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西南郊“夏防期”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21年8月1日—9月30日开展“夏防期”西安西南郊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监测,累计监测到不同大气VOCs组分70种. 基于监测结果梳理分析西安西南郊大气VOCs污染分布特征及进行臭氧生成潜势(OFP)评估,并运用PMF模型解析VOCs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监测期间西安西南郊平均TVOCs浓度为181.89 μg·m-3,工业园区污染物浓度(189.32 μg·m-3)整体略高于城区(164.96 μg·m-3),以甲醛和 乙醛为主的醛酮类物质占比最高(88.10%),醛酮类物质浓度下午时段高于上午时段.②OFP评估结果表明,醛酮类物质对西安西南郊臭氧生成贡献较大,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醛是对该区域近地面O3生成贡献最大的3种物质.③PMF源解析结果显示,西安西南郊大气VOCs主要来源依次为移动源、油气挥发源、溶剂涂料源、工业过程源,其中,以工业企业生产排放为主的溶剂涂料源与工业过程源均指向工业园区,表明当前西安西南郊大气VOCs来源以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业园区企业生产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2.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岛共计采集了86个总悬浮颗粒(TSP)气溶胶样本,分析了TSP样品中NO3浓度、δ15N-NO3δ18O-NO3值。结果表明:东沙岛春季TSP中浓度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基于浓度估算东沙岛春季NO3-N干沉降通量范围为(1.0±0.5)—(3.4±1.7) mg·d−1·m−2(以N计,余同)。δ18O-NO3值在3月和4月(76.1‰±3.8‰和79.1‰±5.6‰)明显高于5月(67.0‰±7.5‰),表明东沙岛3月和4月硝酸盐的形成路径不同于5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N2O5参与的路径(N2O5+H2O/Cl和NO3+VOCs)在3月和4月生成了37.2%和43.3%的硝酸盐,5月NO2+OH路径是硝酸盐的主要形成路径,形成了80.2%的硝酸盐。δ15N-NO3值和气团后向轨迹表明,东沙岛春季不同月份TSP中NO3的来源不同,3月和4月以陆地源为主,5月主要受海洋源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杰  佘泽蕾  王胜蓝  邓力  刘萍  孙静 《环境科学》2023,44(10):5666-5678
以重庆市煤矸山周边农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内梅罗指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健康风险模型,探析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d、Hg、As、Pb、Cr、Cu、Ni和Zn含量均值超重庆市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Igeo)表现为:Cd>Hg>Cu>As>Ni>Zn>Cr>Pb;内梅罗指数表明土壤以轻污染(1<PN≤2)为主,各重金属污染指数(Pi)表现为:Cd>Cu>Ni>Cr>Zn>As>Pb>Hg;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土壤以中等生态风险(150≤RI<300)为主,各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Eri)表现为:Cd>Hg>As>Cu>Ni>Pb>Cr>Zn.土壤健康风险表明,儿童和成人非致癌健康风险可忽略,但存在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综合致癌风险指数(TCR)均值分别为1.04E-5和3.94E-6,主要致癌因子为As和Cd.敏感性分析表明非致癌健康风险土壤颗粒摄入速率(Ringest)敏感性最高,其次是As含量,致癌健康风险土壤颗粒摄入速率As含量敏感性最高,其次是土壤颗粒摄入速率(Ringest).整体上儿童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4.
