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重庆某非规范填埋场为例,针对西南地区已封场非规范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按照场地布局选取4个采样点,在垃圾体上进行钻孔取样,分析不同深度的垃圾样pH值、有机质、含水率、生物可降解度以及垃圾样浸出液和填埋气组成以及各个指标随着填埋深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深度垃圾体的稳定化程度。结果表明,场内垃圾已呈现矿化垃圾特征;有机质、BDM、浸出液COD以及填埋气CH4含量等4个指标与填埋深度均较好地符合一级降解反应,可以预测垃圾体稳定化临界填埋深度。根据有机质、BDM、浸出液COD以及填埋气CH4含量等4个指标与填埋深度一级降解反应函数预测临界稳定化深度为15 m,与实测值判定的稳定化填埋深度相一致性。在对非规范垃圾填埋场场地利用过程中,需要先对未稳定的上层垃圾进行清理,并在已稳定的底层垃圾体上充填其他稳定介质后利用该地块。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一种可加速垃圾填埋场好氧稳定化进程的生物强化技术。实验对比了A、B、C 3种填埋方式,A、B为好氧填埋,C为厌氧填埋;A中接种高温复合菌剂,B、C中不接种菌剂。实验周期为20 d。研究发现:高温菌剂的投加起到了多重作用:增强了微生物的活动,导致A中的温度显著升高,最高可达72℃,且50℃以上的高温期达14 d,而B仅在45℃维持3 d,C则基本处于常温;加速了垃圾堆体的降解与稳定化进程,至实验结束,A中可生物降解有机质含量(BDM)去除率达51.2%,明显高于B、C中的BDM去除率(31.1%和39.4%);加速了堆体中含氮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减少了垃圾浸出液中氨氮的累积;加速了堆体的沉降,A中垃圾堆体沉降高度达10 cm,远大于B、C堆体的沉降高度(4 cm和2.5 cm)。  相似文献   

4.
填埋垃圾腐殖质组成在填埋场稳定度表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1991-2004年封场单元填埋垃圾腐殖质组成的分析,考察了填埋垃圾中腐殖质组成随填埋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填埋垃圾腐殖质的总可提取率和胡敏酸(HA)与富里酸(FA)比值(HA/FA)分别随填埋龄呈线性下降和上升趋势.因此,填埋垃圾总可提取率和HA/FA可用来有效表征填埋场和填埋垃圾稳定度.  相似文献   

