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村庄是中国未来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双碳”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基于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21年安徽省639个森林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分布上,安徽省森林村庄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2)安徽省森林村庄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化的分布特征。区域尺度上,皖中地区数量最多,皖北地区次之,皖南地区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22.69%;市域尺度上,高密度集聚区呈现近似倾斜的“V”字型结构,南北对称的空间格局显著;县域尺度上呈分散分布;(3)整体密度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条近似平行的高密度集聚带,5个显著的核心区和5个次级密度核心;(4)空间关联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县域尺度上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5)影响因素上,地形、水源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口、交通和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是森林村庄保护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1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省市域层面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凝聚型,但省域、市域尺度层面上则呈相对集聚的不均衡分布,省域层面上传统村落主要集中于皖南—浙西,市域层面上则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浙江省的丽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②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针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以往学者少有结合云南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准确的参考及服务,以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模型,如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呈现凝聚型分布,村落分布较集中、不均衡,主要分布于“三核一带”;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于高程值1 200~2 400 m,地貌为山地地区,坡度小于10°,气温为10~20℃,降雨量为700~1 400 mm,距离河流水系1 km的地区;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不由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来决定的,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和茶马古道对传统村落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ArcGIS 9.3和GPS技术对仁寿县龙泉山南端202个土壤样点耕层(0—20cm)的Mn、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泉山脉南端土壤中Mn含量由西向东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平均含量为(169.70+62.99)mg/kg;B含量由西向东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含量为(0.51±0.39)mg/kg;在pH各分级之间的Mn、B含量差异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且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有机质含量各分级之间的Mn、B含量差异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且B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和行政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尺度家庭层面碳排放的研究相对匮乏,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针对相关的碳排放特征及影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2007—2016年长三角地区26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测算城市居民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量.利用K均值聚类法、空间相关性检验及空间面板建模等方法,考察城市居民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量的空间演变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居民家庭直接碳排放量高的城市位于长三角中部偏东的位置,排放量低的城市集中在西部位置,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其他地区.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程度呈"N"字形趋势,处于高高集聚状态的区域集中在以苏州市等为核心的偏中部地区,处于低低集聚状态的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缘地区.③前后5年的回归结果对比表明:户均人口数由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转变为重要的抑制因素;户均私家车与每户拥有的城市道路面积联合效应的正向影响作用越来越强烈.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在动态制定碳减排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2)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3)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4)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景区民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虎山景区的民宿在空间上总体呈集聚分布类型,呈现二大核心,多处聚集的分布模式,其中景区海拔、水系分布、区位交通、景点分布、景观可视性、业态分布、乡村聚落等7个方面是民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龙虎山景区内民宿选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本底要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约束,研究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增强对区域人地关系的理解。本文基于第五、六、七次县级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结合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及集聚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方向变化不明显,且人口分布呈现“多核心”格局,聚集趋势加强。(2)2000—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热点趋于集聚,冷点变化不明显。(3)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离地级行政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大,河网密度次之,然后是坡度和人均GDP,不同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广东省快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5年、2005年、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以广东省为研究区,1995—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整体呈S型曲线,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协调—优质协调和城镇化滞后—相对平衡—生态环境滞后的过程。②以2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1995—2016年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属优质和良好协调型的区域以珠海、深圳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③生态环保政策、土地开发强度是不同时期影响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共性因素。同时,2005年以前,产业结构及人口和GDP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05年以后,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快速开发、科技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为因子,采用二次趋势面函数,建立了描述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年总辐射、5~9月总辐射和日平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总辐射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的数学模式。采用地理细网格场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该山区总辐射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吉林山区总辐射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断面污染物分布均匀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监测在跨行政区、跨水域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区的水质控制与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断面污染物分布均匀与否是水环境监测断面采样是否具备可靠性、合理性和代表性的关键。本文根据监测采样要求提出了断面污染物分布均匀度的概念,即断面污染物分布均匀度是指在污染带内任一垂直于水流方向断面上某一污染物最小浓度值与最大浓度值之比。并就污染物排放量、河流环境水文特征、河流背景浓度、排污方式等断面污染物分布均匀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借助水质模拟技术,反演在上游有排污口情况下如何布置排污方式以满足下游监测采样的要求。这对跨界河流的水质交接、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排污总量控制、水环境监测断面设置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2)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3)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作为凝固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传承和活化大运河沿线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2191座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区域内博物馆合作开发模式。结果显示:(1)各省(市)博物馆数量结构差异明显,山东省博物馆总数最多且民办占比最高,北京市一级博物馆占比最高。(2)各省(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但集聚程度存在差异。(3)城市群尺度上,京津冀城市群核密度内部差异最大;省域尺度上,山东和浙江密度最高,河北最低;市域尺度上,各市密度差异显著,存在明显的“高峰”和“洼地”。(4)从热点分析结果来看,博物馆热点区多为核密度高值区,冷点区则与核密度“洼地”大致吻合。(5)基于博物馆空间差异及区域特色,针对博物馆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节点—轴线—组团”结构的空间联动开发模式和文创联盟、展览联盟、数字联盟三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快递网络逐步延伸、下沉,快递末端网点在城市快递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以中国310个城市的菜鸟驿站及快递公司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内外部差异;运用地理探测器和GWR模型进一步测定其空间分异的动因及其方向和强度。结果表明:(1)快递末端网点在区域内外部以及省域内部均表现出空间非均衡性;并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高水平集聚区和西部边远地区为代表的低水平集聚区;行业规模、社会文化和经济规模因子的差异是造成快递末端网点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且所有因子交互后对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均有提升。(2)快递行业规模、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因素对快递末端网点空间格局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从弱化差异、产业联动、政策干预等方面为中国城市快递末端网点空间布局的调整及优化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变异系数、集中化指数、泰尔指数、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综合公平程度总体较低,影响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发展与布局、消费水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和制度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理统计和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3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沿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级别呈"金字塔"结构,类型结构表现为集聚阶梯性特征,空间分布表现出主要以陇中和陇东地区为主,甘肃南部地区次之,河西地区零散分布的特征。此外,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同该省主要河流水系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借助基于熵值法的PROMETHEE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阶段性增长,呈现“东部断层领先、中部加速追赶、西部持续跟进”的格局,区域间具有收敛态势,但差距仍然较大;(2)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轴由东南—西北转向西南—东北,发展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西南扩张,东部省份形成高高聚集区,西南方向省份发展迅速,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3)5个影响因素在全国层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正向促进作用均显著为正,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在中部显著为正,而在东部为负,能源消耗水平、城镇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分别对东、中、西部影响显著且最强,科技水平对东、中、西部影响较弱且西部略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培育多级增长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共性路径+个性策略”两个视角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春季大气N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市大气中N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一种被动式采样器在该地区野外采集大气NO2的可行性,并在2004年3~5月期间利用这种采样器对重庆城区2600Km^2范围大气中的NO2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NO2浓度值随城区类型、观测点位置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其分布与交通强度密切相关;前后两次观测有相同(除南岸区外)的区间浓度梯度。  相似文献   

20.
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维度选取8个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丰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耕地作为丰县景观基底,其景观结合度水平较高;耕地和园地景观的聚集度高、破碎度低、连接度高,而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则相反;距离交通线路越近,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等景观指数越大;经济较发达镇的斑块密度较大,景观分散度和分离度指数较高,聚集度指数较低;距县城越远,景观类型分布越集中且较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