黄禹  陈曦  王迎红  刘子锐  唐贵谦  李杏茹 《环境科学》2021,42(10):4602-4610
为了解华北区域光化学污染特征,于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石家庄和兴隆地区利用2,4-二硝基苯肼(DNPH)对空气中的羰基化合物进行采样,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采集样品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区域羰基化合物的组成、体积分数、来源、·OH损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本研究共测定了13种含羰基的挥发性有机物,其中体积分数最高的3种物质为丙酮、甲醛和乙醛[石家庄地区:(6.46±5.25)×10-9、(3.76±2.29)×10-9和(2.65±1.74)×10-9;兴隆地区:(1.85±1.27)×10-9、(1.29±1.02)×10-9和(0.72±0.48)×10-9];C1/C2和C2/C3值表明石家庄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受机动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燃烧等人为排放影响较明显;兴隆地区采样点处于背景区域,受自然源影响较大;石家庄地区对L·OH贡献最大的3种物质分别为乙醛(1.77 s-1)、甲醛(1.57 s-1)和丁醛(0.42 s-1);兴隆地区对L·OH贡献最大的3种物质为分别为甲醛(0.53 s-1)、乙醛(0.47 s-1)和丁醛(0.12 s-1);对O3生成贡献最大的羰基化合物物种为甲醛和乙醛[石家庄地区:34.61×10-9(以O3计,下同)和16.73×10-9;兴隆地区:11.77×10-9和4.47×10-9],且甲醛的最大臭氧生成潜势估算(OFP)远高于乙醛.  相似文献   

5.
2014年北京APEC期间大气醛酮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前后,调查了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甲醛、乙醛和丙酮是主要污染物,占总醛酮污染物的82.66%,特别是甲醛,约占40.12%. APEC会议期间北京采取相关措施后,总醛酮污染物浓度下降了64.10%,醛酮污染物在会议前后的变化趋势与PM2.5等污染物相似. 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甲醛、乙醛、丙酮和总醛酮污染物之间(R2为0.67~0.98)的相关性较好,说明其有相同来源; 但会议前的相关性较弱,(R2-0.11~0.42和R2 0.16~0.94),说明其来源不同. 计算所得的诊断参数如C1/C2、C2/C3和OC/EC比值显示,会议前来自汽车尾气与燃煤的复合源,而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燃煤排放比例增加,特别是在会议后.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是浙江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丰富的滩涂资源一直被视为当地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准确示踪其物质来源,是科学管理滩涂的重要基础。由于在海水中的长期浸泡,矿物被部分溶解,进而影响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性质,增加示踪结果的不确定性。通过矿物包裹体的磁学特征研究浙江沿海滩涂的物质来源,由于不受海水溶蚀影响,其结果更可靠。对浙江滩涂沉积物中矿物包裹体的环境磁学研究发现:(1)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依然是磁铁矿;(2)磁铁矿的含量明显降低,饱和等温剩磁(SIRM)值为9.1—28.6×10−5 Am2∙kg−1,仅是原样的2%—8%;(3)样品的赤铁矿与磁铁矿比重较原样明显降低。酸处理后样品的磁化率值(χ)仅为1.0×10−8—2.3×10−8 m3∙kg−1,极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无法准确反映样品中磁铁矿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强磁场下获得的磁学参数更适合于矿物包裹体的环境磁学研究。基于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 ARM)、SIRM及饱和等温剩磁退磁参数的散点图和模糊聚类方法可以区分长江和浙江当地河流的物质,是可信赖的物源示踪手段。根据矿物包裹体的磁学特征,提出浙江滩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当地河流的悬浮颗粒物。  相似文献   

7.
