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64年,日本横滨市政府率先与企业签订公害防止协定,由此揭开了战后政府和企业签署协定的序幕。日本的公害防止协定主要涉及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振动、恶臭等重要的环境问题。经过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公害防止协定有效地解决了日本的公害问题,日本地方政府在治理公害问题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由于日本国土开发引起的自然破坏和产业活动引起的公害,环境问题从1965年起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那时起,以生态学家为主,在停止无秩序的国土开发和保护自然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化学家和工程学家为主在弄清产业公害的原因和产业公害的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时期,进行的研究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应先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让日本在较短时期内解决了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改变了其公害大国的形象。今日,中国要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可以从日本的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中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呢?  相似文献   

4.
公害防治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作者是日本工业技术院公害防治及资源保护研究所所长,介绍目前环境保护的研究方向及所需的技术,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周胜 《环境导报》2000,(6):37-38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上升,致使工业污染不断加剧。如今30多年过去了,经过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努力,日本已由公害大国变成了环保先进国家,其中不少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尤其是针对大气污染采取的防治措施值得我们借鉴。日本防治大气污染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各种公害防止条例,对工厂、事业场实施限制指导,采取种种措施防止因机动车尾气、小型燃烧器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并着眼于全球环境问题制定环境政策。1 对工厂、事业场采取的限制措施日本的SO2污染问题在五六十年代非常严重。1962年日本通过了《煤…  相似文献   

6.
<正> 日本工厂的公害管理体制是根据国家的“关于整备特定工厂防止公害组织法”而建立起来的。五十年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由于没有适当的防止公害的措施,发生了严重的公害,特别是因经济活动所发生的产业公害,是必须解决的紧急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版日本环境白皮书《关于一九八四年公害状况的年报》及《一九八五年度关于防止公害拟定的对策和措施》,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经内阁会议决定并已向国会作了报告. 今年出版的环境白皮书,是以建设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为主题的.列举了  相似文献   

8.
<正> 在日本全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SO_2)都已减少到了日本所规定的环境公害标准以下,但是,在通产省工业技术院主任研究员的调查研究中,又提出了一种比现行测定二氧化硫的方法得出更低数值的方法。由于这位主任研究员的协助,日本全国公害患者联络委员会在公害者比较多的大阪、川崎、千叶等工  相似文献   

9.
一、新泻水俣病案件的发生及其经验教训当熊本水俣病(1953年~1960年曾大量发生)引起人们注目的1965年6月,在新泻县又发现了有甲基汞中毒的患者.造成新泻水俣病的原因,是昭和电力工业公司鹿濑工厂向阿贺野川排放的在乙醛制造工艺中含有甲基汞化合物的工厂废液.日本学者在谈到水俣病的惨痛教训时指出,在日本公害史上绝对不能无视的一点,是企业、行政和御用学者三为一体,共同掩盖了公害的真象.因此,只发挥企业和行政两个积极性不可能真正做到防止公害.要想使公害防患于未然,必须唤起民众,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适应环境——15年的岁月日本环境厅成立15年来,于1986年发表了通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而经过了环境管理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开创环境政策新纪元的一年。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其背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形势发生了可以称为日本的第三次对外开放根本变化的时代。以1970年秋公害特别国会为开端,暴露出当时社会政治危机形势下的工业公害,直到1975年威胁健康的矿业生产引起公害才基本得以控制。但由于公害而丧生、发生慢性公害病的损害,即使支付了损害赔偿、健康受害补偿,也无法恢复失去的生命和健康。这些事情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197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日本的“环境政策评论”进行了评价,使国际经济有关组织在以后的经济计划中对环境经济的认识有了有益的变化。在经济状况不佳的时候,环境费用的投入仍达到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11.
尽管环境污染物质PCB(多氯联苯)是难以分解的物质,然而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和日本微生物工业技术研究所却对用微生物分解PCB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水质土壤环境系陆水环境研究室的研究员矢木修身,最近,从茨城县石冈市内的旱地土壤中筛选出杆菌(产矸杆菌属),该菌对PCB有相当强的分解能力。据报导,三氯型PCB(三氯型PCB占环境中残留的PCB的40%)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遂昌金矿系我国南方一大型金矿。由于大规模的采掘,导致了下游环境的严重恶化。 1968年日本官方宣布发生了“骨痛病”公害事件后,该矿含镉污染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为此,于1972年6月至1983年5月,对受该矿废水影响的环境和人群进行了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一个环境法制健全的国家 ,它已制定了 1 0 0多部环境法律。这些法律大体可以分为六大类 ,即污染控制类、被害救济类、纠纷处理类、公害防治事业类、自然保护类和全球环境保护类。仅就被害救济类的立法而言 ,日本就制定了《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水俣病认定业务促进法》、《因汞等引起水生动植物污染而对被害渔业者等资金融通特别措施法》等。有关公害救济方面的立法问题 ,我国目前还较少有人谈及 ,可谓是一项空白 ,鉴此 ,探讨一下日本的做法 ,也许不无裨益。一、地区与疾病的指定日本于 1 973年制定了《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该法…  相似文献   

