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IntroductionBohai is the only inland sea in China.It has the highest resource density of all the fourcontinental seas in China.Since the end of the1 970 's,the marine economy around Bohai has seengreat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marine industry is up to 2 0 % .It is much highertha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GDP of this region.The marine economy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round Bohai.However,since Bohai is an inlandsea,it has the natural … 相似文献
2.
面对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普通混凝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们对混凝土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凝土材料的发展须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省资源综合考虑,协调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绿色、环保、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介绍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了绿色混凝土的分类及目前的应用状况,进而提出了绿色混凝土尚存在的问题。明确地指出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阐述灾害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及危害,说明可持续发展跨世纪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变革,防灾减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ZHANG Zhongsheng 《中国减灾(英文版)》2000,(3)
An overview of the flooding history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RB) indicates the tendency of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 disasters in the area due to intensified human activities and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aters.According to records,flood disastersoccurred every83years in YRB before1 5 2 4,while during the period1 5 2 5~ 1 85 1 the frequencyincreased up to once every2 0 years on the average.It further increased to once every5 yearsduring 1 92 5~ 1 949and onc…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直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引入成千上万的外来物种,其中多数是有益的或至少是无害的,但少数转化为入侵种对环境、经济或人类健康等造成巨大危害。无论有益或有害,引入者本人通常既无法获得相称的收益亦不会付出相称的代价,这一事实表明外来物种是外部性的典型例证。生物入侵主要关乎外来物种的负外部性问题,因而产生了使其内部化的需要。在对生物入侵的类型进行了细分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工具探讨了生物入侵的外部性问题与内部化对策,认为市场力量主导型的科斯方案有较大局限性,传统的政府管制型庇古方案仍应承担主要角色,同时不应忽视道德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旱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处在季风的尾闾区,降水极不稳定,旱灾频繁发生。以内蒙古兴和县为例,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农民访谈等基础上,从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非农经营收入、农牧交错的生产方式、生态建设以及设施农业五个方面,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旱灾适应措施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农业旱灾适应模式包括:"因地制宜"的空间适应模式、"减轻风险"的时间适应模式和"风险共担"的社会适应模式三个方面,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防范旱灾风险、制定防灾减灾对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低与过度利用并存;河湖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水污染日益突出等.较深入地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旱涝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西北地区160个台站1950-2000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西北5个区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东部的农牧过渡地带和黄河上中游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且严重旱涝较为频繁,而6月是西北东部最易发生雨涝的月份.农牧过渡地带(2区)多数时段,雨涝出现的频次多于干旱,黄河上中游农业区和林业区(1区)的情况则相反.20世纪70年代,严重雨涝发生较少,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雨涝事件显著增多;严重干旱事件则是自60年代以来逐步减少.同时,西北各区的旱涝演变存在年代际的变化周期和5~6年的准周期振动. 相似文献
9.
10.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荒漠化主要类型有风蚀漠化、水蚀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全区现有各类荒漠化土地21.3万km^2,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沙质荒漠化土有17.59万km^2。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河西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河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疏;以及生产实践中、水、土、植被资源等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治和轻减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第三是加大荒漠化防治的投入,尤其是防沙治沙中资金、科研、人才的投入,建设重点荒漠化防治项目,使河西地区最普遍的沙质荒漠化得到遏制;第四是加强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1.
ZHOU Hailin 《中国减灾(英文版)》2001,(3)
1Connotation of capacity build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BS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upgrading ofliving standards,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natural ecosystem in supportinghuman life.All this depends on the improvementand elev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apaci-ty.In other words,capacity building is important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genda2 1 gave an interpretation of capacity building for sust… 相似文献
12.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灾害严重的省区之一 ,沙漠化土地面积达 15 338km2 ,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 34.4 %。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是引起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沙漠化使区内生态环境恶化 ,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恢复生态环境 ,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部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西部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恶化的症结所在,并指出西部应增强生态意识,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部地区森林生物灾害发生趋势分析及可持续控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西北6省(区)目前的森林现状,分析了两北部地区森林生物灾害的发生特点:主要是(1)森林病虫鼠害严重,尤其是害鼠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2)钻蛀性害虫发生隐蔽,控制困难。(3)干旱和生物多样性贫乏使食叶害虫的暴发周期缩短。预测未来10年森林生物灾害的发展趋势为:(1)总体发生趋势平稳;(2)病虫种类将明显增加;(3)森林鼠害面积明显增加,危害程度在一定时期内会更加严重;(4)杨树蛀干害虫的危害仍然严重。进而提出了可持续控灾的5点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本文指出了目前湖南主要面临着农业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群众认识、环境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简要介绍了国际上农业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JIN Lei 《中国减灾(英文版)》2001,(3)
1Introduc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disastersAt the Ministers' Forum on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eld on1March2 0 0 0 ,Deputy Director-General YANG Fu of the State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Tradeemphasized by saying:" Security is importantnotonly to individual life,butalso to social stability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1 1 8catastrophic accidents in China in 1 999,each ofwhich caused the death of more than ten people,over70 % were connected with urban… 相似文献
18.
19.
低强度火烧对长白山林区蒙古栎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减少林区内可燃物的载量,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对蒙古栎林进行了试验火烧和火烧迹地调查,主要研究低强度火烧对蒙古栎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表可燃物载量调查采用线状相交可燃物取样调查方法,按不同径级调查可燃物载量。由于火烧引起部分枯死木倒伏和下木层树枝被烧断,火烧后所有试验地上的径级可燃物载量都有所增加。但地表易燃可燃物减少,林分火险降低。试验火烧为低强度地表火,试验结果表明低强度火烧对上层林木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下层林木的死亡率可达25%~42%。火烧降低了下层林木的密度,改善了林分卫生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在长白山林区蒙古栎林内,可以采用低强度火烧来降低火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地区蝗灾的时间、空间特征和灾害的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644至1912年的268年中,共发生蝗灾25次,平均每10.72年发生一次。从时间分布上看,清代关中地区蝗灾从清代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呈现由多变少再变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是蝗灾少发期,早期和晚期是蝗灾多发期。该地区蝗灾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南地区。根据蝗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关中地区二级一般蝗灾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四级特大蝗灾,一级较弱和三级严重蝗灾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