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因为产生疲劳的性质不同,所以消除疲劳的方式也该不同,否则不仅不见效,还可能使疲劳加重。 体力疲劳: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肌肉酸疼,但精神尚好。产生体力疲劳的原因是代谢产物在血液里堆积过多,使肌肉不能继续进行有效的活动,信息传到中枢神经,人就产生了疲劳感。消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许多人感到休息不好,这主要是对疲劳和休息缺乏正确的理解.要知道,不同性质的疲劳需采取不同的休息方法.体力疲劳:主要指身体肌肉劳累而言.表现为四肢乏力、肌肉酸疼,但精神上毫无痛苦.甚至有时还有几分惬意.体力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代谢产物在血液里堆积过多,使肌肉不能继续进行有效的活动,这一信息传到了中枢神经便产生了疲劳感.  相似文献   

3.
《江苏劳动保护》2006,(1):45-45
疲劳分为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因为产生疲劳的性质不同,所以消除疲劳的方式也应不同,否则不仅不见效,还可能使疲劳加重。  相似文献   

4.
疲劳不但会带来疾病,而且对安全生产也是极为不利的,往往造成工作的种种失误。疲劳有各种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有各种消除方法。 体力疲劳:表现为全身困乏,总想坐下来,想躺下来,找呵欠,打瞌睡。但精神上并无痛苦,甚至有时还有几分惬意。体力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代谢产物在血液里堆积过多,使肌肉不能继续有效地活动。这一信息  相似文献   

5.
疲劳不但会带来疾病,而且对安全生产也是极为不利的,往往造成工作的种种失误。疲劳有各种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有各种消除方法。体力疲劳:表现为全身困乏,总想坐下来,想躺下来,打呵欠,打瞌睡。但精神上并无痛苦,甚至有时还有几分惬意。体力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代谢产物在血液里堆积过多,使肌肉不能继续有效地活动。这一信息一旦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便产生了疲劳感。这在生产操作中,就会产生精力不集中,出现误操作,就易发生事故。体力疲劳消除的办法是多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注意饮食,调节劳动时间。脑力疲劳: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紧张的劳动或剧烈的运动后 ,会感到浑身肌肉、关节酸痛、精神疲乏。为了尽快解除疲劳 ,恢复体力 ,有人就买些鸡、鸭、鱼、肉、蛋等大吃大补 ,以为这样可以补充因疲劳造成的营养损失。其实 ,这样做非但不会解除疲劳 ,恢复体力 ,而且还会危害身体健康。现代营养学证明 ,鸡、鸭、鱼、肉、蛋等动物食品中 ,含磷、硫、氯等酸性元素较多。这些食品进入人体后 ,能与多种酶起作用 ,氧化成带阴离子的酸根留在体内 ,使体液呈酸性 ,这类食品称为酸性食品。另一类食品如蔬菜、水果、豆类、茶叶、咖啡等、含无机物钾、钠、钙等碱性元素较多。该食品…  相似文献   

7.
机车辆在行驶途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震动,特别是大货车、手扶拖拉机等,在乡村公路上行驶时震动犹其厉害。时间久了或遇到频率超过100次/秒的剧烈震动时,驾驶员的神经系统便可能产生障碍。有的会感到手脚疲劳、握力下降、反应迟钝;有的则感到肌肉麻木、骨质松动;甚至有人  相似文献   

8.
为及时消除体力上和心理上疲劳,您可尝试以下几种驾驶室里的自我保健方法: 1、闭目怡神法 长期坐在驾驶室里,会影响睫状肌体调节能力的减弱,容易出现视觉疲劳,日久天长会发生慢性结膜炎等病。闭目怡神时要尽量  相似文献   

