区易发生旱灾和草原沙漠化。  相似文献   

11.
探索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20个植物群落样方,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显著递增趋势,但在经度梯度上呈递减趋势;热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在地理梯度上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地形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的比值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区系过渡性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和包括滇西南、滇东南与滇南在内的云南南部地区,而高值主要出现在云南中部地区和中海拔地区,这可能与区系迁移过程和海拔梯度有关。热带区系成分在云南地区基带植被中占主导地位;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占云南土地面积的60%左右,而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的北部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40%左右。本研究从基带植被的区系性质和温、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土地面积的构成证实了云南地区可能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区系过渡性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单峰格局。当年均温在13.1℃左右时,出现区系平衡点。相对水平分布而言,云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可能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级份的红外和热重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燕  李爱民  李超  代静玉 《环境化学》2005,24(3):288-292
用红外分析(FTIR)和热失重分析法对从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黄泥土中提取出的FA,HA及用酸性二甲基亚砜(DMSO)和HF—HCl两种方法提取胡敏素的元素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胡敏素占腐殖质总碳的60—70%,FA和HA分别占10%和15%左右;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DMSO-humin,HF-humin 1.HF-humin2在波数2930/1640处的吸收强度比分别为1.18—1.44,0.32—0.43,0.37—0.41;DMSO.humin在78—86℃和264-282℃出现了主要的失重峰,HF-humin1和HF—humin2的主要失重峰在333—338℃和438—458℃之间,FA和HA的主要失重峰分别在300℃和359℃左右,说明用DMSO提取的胡敏素脂肪族类物质较多,缩合程度较低;而用HF—HCl提取的则含较多的芳香族类物质,缩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黔中丘原是泛指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原丘陵地貌为主的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耕地占全省耕地的37%。本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上,海拔900—1500米,相对高差300米以下。丘陵之间山间盆地、宽谷坝地较多,耕地连片,土层深厚,水利条件较好。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4—16℃,年雨量1,200毫米,年积温4,000—4,500℃。人口密度大(198.7人/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不同海拔豆地生态及大豆生长发育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φ(N)32°14′~32°56′,λ(E)104°36′~104°51′范围内海拔(halt)400 ~1 400 m 豆地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halt每升高100 m ,平均气温递减0.72 ℃;年降雨量递增63.0 mm(400~600 m) ~106.8 mm(800 ~1 400 m);相对湿度递增1% ;日照时数呈抛物线上升变化. halt400 m 日均温稳定通过12.0 ℃的初期为3 月中旬,halt每升高100 m ,该时间延迟5~7 d. 不同halt>12℃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621.2 ℃(400 m);3 245 .0 ℃(600 m);3 149.9 ℃(800 m) ;2 804 .8 ℃(1 000 m) ;2082.1 ℃(1200 m);1 950.1 ℃(1 400 m) . 在相对较高的海拔,存在明显的逆温和南北坡效应,相应存在大豆局部高产区. 不同海拔豆地生态及大豆生长发育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四川不同海拔区大豆品种合理布局和应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戴声佩  张勃 《生态环境》2010,(1):140-145
利用祁连山地区SPOT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旬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最大化合成、趋势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并从旬时间尺度上分析了祁连山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植被NDVI增加了3.1%,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1%、21.44%和8.35%。祁连山植被NDVI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大于降水,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都为2句左右。秋季植被NDⅥ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最大,夏季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长于春季和秋季。祁连山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旬最大响应表现为中段大于东段和西段,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期呈现出西段〉中段〉东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源区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和G IS技术对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的地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及其以上强度土壤侵蚀面积为18 933.33 km2,占源区面积的71.86%;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占源区面积的82.53%;风力侵蚀占5.33%,集中分布在河谷宽谷段;水力侵蚀面积所占比例较小,以微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规律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垂直分异明显,主要发生在坡度等级较低、地势较平坦的地区。轻度以上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海拔4 600~5 200 m,且有20%以上集中在0°~5°坡地;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海拔4 600~5 600 m、0°~25°坡地。极强烈风力侵蚀以西南坡向最大,南、西、东南坡和平地分布较少。强烈风力侵蚀以平地所占比例最大,东北和西2个坡向次之。坡向对冻融侵蚀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热带增宽及其对中国东部亚热带森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今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由每百年(1901--2000)增加0.6℃的记录升高为0.74℃(1906—2005)。其中高纬度地区增温特别显著,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与之对比,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热带森林对它的反应报道甚少。事实上,自1970s中期以来,热带温度是每lO年升高0.26oC;同时气候模型预测到本世纪末热带地区温度将上升2.1-4.5℃。这些预测是有根据的,但究竟不是直接的证据。因此,本文综合了许多专家对热带地球物理学和大气层特性的多年观测、分析和研究的成果,其结论认为:至少自1979年以来许多热带大气层固有的特征发生变化并向地球极地推进和位移,这些根据是:(1)热带高空的哈德利环流增强并向极地扩展;(21位于热带边缘的亚热带射流向极地移动;(3)热带亚热带对流层顶高度和位置的变化;(4)热带高空平流层臭氧柱总量浓度的变化。据上述特征的变化证明数十年来热带向极地增宽纬度2°~5°(~8°),一般确认为2.5°。由于热带增宽的驱动,广东50年的气温记录表明气候持续变暖,按增暖趋势推算,预估到2020年,现在的雷州半岛南部可能变成中热带;广东东南沿海将由目前的南亚热带变为北热带(占全省面积约1/3);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基本上将退出广东(仅剩下东北角一偶)。此预测意味着南岭地区将成为南亚热带的边缘地。  相似文献   

18.
