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的碳排放空间依赖作用较为显著;居民消费水平、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强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家庭规模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呈现较强的负向抑制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碳排放方面凸显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并在集聚格局上表现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是指居民家庭在炊事、热水、照明、室温调节等生活起居方面对能源的直接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对1980至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6.728×107t碳增长至16.545×107t碳,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每年68 kg碳增长至125 kg碳,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较低层次;受益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从每吨标准煤排放0.732 t碳下降至0.632 t碳,生活用能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城乡比从5.87下降至1.84,城乡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天山北麓9个州(市、地区)2002-2011年工业能源消费量、人口等数据基础上,利用LMDI法对该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工业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总体来说,该地区抑制因素的抑制作用远小于拉动因素的拉动作用,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节能降碳工作迫在眉睫.为缓解城市能源危机,对城市的能源消费和能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运用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2000-2008年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年间,天津市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承载力缓慢增长,从2000年的0.109 hun2/人增加到2008年的0.234hm2/人,而能值生态足迹增长迅速,从0.357 hm2/人增加到0.49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从0.248 hm2/人扩大到0.257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从0.210 hm2/人下降到0.091 hm2/人.随着天津市能源消费的增加,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828t/人增加到2008年的3.971 t/人,碳排放强度从1.664 t/万元降低到0.735t/万元.表明天津市在近9年的发展中,能源消费已经远超过承载力水平,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威胁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天津市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和碳排放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能源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的对策措施,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强度、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国际矿业企业的“双碳”规划,分析了冶金矿山低碳转型的重要意义,研究了冶金矿山低碳转型的路径,包括资源高效化、能源绿色化、工艺智能化、碳汇质量化和管理低碳化,为冶金矿山实现低碳转型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按不同化石能源品种的消费量估算安徽省2004—2014年CO2排放量,分析该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及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等维灰数递补动态GM(1,1)预测模型预测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安徽省工业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量由2004年的1.64亿t上升到2014年的4.25亿t;到2030年,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将分别达到7.51亿t、6.06亿t和4.91亿t。  相似文献   

7.
承压设备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领域,具有量大面广、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等特点,在保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能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锅炉、压力容器、油气长输管道等承压设备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和趋势,阐述了承压设备对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安全保障作用,分析了我国承压设备绿色低碳发展法规标准体系脉络。建议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承压设备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
碳普惠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个人生活和消费领域碳减排以及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碳普惠实践中还存在顶层设计缺失、配套制度建设不足、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地方普及率不高、平台无法互通等问题,影响公众参与度。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等地的碳普惠实践经验,提出了强化碳普惠机制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碳普惠标准体系、建立高效的碳普惠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面的碳普惠激励机制、加大碳普惠宣传力度和探索多领域联动机制的碳普惠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居民选择更低碳的出行方式,以武汉市主城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定义并设定低碳补贴情景,以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性别、年龄、职业、补贴占收入比、出行距离选为自变量,分别建立考虑低碳补贴前后武汉市居民常用的出行方式,综合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随机效用模型,选择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模型建立居民出行方式,比较2个模型分析自变量是否改变,再计算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效应,分析碳补贴情景下各自变量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碳补贴情景下,居民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概率受出行距离增长的影响较小,边际效应仅为0. 01;低碳补贴对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出行有促进作用;年轻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高收入群体则相反。