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报告,野生大西洋鲑鱼的数量已急剧下降到最低水平,有灭绝的危险.WWF统计表明,只有约10%大鲑鱼回到其天然产卵的北美河流;鲑鱼已从3/4以上波罗的海沿岸河流消失;过去30年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鲑鱼捕捞量减少约75%.WWF认为,鲑鱼数量减少有几个原因.例如,由于大坝和其他障碍,鲑鱼不能抵达产卵地.还有人工养殖的鲑鱼常常逃逸,把寄生虫传给野生鲑鱼.此外,转基因家养鲑鱼对野生鲑鱼有不良影响.WWF和大西洋鲑鱼联合会说他们将敦促有关当局和各方人士采取行动拯救鲑鱼,鼓励北大西洋鲑鱼保护组织规定捕捞限度、禁止人工…  相似文献   

2.
酚类及重金属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和鱼苗阶段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酚?对硝基酚?铜?汞?锌等化学物在软水条件下对人工催产的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和鱼苗阶段进行毒性试验?鱼苗48hLC50值测定结果表明:除酚以外,其他4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与别的鱼类相接近?这5种化学物质均表现为鱼苗阶段比鱼卵阶段更为敏感?以鱼苗存活时间为标准,这5种化学物质的NOEC及LOEC依次为:3.01~6.0,0.56~0.8,0.0041~0.0087,0.0975~0.0141,0.53~1.09mg/L?表明,泥鳅对酚类的敏感性与其他鱼类相似,但对重金属的敏感性则因金属种类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只需要一尾母鱼就可以取得数量充足及受精良好的鱼卵,从而避免了SIS方法中要从多尾母鱼身上取卵造成实验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非洲鲫鱼Tilapia mossambica(Peters)对汞积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鱼类对汞积累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许多学者认为主要是海洋鱼类在室内较长期培养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采用在海水中培养的非洲鲫鱼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汞积累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非洲鲫鱼是一种热带、广盐性鱼类,是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我们采用平均体长约5cm、9cm,平均体重约3g、10g两种.将鱼苗运回实验室,经过一周的驯化完全过渡到海水中,再驯化两周,然后选择健康的个体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瑞典维纳恩、韦特恩、梅拉伦和哈马伦四大湖泊中上层鱼类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得出,适宜区域里鱼苗在生长季节尽早孵化,并在冬季到来之前达到一定的体长,对鱼苗的成活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认为,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春季浮游动植物的生长,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被捕食.相对于秋季产卵的欧白鲑(Coregonus albula)来说,通过对春季产卵的胡瓜鱼(Osmerus eperlanus)和梭鲈(Stizostedion lucioperca)的研究,我们更容易得出上述的结论.冰融之后欧白鲑苗的迅速孵化对鱼类的种群生长较为有利.在贫营养性、掠食性鱼类很少的湖泊中,冰融化之后水温的快速回升对种群的补充较为有利,而在富营养性的湖泊中,由于存在被捕食的压力,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产卵群体较难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同年份鱼类在年种群生长强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可用生活史来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美国弗吉尼亚州科学家正在研究该州西部酸沉降对河流中鲑鱼的影响。这项工作是他们为期两年研究污染对河流化学影响的一部分。他们之所以选择鲑属鱼类是因为它对河流酸化极为敏感。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出一个基准用来评价该州河流中化  相似文献   