庞晓蝶  陈来国  高博  王硕  赵伟  刘明  陆海涛  梁小明 《环境科学》2023,44(10):5418-5430
关中地区大气臭氧污染近年呈加剧趋势,研究城市不同功能区VOCs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至关重要.夏季在宝鸡市交通区、综合区、工业区和风景区(对照点)设置4个采样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联用(GC-MS/FID)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了11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析了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特征,通过臭氧生成潜势(OFP)、·OH消耗速率(L·OH)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评估其环境影响,并计算毒性VOCs的危害指数(HI)和终生致癌概率(LCR).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交通区、综合区、工业区和风景区的φ(TVOCs)平均值分别为(59.63±23.85)×10-9、(42.92±11.88)×10-9、(60.27±24.09)×10-9和(55.54±7.44)×10-9,其中交通区烷烃占比最高,其它功能区均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占比最高;不同功能区乙醛、丙酮、正丁烷和异戊烷等均较为丰富.交通区、综合区、工业区和风景区的甲苯与苯比值(T/B)的均值分别为1.84、2.39、1.28和1.64,同时还存在较多低于1的时段,异戊烷与正戊烷比值(i/n)多数集中在1~4之间,表明宝鸡市VOCs受到机动车尾气和油气挥发、生物质和煤燃烧以及工业涂装和铸造等工业源的影响较大.4个功能区的间/对-二甲苯与乙苯的比值(X/E)均低于2,风景区最小为1.79,表明宝鸡市VOCs一定程度上受到区域传输的影响;根据甲醛与乙醛比值(C1/C2)和乙醛与丙醛比值(C2/C3),表明醛酮类VOCs存在较明显的人为排放源且受到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各功能区OFP为:工业区>风景区>交通区>综合区,OVOCs和烯烃贡献大;各功能区L·OH的范围为8.77~15.82 s-1,工业区乙醛贡献最大,其它功能区异戊二烯贡献大;各功能区SOAFP为:风景区>综合区>交通区>工业区,甲苯、间/对-二甲苯和异戊二烯为关键物种.根据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各功能区的毒性VOCs的危害指数(HI)均低于1,处于可接受水平,但工业区HI>1的天数占总采样天数的42.86%,存在较大风险;交通区、综合区、工业区和风景区的终生致癌风险(LCR)分别为1.83×10-5、1.21×10-5、1.85×10-5和1.63×10-5,均处于评价体系的第Ⅲ等级,表明有较大可能的致癌风险,LCR超过10-6的物种有:甲醛、乙醛、1,2-二溴乙烷、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和氯仿.  相似文献   

8.
上海崇明岛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Cu 29.2 mg·kg-1、Pb 26.5 mg·kg-1、Cr 79.4 mg·kg-1、Zn 91.2 mg·kg-1和Cd 0.222 mg·kg-1.除Cd在城桥镇和陈家镇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标准(GB 15618-1995)外,其余均低于国家土壤一级标准,并且满足国家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要求(NY/T391-2000).与上海土壤背景值相比,Cu、Pb、Cr、Zn和Cd分别高出上海土壤背景值 24.3%、24.4%、22.9%、18.8%和65.7%.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评估得出,23个采样点中有3个样点属于中警,10个样点属于轻警,8个样点属于预警,1个样点属于无警,综合评估IER=1.562,为轻警.3城镇生态风险排序为堡镇(IER=1.799)>城桥镇(IER=1.636)>陈家镇(IER=1.368),均属于轻警.  相似文献   

9.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识别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我国北方典型河口区—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29个表层土样,测定了Cu、Cr、Cd、Ni、Zn和Pb等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地统计分析、地累积指数(Igeo)、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多元统计分析及健康风险模型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健康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区域人居环境改善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Cu、Cr、Cd、Ni、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87、148.97、1.31、40.91、102.86和12.42 mg·kg-1,除Cu和Pb以外都超过了辽宁省土壤背景值;②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 > Cr > Zn > Ni > Cu > Pb,其中Cd元素污染最严重;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为325.689,处于重度生态风险水平,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③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重金属Cu、Zn和Pb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Cr和Ni主要源于生活及工业废水排放,Cd以磷肥的大量使用、石油化工生产及工业活动作为主要的人为来源;④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中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大于成人,呼吸暴露途径中成人的致癌风险大于儿童,元素Cr的总致癌风险Rall<10-6,不存在致癌风险,Cd的总致癌风险10-4 < Rall < 10-6,存在可接受致癌风险;⑤河口海岸区对我国海湾及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土壤重金属污染和人居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希冀本研究可为当地政府及同类区域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甲醛(HCHO)是大气光化学重要污染物之一,为研究西南地区郊区大气夏季甲醛污染特征选取了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进行大气甲醛观测,结合NOx、O3、PAN、J-value、温湿度、风速风向、天气数据进行分析.观测期间成都市新津区夏季甲醛浓度为0.76×10-9~12.50×10-9V/V),均值为3.47×10-9±2.05×10-9V/V),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结合数据分析可知,一次人为排放源在成都郊区夏季日间甲醛贡献中占比较低.观测期间甲醛受光照的影响较大,与O3、PAN、J-value普遍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因此成都市夏季日间甲醛主要来源为甲醛前体物的二次光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海南岛半干旱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因素和污染状况,在感城镇采集1818件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其重金属含量和化学组成.采用相关分析、地累积指数(Igeo)、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危害指数(HI)、致癌风险指数(CR)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开展重金属风险评价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重金属ω(As)、ω(Cd)、ω(Cr)、ω(Cu)、ω(Hg)、ω(Ni)、ω(Pb)和ω(Zn)的平均值分别为22.7、0.128、33.4、14.5、0.032、9.32、32.5和43.3 mg ·kg-1,除Zn外,均高于海南岛土壤背景值.相关分析表明,重金属富集与土壤中Fe、Mn、Al和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Igeo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土壤主要受到As的污染,其次为Cd和Cu;RI结果显示,高风险以上的样品占比为29.4%,其中As是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Cr和Ni对儿童存在致癌风险,需要引起注意.基于PMF模型,确定了研究区重金属的4种主要来源,其中Hg主要来自工业排放;As主要来自农业活动;Ni、Cu、Cr和Zn主要来自与成土母质密切相关的自然来源;Pb和Cd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机动车尾气的混合源.研究表明PMF模型与相关分析相结合,能够有效识别土壤重金属来源.  相似文献   

12.
