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噪声污染与大众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噪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环境噪声污染的严峻现实,环保部联合其他10部委于近期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在对锦州市道路交通噪声10多年来监测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分析所在城市交通噪声的污染现状入手,讨论其污染成因,并提出控制与削减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波 《交通环保》2003,24(5):15-17
从区域规划、工程措施、交通管制措施三个方面,对如何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尤其是城市中大量存在的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噪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垣曲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城区道路交通噪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垣曲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的有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杭州市高架快速路两侧的典型建筑群进行了噪声监测,结果表明第一排/列敏感点噪声等效声级均超出4a类标准,昼间超标0.2—5.6dB,夜间超标8.3~15.9dB;第二排/列的噪声等效声级均超出2类标准,昼间超标0.9-5.7dB,夜间超标2.2~8.3dB。典型建筑群的第一排/列对第二排/列的隔声及距离衰减效果为5.1~14.9dB。对交通噪声的防治,可采取设置合理噪声防护距离、建设低噪声路面、设置隔声屏障、建筑物噪声防护和加强交通噪声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噪声基本概念及特点,通过对噪声种类的划分,执行标准,总结出噪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噪声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杭州市高架快速路和主次干道两侧敏感建筑群临路第一排/列和第二排/列噪声监测表明,高架道路两侧临路第一排/列和第二排/列敏感建筑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均超标,主次干道两侧临路第一排/列和第二排/列敏感建筑昼间噪声等效声级基本全部达标,但夜间第一排/列全部超标,夜间第二排/列绝大多数超标。对高架快速路和主次干道两侧不同水平距离处的交通噪声监测表明,昼夜要达到2类声环境标准距离在90~100 m外。建议杭州市交通干线防噪声距离控制为高架和城市快速路红线外不小于50 m,主干道红线外不小于40 m,次干道红线外不小于30 m。通过采用疏水性沥青路面、对高架道路设置隔声屏障、为敏感点安装隔声门窗、加强交通管理等措施,可有效改善道路两侧敏感点室内外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杭州上塘-中河高架道路临路第一排敏感点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表明,两侧敏感点噪声超标严重。在21个监测点中,昼间超标为8个,最大超标3.9dB,夜间21个点全部超标,最大超标16.2dB。根据噪声污染程度分级,上塘-中河高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属中度污染水平。建设低噪声路面,设置隔声屏障,对敏感点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是缓解高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住宅装修噪声与振动的污染进行了调查监测分析,弄清住宅装修噪声源的特点,及其对周围声环境和居民的污染状况。提出住宅装修噪声的有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杭州上塘-中河高架道路临路第一排敏感点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表明,两侧敏感点噪声超标严重。在21个监测点中,昼间超标为8个,最大超标3.9dB,夜间21个点全部超标,最大超标16.2dB。根据噪声污染程度分级,上塘-中河高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属中度污染水平。建设低噪声路面,设置隔声屏障,对敏感点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是缓解高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is an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the behavior of social animals. Its key advantage is its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compared to related techniques such as genetic algorithm (GA). Use of a modified PSO algorithm in selecting an optimal array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techniques for clay brick production is described. The model is formulated as a multi-constraint knapsack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optimization technique used in the study is a binary PSO augmented with a GA-based mutation operator.  相似文献   

12.
杨伟利 《环境》2007,(11):38-41
大量污水入南水北调干线,郑州四成污水入淮河!松花江、黄河、淮河中度污染!辽河、海河重度污染!中国境内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  相似文献   

13.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与富营养化控制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根据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决策需求,在系统分析滇池水环境演变趋势和评估演变诱因的基础上,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方案及容量总量控制方案为基础,提出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问题驱动、调查诊断、规划基础、规划方案、评估调控、规划战略;提出了源头控制、工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相结合的污染减排对策;通过构建3个尺度、8个分区及4个规划重点的流域污染减排集成体系及情景方案,来实现在2个规划期、3类水质目标、4种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的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滇池富营养化控制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各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危害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健康生活.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减轻其危害和影响,是当今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课题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特点及成因,为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剧,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文中分析了江苏省几个重点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现状及原因,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农业面源污染物不仅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或近海,污染地表水体,而且渗入土壤或岩石,污染地下水.而被荇染的地下水最终亦流人河流、湖泊或近海,污染地表水体.因此,地下水污染防治在当前我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了保护作为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的地下水,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治理地表水体的污染,也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迄今为止,我国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大都以保护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为目的,而缺少或未重视被污染的地下水对地表水体污染的机理和贡献的研究.本文以农业面源造成的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为例,阐明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当前水污染防治中的双重意义,指出被污染的地下水可能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和近海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旨在得到人们对地下水污染研究和治理的重视,推动面源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机理以及被污染地下水对地表水污染的贡献评价与防治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制定我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更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我国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7.
整体看来,财政节能环保支出总体上升,增速逐年下降,未明显向污染防治倾斜。分区域看,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区市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省际差异显著,稳定性不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化严重,相对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不稳定。因此,建议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科目名称要统一规范,公开数据应全面、完整,防止在对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投入情况进行评估时出现概念混淆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同时为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强化公众监督,建议定期对31个省区市政府节能环保投入情况进行评估,对未实现"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省份进行排名,并将全部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PM2.5对环境的危害,在剖析PM2.5组成与来源的基础上,提出防控PM2.5的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今后PM2.5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柳萍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4):701-702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间也不断发展和进步,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控制水污染和改善水体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看,水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水污染依然严重,水环境与水生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近年来我国城市废水处理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对废水处理新技术的要求日益增长。广大环境保护科技工作非常需要一部系统全面、反映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发展的作。由张忠祥、钱易主编,顾夏声、胡纪萃审定,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一书正适合这一时代需要,对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进步、功能作用及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柳萍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4):699-700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现状依然严峻,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