6.
波罗的海鱼类和甲壳类的毒性物质及繁殖失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波罗的海生态系统中,由于毒性物质(例如DDT,PCB)的生物积累作用,在食物链上层捕食者(如海豹和食鱼鸟类)中已出现了繁殖失调.在过去25年间繁殖失调还影响到鱼类.然而,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这些问题是有毒物质引起的.更确切地说,这种失调似乎是由两种以上生物或生物的因素共同引起的.杀死鲑鱼和鳟鱼幼体的M74综合症,是由于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1).许多因素可以导致维生素B1缺乏,包括鲑鱼的食物和卤代有机化合物.鳕鱼不生M74病,其资源得不到恢复是由于繁殖区域溶解氧缺乏和过度捕捞.肉类加工厂排放物中的毒性物质,而不是机械作用和活性物质,抑制了生殖腺的发育.肉类加工厂所在海域的外侧鱼类资源缺乏可以解释为幼鱼缺乏食物,而不是繁殖失败.有关波罗的海甲壳类繁殖失调的资料很少.大部分资料都是关于端足类Monoporeoaaffnis的研究,该种生物已被用于监测计划.该种生物的繁殖失调现象例如胚胎畸形、死亡,以及雌雄性不同时成熟等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波罗的海生态系统中,由于毒性物质(例如DDT,PCB)的生物积累作用,在食物链上层捕食者(如海豹和食鱼鸟类)中已出现了繁殖失调.在过去25年间繁殖失调还影响到鱼类.然而,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这些问题是有毒物质引起的.更确切地说,这种失调似乎是由两种以上生物或生物的因素共同引起的.杀死鲑鱼和鳟鱼幼体的M74综合症,是由于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1).许多因素可以导致维生素B1缺乏,包括鲑鱼的食物和卤代有机化合物.鳕鱼不生M74病,其资源得不到恢复是由于繁殖区域溶解氧缺乏和过度捕捞.肉类加工厂排放物中的毒性物质,而不是机械作用和活性物质,抑制了生殖腺的发育.肉类加工厂所在海域的外侧鱼类资源缺乏可以解释为幼鱼缺乏食物,而不是繁殖失败.有关波罗的海甲壳类繁殖失调的资料很少.大部分资料都是关于端足类Monoporeoaaffnis的研究,该种生物已被用于监测计划.该种生物的繁殖失调现象例如胚胎畸形、死亡,以及雌雄性不同时成熟等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通过毒性试验得到了三种稀土金属有机磷萃取剂(P204,P350和P507)对鲫鱼胚胎和四种鱼苗(草鱼、白鲢、鲫鱼和团头鲂)的96小时的LC50值.排列了这三种化学品的毒性大小的顺序,结果表明P350对鱼类和蛙类的毒性最大。根据实验结果制定出三种稀土金属有机磷萃取剂对鱼类和蛙类的暂定的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9.
虽然已有很多文献表明大气汞和鱼类中甲基汞有联系,但最近发表的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明尼苏达州北部一处原始公园处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仍然使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0.
低等动物的微核试验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久以前Dawson(1933,1935)就报道过饲养水中含有微量的铅,能使鱼类循环血液中的红血细胞发生损防。Ostroumova(1957)报道了在低等脊椎动物中,血球的  相似文献   

11.
杨伟民 《环境导报》2003,(20):34-35
上世纪末,当人们还在为石斑鱼鱼苗由原来的几块钱一尾,突然卖到20元一尾而吃惊时,刚从加拿大讲学归来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林浩然,设想用人工的方法繁殖石斑鱼,改变石斑鱼因海水污染产苗减少的现状。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开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的研发工作。1988年,这项成果转到工厂投产。1997年,全国水产总量突破2800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包含着催产剂所起的巨大作用。有人统计,仅此一项就催生了9000多亿尾鱼苗,带来的经济效益达6亿多元。2000年,人工繁殖石斑鱼正式成为林浩然的进攻目标,目前已取得可喜成绩,进入实际生…  相似文献   

12.
虎头海雕在国内偶见于旅顺、营口及河北省;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沿海地区及日本、朝鲜等地。虎头海雕是各种海雕中最大最凶猛的一种。主要栖息在近海岸的河流、湖泊等处;有时也飞至山地河湖附近。大多数单独生活,迁徙时常成小群。虎头海雕主要捕食鲑鱼等鱼类,其次捕食野鸭、乌鸦、信天翁等大型鸟类,以及兔、狐、貂、海豹幼仔等兽类。约在4月间开始繁殖,多在高大的白杨或松树的枝上营巢,巢多用树枝积累成较大的皿形结构;有时也在  相似文献   