广州大气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DNPH-HPLC-UV分析方法,研究了2006年广州夏季空气污染较严重日17种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初步来源.结果表明,广州大气中主要的醛酮类污染物是丙酮、甲醛、 2-丁酮和乙醛,其日均浓度分别为10.84、 9.29、 8.35和8.0 μg·m-3,占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的72.29%.城区省站测点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最高,达到59.66 μg·m-3,而郊区从化测点的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最低,为43.51 μg·m-3.各种化合物在不同垂直高度的采样点表现出不一致的浓度变化规律,而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出昼间明显高于夜间的日变化规律.大气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相关性好,具有较好的同源特征,而C1/C2、C2/C3比值分别为1.12、 7.51,反映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醛酮类化合物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Ps)的广泛应用使其环境释放量不断增加,从而影响到土壤氮的转化过程.然而,目前关于TiO2NPs对湖滨沼泽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典型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0 mg·kg-1(CK)、10 mg·kg-1(A10)、100 mg·kg-1(A100)、250 mg·kg-1(A250)、1000 mg·kg-1(A1000))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氮矿化过程的影响,探讨TiO2NPs输入对土壤氮矿化过程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和总有机碳(TOC)含量(p<0.05),A100、A250和A1000处理显著降低了硝态氮(NO3--N)含量(p<0.05).②A250和A1000处理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培养7 d,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均显著促进了脲酶活性(p<0.05),抑制了脱氢酶活性(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TiO2NPs处理对脲酶和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表明TiO2NPs的负面作用会随时间减弱.③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对氨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A250、A1000处理对硝化和矿化速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④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土壤pH、总磷(TP)、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TiO2NPs主要通过改变沼泽土壤NO3--N含量影响氮矿化过程.本研究可为湖滨湿地保护和TiO2NPs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宿迁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特征和来源,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宿迁市水汽通道上的3个监测点位采集了171份PM2.5样品,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以及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宿迁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年均浓度为(44.08±34.61)μg ·m-3,占PM2.5质量的41.8%,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ρ(NO3-) > ρ(SO42-) > ρ(NH4+) > ρ(Cl-) > ρ(Na+) > ρ(Ca2+) > ρ(K+) > ρ(F-) > ρ(Mg2+),其中NO3-、SO42-和NH4+是主要的离子组分,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75.6%.ρ(NO3-)/ρ(SO42-)年均值为1.53±0.88,表明移动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高于固定污染源.水溶性无机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NH4+与NO3-、SO42-可能以(NH42 SO4、NH4H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结合主成分分析,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工业源、生物质燃烧和扬尘.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在冬季呈显著正相关,水汽传输在冬季更容易对PM2.5浓度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北京地区大气PM2.5载带金属在城区和郊区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的差异,于2017年6~11月采集海淀和大兴两地的PM2.5日样本,分析PM2.5及其载带的13种金属浓度.