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夏军  窦明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7):302-304,308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探讨了一种多参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生态模型(WASP4)。在阐述其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汉江武汉段1992年性水华事件的实例进行水质模型,其特点是,不仅能够较好地模拟浮游植物的变化过程。而且能够提供发生水华问题的原因和生态机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不同调水方案下的汉江水华发生概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平  窦明  夏军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343-1348
为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从汉江水华的成因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汉江水华发生概率的计算模型.该模型由河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水体富营养化模型以及随机数生成模型组成,它不仅可以模拟汉江水华的发生机理,而且可以对诱发水华的各种因子进行随机抽样组合,从而求出中线调水不同方案实施后汉江水华的发生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在现状情况下汉江水华的发生概率为9.2%,南水北调中线各调水方案(无引江济汉工程)实施后,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如果调水方案与引江济汉工程同时兴建将大大减少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最后提出建议,汉江自身的水污染治理是减少水华发生概率的最根本措施,而丹江口水库和引江济汉工程的联合调度将会减小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根据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的分析结果,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定性分析;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以及随机模拟法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定量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45×108m3方案实施后将增加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而引江济汉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减少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汉江自身的水污染治理是减少水华发生概率的最根本措施。丹江口水库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和三峡电站减少枯水期下泄流量的联合调度将减小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汉江下游江段春季频发“硅藻水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汉江下游从1992年至2000年发生的3次“硅藻水华”跟踪调查资料和近10年的汉江下游水质监测数据,对汉江下游水华的特征、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发现汉江下游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磷、氮等营养物质浓度均已超过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并逐年上升。这是汉江水华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汉江流域近年常出现暖春,干旱气候,导致汉江下游水流减缓、水温升高、光照充沛,为浮游植物大量增殖提供了适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在广泛现场监测、资料收集、调查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进行了分析。汉江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个:汉江中游进入城区的排污量日趋增大,藻类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严重过量(此乃根本原因);汉江水枯同时长江水位增高使汉江流速变缓,产生类似于湖泊的水流特性;春季气温偏高。在已满足藻类生长需求的营养条件下,流量和流速是制约汉江水华发生的关键(敏感)因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水文因子上。  相似文献   

6.
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形成条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总结了汉江中下游五次硅藻水华开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范围、持续时间、浮游植物最高密度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1992-2000年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呈现加重趋势,2000年以后,硅藻水华发生范围有所减小,但发生频度明显增加。在对历次硅藻水华形成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营养条件和生物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控制汉江污染途径、提高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预警时效和生态调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对策。  相似文献   

7.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发生于湖泊和水库等闭合水域,在大型流动性河流中通常较少发生.然而,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干扰,汉江中下游水华事件频繁暴发,给沿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科学辨识可能导致汉江下游水华暴发的多要素变化特征,是揭示河流水华成因和优化上游水利工程调度的重要依据.基于收集的汉江流域下游气象、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长序列数据,系统检测了可能导致汉江河流型水华暴发的多要素特征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①汉江中下游降雨量(1961-2015年)下降、气温(1961-2012年)显著上升,汉江流域近50年气候逐渐呈现暖干的变化趋势.②1992-2013年汉江中下游径流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在水华严重暴发的2008-2011年,汉江干流中下游主要断面年均流量和水位均处于历史上相对较低的一段时期.③2004-2014年汉江下游主要水环境指标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总体水质状况较差,水华年ρ(CODMn)和ρ(TP)明显高于非水华年.④汉江水华暴发季节时间自2008年后有明显前移趋势,每年春季的2月中下旬-3月中旬将是水华暴发的重点防控时段.研究显示,汉江下游藻密度的变化相对于营养盐和水文情势要素更加敏感,在不同水华暴发时期的差异也最为显著,是导致河流型水华暴发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汉江水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汉江水华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水华发生的参数阈值着手,初步探讨了汉江水华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富营养化水体水华暴发的突变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南方某水库1991~2004年水质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综合考虑TP、N:P、Chla和DO4个对该水库富营养化乃至水华影响较大的因子,构建了该水库水华突变的尖点模型.经检验,模型的相对误差控制<5%,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根据模型的突变判别,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这一模拟结论与TP指标的突变判别结论相印证,并与该水库1997年首度暴发水华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汉江两度出现“水华”污染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汉江两次“水华”基本情况的调查,根据当时汉江的水文,地质,水温等数据,分析“水华”产生的直接原因,进而提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环境影响汉江水资源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富营养化水体景观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士德 《环境科技》2004,17(4):14-15,18
