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都。它不仅拥有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和优美秀丽的环境,而且还拥有最雄伟的万里长城。然而,古老的长城,却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为了迅速查明长城现状,保护环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地质部、北京市政府联合进行了长城考查。我国首次应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研究长城,为考古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为深入研究、保护、开发、管理奠定了基础。长城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文物普查达到了现代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前200多年的中国秦始皇王朝开始修筑长城,经过许多朝代的相继修筑,在我国的北方形成了东起海滨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气势雄伟、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智慧。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决定在北部横贯东西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在国际社会上被誉为建设“中国绿色万里长城”,以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促进经济振兴,造福中华民族,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长城的生态学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德政  杨姝影 《环境保护》2005,(1):46-48,53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北方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演变及生产方式更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处于不停摆动中的长城一直具有旱作粗放农业和游牧业分界的生态学指示作用;旱作农业与北方游牧业在长城沿线的拉锯式摆动与生态环境的退化与恢复同步。由此可见,长城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安全北界。长城的生态学指示作用可为中国北方地区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山海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关是一个由山水自然景观、军事城防建筑和万里长城古迹组成的综合体,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和古代军事重镇,海是背景,山是依托和基础,古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山、海、关特色。山海关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全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九十余处,开发容量大且能自成体系。长城风光中,老龙头如巨龙入海,气势恢宏,有“中华之魂”之誉,海岸线婉蜒  相似文献   

5.
关于辽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序由于长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辽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均已下降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建国以后,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从整体来看环境问题仍在继续恶化。2辽宁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2.l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调辽东山地的原生型项被群落是沙松(Aniesholophylla),红松(Pinuskondenss)阔叶混交杯。群落结构比较复杂,是由七、八个垂直层片组成的复层森林群落,生态环境调节功能较高。由于受到长期的破坏,“目前仅残存在偏远深山的顶部,总面积不足3…  相似文献   

6.
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从浪漫的雅典到神奇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第一次将盛典的舞台搭建在这片东方沃土上。祥云火炬一路凯歌,无论是珠穆朗玛.巍巍长城,还是滔滔黄河、沙漠绿洲,我们都能从它无比坚定的步伐中感受到奥运的无穷魅力,13亿中国人期待百年的梦想终成现实!  相似文献   

7.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长期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理工作是将生态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必然要求。以抽水蓄能电站为实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理方案,将生态环境监理要点落实到施工建设当中,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景洪市目前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为此,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外,应建设生态示范区,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生态环境监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9.
戴茂华 《环境保护》2021,49(13):46-51
生态破坏责任是目前立法中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七章新增生态破坏责任,规定了侵权人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应承担的修复责任和赔偿责任,通过私法路径来救济生态环境损害。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涉及私法与公法的协动,以私法为主导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在发展环境法治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模式的选择争议、生态环境损害概念的界定、生态破坏责任的归责原则的适用、损害生态环境时的惩罚性赔偿的适用等问题。因此,我国生态破坏侵权民事责任立法应进一步完善:明确界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建立生态环境损害"公私协力"的救济体系;采用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并用的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损害致害原因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明确损害生态环境时的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信息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唯一能从宇宙空间看到的人工建筑。非洲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它自己的有生命的长城,一条跨越这个大陆环境最脆弱部分萨赫勒地区的绿色带。日本农业省正着眼在逐渐缩小的乍得湖和塞内加尔河之间建立这条绿色带,该绿色带将有益于稳定这里的土地,将最终稳定绿带内的农田。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长期以来认识不够。十多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仍然很严重,长期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还很多。由于种种原因,治理进度很慢。如我们在基本建设中还没有完全做到合理布局和严格执行“三同时”,一些治理技术还不过关,加上我们环境保护投资有限,以致新污染源不断产生。这些年来国家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下了大决心,三令五申,但是不少同志仍然缺乏认识,在开发和制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从总的情况看,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声音广场     
《环境》2018,(7)
新华社"新华视点"披露了一起私建矮围破坏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恶劣事件:在洞庭湖深处,一道高高垒砌的堤坝似"水中长城",围出一片面积近3万亩的私人湖泊,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及湖区行洪。这道堤坝是当地一个私企老板所建,曾被各级政府数次严令拆除,但依旧岿然不动。报道发出后,舆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社会稳定发展打下丁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环境的意识较为淡薄,过分偏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致使目前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大量的工业污染,乱采滥伐所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也极  相似文献   

14.
水利工程的发展加速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容易产生水源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等,既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又阻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环保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原则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实现水利工程的环保型施工管理。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庆阳农场位于延寿县东部,总土地面积为7640公顷,但由于连续多年不停息的耕种,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农场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农场是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农场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严重恶化,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城市环境规划,提出更适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以新晃县为例分析,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局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四十多年来已生产原煤6亿多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大量开采煤炭,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十分严露,生产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作为局里从目前情况来看,生产要发展,环境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日益显示。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既是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又是社会文化较落后的地区,传统的生活模式占主导地位。由于习惯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所用的燃料基本靠燃煤或林草以及庄稼桔秆来解决。煤炭和草(木)等燃料的燃烧产生浓烟会污染环境,采伐山林和林草,直接破坏自然植被,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在目前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因地制…  相似文献   

19.
BOT模式用于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已迫在眉睫。目前,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紧缺,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投融资方式、经营管理和运营模式已成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厂BOT模式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略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爱林  包纪祥 《环境保护》1999,(4):34-35,39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1.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相适应生态环境的恶化大多表现在由于土地资源的被破坏。由于人口压力,引起对土地需求的剧增,从而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破了土地生态系统长期存在的良性循环的格局,这已是无容置疑的客观现实。中共中央1993年1号文件指出,要在三大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所谓三大前提,一是控制人口,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三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对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经验教训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