由此,根据不同群体居民的出行方式特性,政策制定上建议对年轻群体和低收入的高年龄群体加大优惠力度,同时将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增强补贴效果,以针对性诱导居民低碳出行,进一步减少道路交通出行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和铁路项目建设特点,将影响铁路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技术环节划分为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相关配套3个阶段,对各阶段碳排放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体现规划设计阶段对铁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的计算模型,提出了铁路项目绿色低碳评分表,进而结合“双碳”目标的相关要求分析铁路行业碳达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和各省的化石能源消费及水泥产量数据,对1980-2011年我国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的阶段分布特征;各省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存在以低值集聚为主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趋势不断变化且在2006年后逐渐稳定;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地均碳排放强度最终呈现北京、江苏和浙江的显著性“高—高”区,甘肃、青海、四川、新疆、宁夏和云南的显著性“低—低”区及大量不显著区稳定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美国、印度、日本、德国4个典型国家和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分析家庭户数量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引入家庭户规模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全球、中国及几个典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为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对全球和印度,人口效应略强;对其他几个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为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为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其中美国和德国强度效应较强,抵消了经济增长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美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表现为微弱的促进作用,对全球及其他几个典型国家则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修正的模型表明,居民消费模式对碳排放贡献以家庭模式为主,中国的家庭户数量效应大于人口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建筑业安全稳健发展,基于2017—2021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据,运用超效率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 SBM)模型测算各省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并借鉴分层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思想,构建多个生产前沿面以考察其空间分异,进而通过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 GML)指数分析其动态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整体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2)从省域看,内蒙古、福建、河南、海南和青海保持稳定领先态势,山西、湖北、广东和甘肃则长期落后;从区域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差距较大,东北和中部地区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发展较为同步,但均较低。(3)我国建筑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持续向好发展,技术进步对此做出了较大贡献。此外,研究可对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需持续规模化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日益复杂,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在支撑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梳理“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和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面临缺乏可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新能源发展规模和系统需求尚未充分衔接及各类调节性资源成本疏导难度大等主要问题;分析了国外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建设情况及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和“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源网荷储各侧调节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分阶段提出了面向“双碳”目标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春节期间,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的极端天气,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灾区电煤供应频频告急,近百座电厂的存煤量低于警戒线,直供电厂存煤仅相当于正常水平的一半。一时间,“重启小煤矿”,“启用当地因存在事故隐患而被封存的煤矿以缓解燃‘煤’之急”之声不绝于耳。如何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障电煤供应成为当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煤电油运空前紧张,使人们有理由相信2004年已成为"中国能源年".新华社已将它们归结为十件大事即:(1)油电煤纷纷涨价,能源全面紧张;(2)"截煤"保电,出现了"最严峻的缺电局面";(3)中央高层关注煤电油运,并提出"电是关键,煤是基础,运是保障."(4)能源中长期规划、节能规划出台,强调要走一条跨越式节能之路;(5)中国步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的新时期;(6)西电东送新增1000万千瓦提前实现;(7)不可盲目建电厂,要实施宏观调控的措施;(8)黑色矿难频发,并发生了44年来中国煤炭行业最大一次事故灾祸;(9)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电煤问题终于朝着市场化方向迈了一大步;(10)西气东输投入了商业化运行等.另据2004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国际论坛"的信息,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14亿吨标准煤,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我国能源面临"九道坎":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二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有关安全技术防范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但是,在公安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上,尤其是在技防办公室(以下简称“技防办”)与经济文化保卫部门(以下简称“经文保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上却规定不多,不很清晰。从各自的职能上看,1技防办与经文  相似文献   

18.
矿井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休,是在煤的生成和煤的变质过程中伴生的气体.瓦斯,又称为煤层气,其实是吸附在煤层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和天然气一样,实际上是一种热值高、无污染的优质的新型清洁能源,可用于发电燃料、工业燃料、化工燃料和居民生活燃料.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矛盾,有效控制瓦斯事故是解决中国煤矿安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国才技术革新选》 一书上说:他设计的锅炉 “经过多次热工效率试验 结果,每小时蒸发量两吨, 耗煤量每小时190公斤标 准煤(即蛟河块300公 斤),热效率达到85%以 上,钢汽比为2.5:1。”“该 锅炉总的特点:‘五省、三 快、一灵活’,即省钢、 省煤、省电、省钱、省劳 力;加工制作快,安装 快,起动快;机动灵活, 适应性强。”“这是小型锅 炉史上的创举,是对于旧 式锅炉改造的一次大革 新。”“国才式锅炉”的经济 技术指标,真的“创造了 目前国内立式锅炉的较高 水平”吗?真具有“五省、 三快、一灵活”的特点吗? 不是,这全是骗局。 产汽少、煤…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煤矿安全大检查中,由安徽省各有关部门组成的第七分团,到吉林省舒兰、通化、辽源等矿务局检查时,对用“高产会战”方法出煤算了笔账,认为得不偿失。 通化矿务局热衷于搞高产会战。检查团分析了该局1979年1-8月的生产纪录。全局日产平均水平为16,000-17,000吨,搞三天高产会战平均每天多出煤1,000-2,000吨,会战后三、四天内不能恢复正常生产,每天产量比平均水平少1,000-2,000吨,一加一减,并未增产。6月下半月搞高产决战,而这个月的产量反而低于3、4、5、7、8月的产量。从死亡事故看,全局1—8月会战69天,死亡2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19.2。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