13.
日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对苏州河东港监所采集的鱼类样品进行分折中,发现2种新的鱼类:麦穗鱼和斗鱼。曾经有过鱼类专家对苏州河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放满上千个海蓝色鱼缸的房间里,饲养着几万条斑马鱼。这种鱼最长也不过人的一个小拇指长,身上有着浅浅的斑斓花纹。正是以这种小小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为研究对象,孟安明带领科研团队揭示了多个新基因在脊椎动物胚胎的胚层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洱海鱼类多样性危机及解危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洱海原有土著鱼类17种,其中,有8种为洱海所特有。60年代以后土著鱼类逐渐减少,鱼类多样性出现危机。文章论述了50~90年代洱海鱼类的动态变化,分析了鱼类多样性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除洱海鱼类多样性危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乌江中上游鱼体含汞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中上游设置的4个采样点所采集的4种底栖性鱼类为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研究了鱼体含汞量差异。结果表明,乌江中上游4个样点的水域底泥含汞量存在显著差异,由此造成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在不同样点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乌江镇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显著高于六圭河、洪家渡及六广的同种类鱼体的含汞量。在同一样点内的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其趋势为鲤<黑尾<鲇<黄颡鱼。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与体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且同种鱼类在不同样点中汞在鱼体内的积累与它所处的食物链营养级是相一致的,但单位体重含汞量却有明显差异,同时鱼体含汞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调查河段发现有鱼类48种,未发现国家级保护鱼类及云南省保护鱼类。糯扎渡电站建设会对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影响方式主要包括:库区淹没、大坝阻隔、下泄水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径流调节等。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电站运行期。通过对比分析,实施网捕过坝、建立鱼类增殖放流站和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分层取水,实施结合资源、环境和渔政的保护管理等措施,可以将电站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需要在糯扎渡电站影响范围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分析,实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藻毒素对鱼类肝脏的毒理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鱼类肝脏为靶器官,研究了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藻毒素在注射和口服两种不同的染毒方式下,均可引起受试鱼类发生急性中毒死亡.对中毒鱼类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受试鱼类的肝/体重比高于对照组.说明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藻毒素都会迅速地、专一地作用于鱼类肝脏,引起鱼类肝脏充血红肿,出现血斑.通过对鱼类肝脏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同功酶谱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两种不同染毒条件下藻毒素各剂量组的ALP同功酶谱与对照组相同,均有ALP11~ALP55条带,只是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ALP1~ALP3 3条带的着色深,并可使ALP同功酶各组分的相对活性上升.试验结果显示,藻毒素具有极高的细胞选择性和专一生物活性,其在生物机体内所引发的许多细胞学变化主要是对生物体肝脏酶系统的破坏所致,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近岸海域天然鱼类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生态风险,为湛江港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分析湛江港海域26种鱼5个不同组织器官(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和骨骼)的Cu、Cd 2种重金属富集特征,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和食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u和Cd在鱼类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消化系统>肝脏>鳃>背部肌肉>骨骼;按鱼类的食性不同,Cu和Cd在鱼类富集程度也不同,分别为植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被调查的26种鱼的Cu和Cd含量基本符合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Cd的含量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其食用价值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鱼类养殖对水体磷酸盐的影响:源、汇的半现场实验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4个温度水平(16℃,20℃,23℃和26℃)和3个投喂水平(1%,2%和饱食水平),在类养殖场条件下饲喂许氏平鲉,研究其对水体磷酸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投喂水平下,水体的磷酸盐浓度均有升、降.从物质平衡角度看,养殖鱼类是水体磷酸盐的源,但又不是单纯的源,因鱼粪和残饵等微粒的吸附作用,养殖鱼类有可能成为水体磷酸盐的汇。因此在评价鱼类养殖的环境容量时,慎用活性磷酸盐磷这个指标。此外,进行鱼类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加强颗粒物的监测;为降低水体的磷负荷,磷酸盐和水体颗粒物质均应是生态调控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