利用PMF源解析方法对13种金属元素来源进行分析,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其中9种金属的健康危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城区PM2.5及Cr、Co、Mn和Ni等10种金属浓度与郊区均有显著差异(P<0.05).源解析结果发现,城区和郊区均可解释为4个源,但来源略有不同,占比亦有差异.城区的为机动车源(51.2%)、燃煤来源(19.1%)、扬尘来源(19.3%)和燃油来源(10.4%);郊区的为机动车源(47.9%)、燃煤来源(22.6%)、扬尘来源(20.2%)和电镀来源(9.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城郊各金属HQ值均小于1,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城区中Ni和Pb,郊区中Cd、Co、Ni和Pb可忽略致癌风险,而城区的As(2.77×10-5)、Cd(2×10-6)、Co(1.76×10-6)和Cr(Ⅵ)(7.88×10-6),郊区的As(8.34×10-6)和Cr(Ⅵ)(4.94×10-6)的R值介于10-6与10-4之间,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及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飞  郭欣  汤名扬  朱冬  董四君  康乐  陈兵 《环境科学》2022,43(10):4556-4565
为了解白洋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采集白洋淀区域表层土壤样本55个并检测锰(Mn)、铬(Cr)、铜(Cu)、锌(Zn)、砷(As)、镉(Cd)、铅(Pb)和镍(Ni)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统计学方法(莫兰指数和半方差函数)分析其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格局,运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和RI)评估了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及其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ω(Mn)、ω(Cr)、ω(Cu)、ω(Zn)、ω(As)、ω(Cd)、ω(Pb)和ω(Ni)平均值分别为467.75、43.59、28.57、89.04、12.32、0.18、19.26和30.56 mg ·kg-1,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Cu、Zn和Cd明显高于背景值,其中,Cu (48.65%)和Cd (37.52%)为高度变异元素.莫兰指数显示Mn、Cu、Cd和Pb空间自相关不显著,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显示Cd和Pb的块金系数均为100%,说明其空间变异由随机变异主导,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白洋淀的西南部地区,并且元素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复合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Igeo从高到低依次为:Cd>Cu>Zn>Ni>As>Pb>Mn>Cr,其中,Cd污染最为普遍,67.27%的样本为轻度污染.风险评估(Eri)显示,Cd的Eri平均值为58.81,属于中等程度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RI为轻微生态风险(87.81),其中,Cd对RI的贡献率最高(66.39%).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白洋淀西南部重点区域重金属Cd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17.
于山东省菏泽市采集了2017年10月15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菏泽学院、华润制药和污水处理厂共3个采样点的大气PM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PM2.5中21种金属元素的浓度,并讨论元素富集程度、评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采样期间3个采样点中ρ(PM2.5)范围为26.7~284.1 μg·m-3且浓度值差别不大,均处于较高污染水平;3个采样点金属元素中K浓度最高,分别占总量的31.03%、39.47%和38.43%,主要由于菏泽作为较大农业城市,其秋冬季生物质燃烧贡献率较高;3个采样点微量元素中ρ(Zn)最高,分别为89.70、84.21和67.68 ng·m-3.富集因子结果表明,Zn、Pb、Sn、Sb、Cd和Se的富集因子值均高于100,其中Cd和Se的富集因子分别高于2 000和4 000,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可能与工业生产、金属冶炼、道路源和燃煤排放等有关.健康风险结果表明,As存在一定的潜在非致癌风险(儿童和成人HQ>0.1),3个采样点对儿童和成人均存在综合潜在非致癌风险(HI>0.1)和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CRT>1×10-6),其中污水处理厂对成人的致癌风险较为显著(CRT>1×10-4),成人的致癌风险略高于儿童可能与成人室外活动时间较长和PM2.5暴露量更高有关.潜在生态风险值最高的元素为Cd、As和Pb,其中Cd表现为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3个采样点均呈现出极高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菏泽学院>华润制药>污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18.