把美国的基因工程菌应用于徐州市黄河故道富营养化水体,对水体中营养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及分析,并对水体中生物生长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在富营养状态下水体水质变化的基本情况。在了解水体水质变化状况的基础上,利用消氮细菌及沉淀细菌对实验水体进行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趋势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富营养化,如蓝藻,水葫芦爆发等问题日趋严重。给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太湖,淀山湖,阳澄湖的多年环境监测资料,探讨了长江三角洲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湖泊氮磷和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含量逐年上升,每十年水质下降一个级别;局部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近15年上升了一个营养级别;富营养化持续加重加剧。继而分析了形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伶仃洋枯水期十年前后的水质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伶仃洋是珠工入海河口湾中最大的一个河口湾,其沿岸汇聚着珠江三角洲活跃的人类活动和主要的经济活动。本文根据1987年3月和1997年1月枯水期对珠江口的水环境调查结果,通过比较、分析水质状况,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和综合指数WQI法,分别评价了伶仃洋水域中内伶仃和外伶仃断面10a前后水质质量。结果表明,10a来伶仃洋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有机碳和无机氮已成为该水域主要的污染因素。内伶仃洋与外伶仃洋相比,水质状况较差,除有机碳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外,无机磷也表现有严重的污染。此外本文还对1997年珠江口枯水期的水体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珠江口内伶仃和外伶仃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均较高,因此,珠江口水域的环境管理和沿岸污染治理,依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份的调查资料,选择透明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层次关系和权重,建立了以营养盐和富营养化症状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莱州湾海域的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各站点最终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磷酸盐、无机氮超标严重,整体已表现出富营养化,其中黄河口和小清河口附近富营养化较为明显,这主要是受到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的影响,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北方高盐景观水体的水环境状况,选取天津市中新生态城3个景观水体(清净湖、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对其进行定期取样监测,开展水体氮磷污染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蓟运河、清净湖和蓟运河故道的TDS均值分别为3.42,4.64,20.2 g/L,属于高盐景观水体;2)水体TN和TP浓度逐月变化显著,水质整体上冬春季优于夏秋季,其中蓟运河TP和TN的浓度最大,且波动较大;3)根据TN/TP比值判定,研究区水体除清净湖在短时间表现为氮限制外,水体大部分时间段内表现为磷限制,P为主要限制因子;4)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水体均处于富营养状态,且有蓟运河蓟运河故道清净湖;5)相关性结果表明:TDS与电导率、水温及EI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0.822和0.645,盐度也是影响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河流污染类型优控顺序确定方法及其在海河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河流污染类型优控顺序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河流域,结合海河流域主要河流站点水质监测数据和沉积物分析数据,对各水系河流的耗氧污染、富营养化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整体评估,确定海河流域河流污染优先控制顺序.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有36%河长耗氧污染严重,重污染河流主要分布在黑龙港运东水系、子牙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重度污染河长比例分别为100%、54%和68%.重度富营养化河流主要分布在子牙河水系、北三河水系(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和徒骇马颊河水系,重度污染河长比例分别为50.0%、52.3%和39.7%;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普遍较低,子牙河水系、滦河水系和漳卫河水系重度污染河长比例分别为26.5%、21.6%和28.0%.海河流域河流中度以上的耗氧污染、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河长分别为8203 km、6927 km和6733 km,由此确定流域河流污染优控顺序应该是首先关注耗氧污染,然后再控制河流富营养化,最后再治理重金属污染.分水系优控顺序研究表明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黑龙港运东水系、子牙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主要面临耗氧污染问题;北三河水系应首先控制富营养化;滦河水系、海河干流和漳卫河水系应关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MBI和M-AMBI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文倩  孟伟  刘录三  朱延忠  周娟 《环境科学》2013,34(5):1725-1734
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和M-AMBI(Multivariate-AMBI)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河口和近岸海域软底质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人为和自然扰动的响应.本研究根据200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同时运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计算AMBI(BAMBI)和M-AMBI(M-BAMBI),对其进行底栖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态环境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受干扰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杭州湾、舟山及长江口门区附近海域,与该海域的陆源排污、富营养化以及大量的海岸工程建设等有密切的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运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计算出的两个指数值,评价结果无明显的差异.与AMBI相比,M-AMBI与本研究生物群落结构参数以及环境因子的匹配度更高,能够更有效地评价长江口底栖生态环境质量.Pearson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AMBI与底层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数之间存在线性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表层水体的呈非线性显著负相关;AMBI与富营养化指数之间却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M-AMBI更适合指示长江口水域的富营养化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