9.
体力负荷过重而导致疲劳是引起事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研究煤矿井下工人体能负荷对工伤事故发生风险的影响,选择北京XX煤矿作为调查对象,测定井下不同岗位矿工的劳动负荷和疲劳指数,回顾性调查近5年内各类工伤事故发生情况,进而分析与工伤事故发生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疲劳状态下事故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劳动负荷越重,疲劳越重,事故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减轻疲劳对预防事故与保证工作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医学上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志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应在体质、精神、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所以为了健康,青年人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合理膳食:它包括膳食中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必须满足人体的生理和劳动的需要;食物应尽可能多样化,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分供应;科学烹调,使食物的营养素免遭损失;合理的膳食制度。 2.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促进肌肉生长、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并且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利用。 3.有规律的休息和运动:休息或运动使人感到愉快舒服,消除疲劳和紧张,还可提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受限空间下钻孔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肌肉疲劳特征,通过模拟试验,测量立姿、半蹲姿、全蹲姿姿势下,颈夹肌、胸腰筋膜等10块肌肉的表面肌电值(sEMG);用中值频率(MF)作为指标,根据MF下降率评定各肌肉的疲劳程度,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对比疲劳程度的变化,从而提出减轻肌肉疲劳的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肌肉疲劳程度越深,MF下降越快;腰部3种姿势下均表现出较高的下降率(0. 374±0. 129),立姿中颈部下降率(0. 60)、蹲姿中小腿胫骨肌下降率(0. 55)也较高;而调整作业周期可以使MF值下降1. 33~9. 85倍,有效减轻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2.
在对CNG2气瓶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对应变集中区域的应力进行了分析。运用Manson-Coffin公式,结合气瓶内胆的应变疲劳性能计算得到疲劳寿命,计算结果与气瓶疲劳试验寿命相符。制造过程中使用预紧工艺或过载方式产生塑性变形和残余压应力,可以提高应力强度范围门槛值,使裂纹启裂减慢,从而延长了气瓶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3.
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遇到情绪不佳、内心冲突、忧虑不安、精神抑郁或生闷气发怒等时,都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实际上这也是种疲劳,医学上将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疲劳称作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如同体力疲劳一样,本身是种阻、遏性机制,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此时人们未能正视这点,而任其一再发展下去,过度的心理疲劳便会威胁到机体健康,成为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乃至癌症等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对心理疲劳不可忽视,_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自我感到疲劳不堪时,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心率变化的心血管负荷指数作为评估人体疲劳程度的指标之一,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高温环境下不同体力劳动强度对心血管负荷指数的影响,探讨高温作业下不同劳动强度人体疲劳程度的变化,分析出不同温度下人体可接受的体力劳动强度。通过采用实验仓模拟不同的高温环境,以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作为人体疲劳程度的分级指标,最终得到了高温环境下从事不同体力劳动强度的心血管负荷指数回归方程,以及不同高温环境下人体可承受能力下可进行的体力劳动强度,为高温环境劳动者制定合理和健康的作业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入手,构建体力疲劳与不安全行为理论影响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与层次回归法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体力疲劳直接正向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且通过工作倦怠作为中介因素间接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而心理资本反向调节体力疲劳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体力疲劳与不安全行为的中介调节机制,丰富和完善二者的间接及整体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有效防控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6.
体育锻炼后,如何尽快地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已愈来愈受到广大锻炼者的关注.现介绍几种消除疲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合理构建视频显示终端(VDT)作业疲劳工间休息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VDT(视频显示终端)作业对操作者健康的负面影响,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缓解或消除VDT作业的疲劳。通过多项VDT数据输入作业实验,依据作业者作业能力变动的规律性,对不同类型的VDT作业者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的工间休息制度。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数据输入的工作主要是信息接受和信息输出,属于事务性脑力劳动。只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就可以减少VDT对眼睛、骨骼及肌肉的疾患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夏季日照长,气温高,湿度大,会给人带来疲劳和身体虚弱. 夏日给人的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两方面.首先是营养问题,食物偏淡会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不足;饮用清凉饮料会降低食欲,造成营养不足或失衡.其次是睡眠问题,高温、潮湿气侯影响人们睡眠,容易导致睡眠不足,不能消除身体疲劳,人体免疫力降低,体重减轻.所以,夏天疲劳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和睡眠不足引起的综合疲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矿工人体能负荷、疲劳与工伤事故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煤矿井下事故对矿工威胁很大,体力负荷过重而导致疲劳是引起事故不可忽视的原因。测定不同工种井下矿工的体能负荷情况,并根据FIX疲劳指数的测定,分析矿工劳动负荷与工伤事故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疲劳状态下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劳动负荷越重,疲劳越重相对的事故发生率也越高。减轻疲劳对预防事故发生与保证工作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如何消除──人体疲劳当你经过一定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后,会感到周身不适,精疲力尽。这种人体疲劳现象每个正常人都会有过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人体疲劳程度的不断发展,对健康潜伏着巨大威胁,长期积累的慢性疲劳往往会导致机体的胸腺、肾上腺等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