魏红  赵江娟  景立明  钮金芬  付冉  董雯 《环境科学》2023,44(12):6811-6822
采用NaHCO3活化荞麦皮生物炭,优化得到生物炭0.25N-BC[m(NaHCO3):m(荞麦皮)=0.25:1],通过SEM、BET、XRD、Raman、FTIR和XPS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NaHCO3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其对非离子型碘代X射线造影剂碘帕醇(IPM)的吸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与荞麦皮生物炭相比(BC),NaHCO3活化生物炭的结构缺陷程度更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由480.40 m2·g-1和0.29 cm3·g-1增至572.83 m2·g-1和0.40 cm3·g-1,ID/IG是BC的1.22倍),表面含碳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发生显著变化,极性增强[(N+O)/C由0.15增至0.24],能够有效吸附IPM,0.25N-BC对IPM最大吸附量达到74.94 mg·g-1,是BC (7.88 mg·g-1)的9.51倍.拟二级吸附动力学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很好地拟合0.25N-BC对IPM的吸附,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和单层、非均质多层吸附为主;孔隙填充、氢键、π—π和n—π相互作用是0.25N-BC吸附IPM的主要机制.对比不同碱[KOH、Na2CO3、NaHCO3、KHCO3和Ca (HCO32]活化荞麦皮生物炭对IPM的吸附,0.25N-BC吸附效率高,达到吸附平衡时间短,能有效去除实际水体(二沉池出水和湖水)中IPM的残留,并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吸附-解吸3次后对IPM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4.91%.研究表明NaHCO3活化荞麦皮生物炭是一种绿色有效,可持续去除含碘有机物的优良吸附剂.  相似文献   

19.
外源盐对盐碱土壤无机碳淋溶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干旱盐碱区高风化土壤-地下水无机碳的固存机制,利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实验结合相关与回归分析,设置5个土壤电导率(EC=0.899、10、20、40、80 mS·cm-1)处理,依次编号为S0、S1、S2、S3、S4,每个处理重复2次,共计10个土柱(内径7.5 cm,高120 cm),研究无机碳在不同盐碱程度土壤及淋出液中的分布、运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壤及淋出液无机碳含量均随土壤电导率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淋出液溶解性无机碳(DIC)和土壤难溶性无机碳(SIC)含量在电导率为10 mS·cm-1处理下最高(淋溶后分别可达431.58 mg·L-1和128.91 g·kg-1),且该处理下淋出液DIC含量随淋溶时间延长持续增加;土壤可溶性无机碳(SDIC)含量在电导率为20 mS·cm-1处理下高于其他处理,在表层(0~30 cm)有最高值(淋溶后可达0.66 g·kg-1),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电导率为0~20 mS·cm-1处理下,表层土壤SIC含量低于深层(60~100 cm)土壤;电导率为40和80 mS·cm-1处理下,土壤及淋出液无机碳含量均降低,土壤SIC在表层聚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②淋出液DIC与EC呈显著负相关(r=-0.928,p<0.01),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958,p<0.01);土壤SDIC与土壤EC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5),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r=0.899,p<0.01);土壤SIC与土壤EC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5),与土壤pH无明显相关性(r=0.236,p>0.05).pH和EC都是影响土壤及淋出液中无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pH对溶解性无机碳的影响高于EC,土壤难溶性无机碳主要受EC影响.总而言之,在干旱盐碱区高风化土壤的淋溶过程中,无机碳一部分以DIC的形式随淋溶液淋出到地下水中,另一部分以SDIC和SIC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新疆多段公路沿线和3个风景区植物和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结果表明,11个采样点的11个土壤样品Σ16PAHs含量为18.82~2153.54 ng·g-1,平均值为425.95 ng·g-1,36个采样点的59个植物样品中Σ16PAHs含量范围为9.93~748.30 ng·g-1,平均值为154.11 ng·g-1.植物样品中不同环数的PAHs平均含量高低次序为:低环(2~3环)>中环(4环)>高环(5~6环),土壤样品不同环数的PAHs平均含量高低次序为:中环(4环)>高环(5~6环)>低环(2~3环).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壤中PAHs主要为燃烧和石油源,植物吸收的PAHs主要来源为木材燃烧和炼焦工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S323省道库尔勒段土壤PAHs对道路工作人员致癌风险值(CR)为1.26×10-6,存在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