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混凝气浮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凝气浮和混凝沉淀是水和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工艺。目前 ,对混凝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沉淀进行的 ,而气浮对混凝各种影响因素的要求 ,尚不明确 ,本文采用 Al2 (SO4 ) 3· 1 8H2 O为混凝剂 ,以含有大量乳化液的工业废水为原水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混凝气浮是处理含乳化液废水可行的方法 ,同沉淀法相比 ,不但去除效果显著 ,还具有对 p H值、水温、污染物质负荷适应性强 ,投药量少、反应时间短等优点。本研究为混凝气浮处理含乳化液废水提供可靠的设计数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应用过滤 混凝气浮工艺治理特种有色纸废水的工程实例。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达 84%~ 93 5% ;CODCr、BOD5 去除率均大于 88% ;色度得到相应削减 ,废水回用率达到 80 %。 相似文献
3.
4.
混凝沉淀、气浮工艺在处理印染废水实践过程中,解决了中小印染企业用生物方法处理废水的一次性投资大、冬季效果差、操作管理复杂等缺点。该工艺对主要污染指标CODcr、BOD5去作率大于90%,色度去除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5.
铁屑过滤-混凝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采用铁屑过滤一混凝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是将铁屑过滤作为混凝法的预处理,以强化混凝处理过程,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经处理后出水的COD值可降至100mg/L以下,水质清澈透明,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混凝气浮-生物氧化工艺处理毛巾印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常用混凝剂对毛巾印染废水的脱色及有机物去除进行了试验探讨,取得了混凝气浮工艺参数,并应用混凝气浮——生物转盘——气浮工艺处理毛巾印染废水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8.
9.
10.
混凝气浮-微电解-SBR工艺处理油墨与黏合剂混合废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采用混凝气浮 -微电解 -SBR工艺处理纸箱包装行业油墨和黏合剂混合废水的工程实例 ,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具有占地少、效果好、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用CAF涡凹气浮设备处理含油污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CAF涡凹气浮设备进行含油污水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油、CODCr平均浓度分别为40.7mg/L、883.8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05%,32.62%,出水可满足后续生化处理的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混凝-SBR生化-砂滤工艺,以超滤处理后的冷轧废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CODcr为590 ̄1000mg/L的冷轧超滤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CODcr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5%和94.3%,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采用混凝法对抗生素废水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方法去除混合液中的有机物及部分非溶解态的溶媒物质具有较好的效果,CODCr平均去除率达到32.0%,且运行成本合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稠油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超稠油废水污染的问题 ,确定采用混凝沉降、砂滤、活性炭吸附处理超稠油废水 ,处理后的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此方法工艺比较简单 ,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化学絮凝法处理PVC生产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9种无机絮凝剂(包括无机高分子)对PVC生产废水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和选择:选用聚合硫酸铝(PAS)为絮凝剂,用以取代进口药剂对PVC废水的絮凝沉淀处理,进行了实验室工艺条件试验,确定其使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废水进水PH值为6.0-7.0时,PAS的投加量最小,而CODcr去除率>90%,这表明用国产PAS取代进口药剂处理PVC废水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7.
活性染料印染废水混凝脱色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对以活性染料为主的印染废水,用硫酸亚铁、碱式氯化铝(PAC)加内烯酰(PAM)进行混凝土脱色实验,并分析了脱色机理实验表明,混凝剂投加量,PH值大小均对脱色效果有影响,通过比较,该文给出了取得最佳效果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混凝法预处理糖精钠废水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无机混凝剂硫酸铝,硫酸铁分别与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配合使用处理糖精钠废水,并进行处理效果比较,结果表明,硫酸铝和聚丙烯酰胺配合使用的处理效果好,当硫酸铝投加量为3.2g/L,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8mg/L,pH为6时,废水CODcr可从41300mg/L减小到16800mg/L,去除率达61%;Cu^2+浓度从32.73mg/L降至3.17mg/L,去除率达90.3%,且提高了BOD5/CODcr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