14.
以法保护环境的日本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的日本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而被冠以“公害列岛”之称。惨痛的代价终于使日本民族清醒地认识到 ,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的经济发展 ,带来的不是繁荣 ,而是灾难。虽然日本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但最终还是步入了“公害治理先进国”的行列。这一过程的教训是深刻的 ,代价是惨痛的。综观日本的环境问题 ,首先遇到的是公害问题。在世界著名的八大害事件中 ,日本就占据了四件。频繁发生的公害事件 ,使已经饱受了战争之苦 ,又遭受公害之害的日本人民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从关心经济发展转向关心环境保护。进…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及借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夏光 《环境保护》1998,(10):41-42
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从70年代开始实施的“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公害防止管理员经过专门的资格考试,由企业选拔聘任,他们的作用是确保企业遵守 保法规和标准,对环境设施进行管理和保养,从量和质两方面掌握污染负荷情况。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产业机械工业会汇编了“用于制定环境装置技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方法的调查研究报告书”这份调查既是作为日本机械工业联合会”1985年度节能机器开发普及辅助事业”的一环来实施的,又是以工业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和新加坡等六国为对象,为了解这些热心于公害防治的国情和环境情况,制定切实而有效的环境装置技术转让方法而施行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六十年代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要求防止公害的社会呼声也随之高涨。自七十年代以来,防止公害的事业有了迅速发展,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以公共水域的水质为例,1970年测得影响人体健康的各项环境标准的不合格率为1.4%,而1982年下降到0.03%,BOD的合格率已达整个水域的67.5%(其中,海域的合格率81.3%,河流65.3%,湖泊41.7%)。  相似文献   

18.
自五十年代起,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七十年代初,每公顷可居住土地上的国民产值、能源消费量和汽车数量,分别为美国的17倍、8倍和11倍。由于经济密度大,能源消费量剧增和人口大量集中城市等原因,日本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与日俱增,公害控诉案件由1965年的27588件增至1972年的87764件,使日本有“公害国”之称。由于国民的压力与保护环境的需要,日本政府在改善环境状况上采取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前言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国际上被确定下来,还是近些年来的事。自一八七三年英国伦敦毒雾事件以来,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各种重大的公害事件。这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破坏环境。如何防止、治理这种对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环境保护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也正是由此而出现。  相似文献   

20.
前言一般认为,环境总的来说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能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的发展方向吗?决不是那样的。公害防治技术,特别是在日本,由于60年代至70年代间的产业公害防治技术的进步,摆脱了二次能源危机,从而,我们的生活正在向人类可以生存的方向,发生着质的变化。一度破坏的环境使之重新恢复是困难的,我们日本人对此具有亲身体验的。迄今为止的公害防治技术,已在企业中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