5.
广州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植被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对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如何进行生态恢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超负荷运转中的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植被现状进行了调查,测算了物种量、覆盖度、污染状况等。同时运用植被覆盖度、结构、物种量和相对物种量等级评价以及对Zn、Cd等6种污染物的质量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填埋场场区及灌区内有轻度污染,而场外与灌区外则相对较轻或无污染。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0年有关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垃圾填埋场污染物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逐年增加态势,2015年后中国的发文量直线上升;(2)中国的机构虽然发文量多,但均篇被引频次不是很高,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研究的热点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置过程,垃圾渗滤液或污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降解,垃圾填埋场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无机污染物氮元素的去除,垃圾填埋场中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去除5大类;(4)垃圾填埋场污染物主要分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其中重金属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出现的频次高于有机污染物,填埋气等气态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级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与活性污泥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AS-SMBR)结合的生化处理系统和纳滤(NF)深度处理系统,处理BOD5/NH3-N比为0.13~0.22,BOD5/COD比仅0.11左右的老龄化垃圾渗滤液。在水力停留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采用同步培养驯化法,控制生化系统DO值在3~4 mg/L,回流比为400%~500%,pH≥7.2,考察了处理系统对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和MLSS、pH和SV30等运行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化系统出水的NH3-N去除率>99%,COD平均去除率>50%;NF系统出水的COD去除率≥91%,NH3-N浓度<8 mg/L,且回收率≥75%,出水完全达到GB16889-2008标准中表2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和提标改造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适宜性评价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和运营的前提和基础。以湖南省永州市坦塘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分析研究区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填埋场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为填埋场规模、运输条件、环境条件、建场条件和地质条件,具体包括填埋场面积及容量、综合路况条件、对地表水体污染的可能性、地形平坦程度以及场地是否处在岩溶区等条件,明确了局部地区岩溶发育是制约其适宜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情况和相关规范、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坦塘垃圾填埋场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坦塘垃圾填埋场是一个适宜场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9.
在进水COD浓度控制在300~400 mg/L范围内,针对SRT、C/N和C/P 3个因素对TP的影响设计了正交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正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SRT、C/N、C/P 3个因素中SRT对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速率的影响最大,随着SRT的增大,系统除磷效率逐渐下降。C/N和C/P的增长使系统进水TN、TP浓...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分别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时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CMICAO)工艺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在不同进水C/N比时各进水量分配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水COD浓度下,乙酸钠比葡萄糖更适合作为碳源,更能提高脱氮除磷效率。以葡萄糖为碳源时,COD为200mg/L、C/N比为5、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配比为1:2时,出水COD、TN、氨氮和TP浓度分别为28.5、10.8、2.1和0.5mg/L,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投加量以使进水C/N比为5~7.5为宜,外加碳源时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分配比可统一采用1:1。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市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然而对于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和工程,缺少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其修复效果和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估。通过大量的文献及实地调研,结合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湖的特点,构建了包含环境效益、技术管理与维护及社会经济功能3个系统、7个准则和19个指标的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群组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重要性排序前5位的指标依次是:藻类多样性、水生植物覆盖度、DO、TLI、PI(COD)。以北京市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为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综合评分为3.35分,评价结果属于良。陶然亭湖经过水体生态修复后,水生态系统结构较好恢复;所选工程技术适宜;人员及经济投入适中;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正面影响;工程可优后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谭洪涛  朱琳  王彬  刘璟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5):2785-2791
以北水苦荬和巴天酸模2种本地野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小型砾石基质污水净化系统,研究其在不同运行时间下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并对各指标去除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野生植物用于人工湿地的可行性。经过30 d的实验研究表明:对照组、北水苦荬组和巴天酸模组对生活污水中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1%、55.8%、56.6%;对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2%、43.6%、45.0%;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3%、42.9%、42.6%;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5%、45.6%、46.2%。各指标间去除率在湿地单元中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倒置A2/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污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混合污水氮和有机物去除的控制因素;水温为23~30℃、泥龄为20 d时,最优运行参数为:水力停留时间9h、DO2 mg/L、外回流比80%、内回流比200%,此时COD、NH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76.4%~78.2%、95....  相似文献   

14.
土地处理系统表层土壤中磷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在江淮地区典型经济欠发达村镇(忠庙)构建的化粪池-土地处理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土地处理系统表层土壤中磷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土地处理系统表层土壤中TP含量在149.2~159.4 mg/kg之间,且在运行实验后其含量有所增加。在磷赋存形态方面,Ca-P占TP含量的百分比最高,达到33.1%,随后依次为Ex-P、Org-P、Fe-P和Oc-P,分别为26.1%、19.6%、14.2%和7.0%;在磷活性方面,活性磷(Ex-P和Fe-P)占TP含量的百分比较大,在运行实验后由38.0%增至40.3%,可能是由于惰性磷(Oc-P、Ca-P和Org-P)转化所致,而Org-P矿化速率大于其累积速率。相关性分析表明,除Ca-P外,其他各形态磷均与土壤pH不相关,而Org-P与OM、TP、Ex-P和Ca-P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长江流域水电开发进入高峰期,大量的建设人员进入水电站施工营地,导致施工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对金沙江HPS1水电站、雅砻江HPS2水电站和HPS3水电站、大渡河HPS4水电站施工区生活垃圾状况的调查表明,水电站施工生活区生活垃圾人均产量平均值约为0.68kg/d;以厨余、渣土、纸类塑料和橡胶为主,电池等危险废物含量甚微;容重、低位热值、生物可降解物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58kg/m3、5 234kJ/kg、43.22%。结合施工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周围的市政设施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最小成本法,构建了长江流域水电站施工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决策模型,可为大型水电站开发过程中施工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提供指导。根据决策模型计算得出,HPS1、HPS2、HPS4水电站施工区生活垃圾最优处理处置技术为卫生填埋,HPS3水电站以外运综合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多点进水的改良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取得了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在工艺运行中,通过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保证了生化池脱氮除磷各反应单元的溶解氧要求,得到了较佳的工艺运行参数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