在高度异质性的山区景观中,地形通过不同生态因子时空分布的影响而成为植被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植被遥感影像分类图基本像元分别与由DEM推算出来的坡度、坡向、海拔和剖面曲率图相叠加,定量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遥感影像并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可将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的植被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草地5种类型.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如下:坡度以斜陡坡为主,占总面积的64.32%;坡向以西南坡最多,其次是东北坡,分别占总面积的15.02%和14.78%,东南坡和南坡所占面积较少,分别占总面积的9.30%和10.20%;海拔以1 200-2 000 m居多,占总面积的87.19%,是整个研究区的主要海拔分布范围;剖面曲率以5-10°面积最多,占总面积33.31%,其次是剖面曲率3-5°和0-3°,分别占总面积的22.84%和22.44%.剖面曲率>10°的区域占总面积比例较小.各植被类型分布频率最高的地形生境因子组合分别为:针叶林是坡度15-35°的斜陡坡,西北坡,海拔1 800-2 000 m,剖面曲率0-3°;阔叶林是坡度15-35°的斜陡坡,西北坡,海拔1 400-1 600 m,剖面曲率5°-10°;针阔混交林是坡度15-35°的斜陡坡,北坡,海拔1 600-1 800 m,剖面曲率5-10°;灌木林是坡度15-35°的斜陡坡,西坡,海拔1 400-1 600 m,剖面曲率5-10°;草地是坡度15-35°的斜陡坡,南坡,海拔1 200-1 400 m,剖面曲率5-10°.研究不同植被类型随地形生境的变化规律可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宏观规划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3年到2010年的美国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AIRS(Atmosphere InfraRed Sounder)官方反演的对流层中层(500 hPa)左右一段气柱内的CO2体积混合比产品分析中国地区对流层的CO2体积分数分布时空变化特征。所用数据是对AIRS L3产品2°×2.5°网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经过对这8年的观测数据(2003年1月—2010年12月)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地区平均CO2的体积分数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总体高值集中于北部。CO2对流层中层的高值区集中在35°—45°N,形成东北平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盆地4个高值中心,而云南地区和西藏南部上空的CO2值偏低。与中国地区8年平均CO2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大体一致,每月(8年平均值)分布趋势也呈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而南方体积分数值相对低的特征。CO2月平均体积分数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或者5月,而每年的最低值则出现在每年的1月。对流层中层CO2体积分数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总体上来说,从2003年到2010年这8年中,平均春、夏两季对流层中CO2含量较高,而秋、冬季CO2低于春夏两季。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间歇实验,探讨了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非灭菌的厨余垃圾发酵产乳酸及其光学异构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温度在35℃时,发酵液中乳酸浓度远高于45℃和55℃,发酵120h后,总乳酸的产率和产量最大,分别达到0.59gL-1d-1和0.62gg(VS)-1,以有机碳表示的乳酸占发酵液中总有机碳的78%;控制发酵时间小于120h,L-乳酸在35℃、45℃和55℃三个温度条件下都是主要的异构体形式;35℃和55℃时,发酵72h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L-乳酸浓度在总乳酸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45℃时,L-乳酸浓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L-乳酸在总乳酸中的比例在发酵144h后达到97%.图4表1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