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政     
《环境》2019,(6)
<正>国务院公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近日,国务院公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办法》强化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在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资质认定条件中,增加了存储拆解场地、设备设施、拆解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加大了对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报废汽车回收量每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报废汽车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报废汽车拆解污染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对策建议,为报废机动车拆解利用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简讯     
我国将完善汽车报废回收政策随着中国汽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汽车报废量也不断扩大。这一环节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兼顾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司长陈林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将研究制订和完善符合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及汽车管理实际情况、且具有前瞻性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政策,逐步建立汽车报废回收拆解与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代表认为,我国现阶段报废汽车回收行业科技投入少、设施…  相似文献   

4.
报废汽车的拆解是汽车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报废汽车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必然途径,拆解过程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于提高回收率、合理处置废物和防治污染非常重要。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就对报废汽车进行了环境无害化管理。我国正面临大量报废汽车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介绍了德国报废汽车拆解环境无害化管理要求和经验,希望能为我国报废汽车拆解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8年我国报废汽车数量预计达907万辆,但目前国内流入正规报废汽车拆解厂的报废车辆占比不高。近日,《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版即将出台的消息颇受关注,业界人士认为,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有望借此机会迎来快速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再生资源》2014,(6):37-37
近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马荣带领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中再生协会等部门负责人一行8人到郑州市调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并召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龙头企业代表座谈会,郑州市供销社主要负责人作了重要发言。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家电拆解项目、郑州三联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报废汽车拆解项目、郑州富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回收网点建设项目,每到一处,马荣一行都仔细询问项目经营情况,了解项目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1997年共回收各类报废汽车3181辆,拆解废车2956辆,回收废钢铁1153吨,回收有色金属21吨,分别比1996年增加了19.5%、22.4%、15.3%和110%。随着国家宏观词控政策的落实,汽车更新速度加快,报废汽车资源量大幅度增加,1998年1-6月份,全市共回收各类报废汽车2244辆,拆解废车2027辆,回收废钢铁1125吨,回收有色金属18.3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41.1%、37%、95%和74.3%,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前,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老旧汽车更新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公布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咨询结果的通知》,公布了济宁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等49家达到国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认证标准的企业名录。其中,济宁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等27家为一类回收(拆解)企业,长清县物资再生有限公司为二类回收(拆解)网点企业。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为推动供销社再生资源行业二次创业,我们在南京市召开全国供销合作社报废汽车工作座谈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代表共112人,大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和管理工作,为全行业进一步推动二次创业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了经验交流,座谈讨论,参观了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厂和重型产性废旧金属交易市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座谈研讨并统一了认识。  相似文献   

10.
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是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交通事故,提高道路的运能能力,开拓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是带动多行业共同发展,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由于计划经济造成的原因,老旧汽车的回收拆解,一直由物资系统独家担当。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老旧汽车的报废量也日益增加,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工作虽经物资系统再三努力,还是出现了以下两较突出的问题:一、物资系统从事老旧汽车回收拆解的人员少,工作量大,顾不了面。近…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研究,对重庆市报废汽车拆解企业的固体废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重庆市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情况有详细研究并对结果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报废汽车ODS的污染防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国供销社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工作座谈会于2000年12月19日在南京召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张玉奇、副主任张帆、秘书长任国华、江苏省再生资源公司总经理孙桂昕、南京市计委报废汽车管理办公室姜祝华、南京市供销社副主任李高正、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总经理屠念时及全国各省、市代表共112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陆地区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我国电器电子产品的报废量不断增长,准确预测报废量及其分布对回收网络体系规划研究十分关键.本文利用Gompertz模型及保有量系数法对我国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进行建模,在验证预测模型及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对全国31个省2003—2020年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及电脑的报废量进行预测,并对5种家用电器报废总量构成、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5种家用电器报废量将达到20.3亿台,广东省以1794万台报废量列居全国首位,上海市以1083台·km~(-2)的报废密度列居首位;按现有回收处理规模,2014年全国仍存在103万t待处理缺口.最后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产能布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我国的家用电器回收网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状况的基础上,以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立为例,从人文环境、市场定位、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论述了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绿色拆解产业链”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界定机动车维修、报废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水、土壤污染为机动车二次污染,并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分析广州市12家定点报废汽车回收公司,开展机动车二次污染现状研究。研究表明,报废机动车回收过程中对资源化金属的回收利用成效较好,但对用途不大的部件随意渠道转移,对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未能较好处理;大多没有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直接排放;土壤多项特征污染物超标严重。针对广州市机动车二次污染现状,提出了加强法规建设、环境监控、行业管理、清洁生产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实现的方案。实现汽车的全生命周期,需要经过汽车整车拆解、汽车零部件分类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或资源化回收这三大步骤,并对这三项内容加以具体阐述。结合现行报废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了一种实现汽车产品回收的商业循环模式。说明了汽车产品回收再制造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其六项功能。  相似文献   

17.
1 前 言汽车属资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经济发达国家对从废汽车中有效回收和再生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和废塑料等有用物资十分重视,并通过法规不断改进回收机制和再生利用技术,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量和报废量亦将迅猛上升。为了充分利用这笔有用资源,1997年国内贸易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印发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实施认证管理办法”(内贸再联1997年第53号),以加强管理及促进加工利用技术的提高和资源合理利用。但近来仍发生过某市为推动汽车废气达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报废汽车可回收利用的结构材料的资源化价值,提出了汽车报废时或非法拆解拼装后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得出了解决报废汽车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以及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的潜在价值、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及资源化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大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资源化方法及工艺,同时说明了这些技术及工艺应用的优缺点、产污环节及其控制方式。以佛山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拆解及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为例,分析了废旧家电集中处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该基地的建设情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该基地的实施为其他城市同类废物回收提供了一个借鉴模板。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金属回收公司始建于1977年,是一间肩负广州地区废钢铁、报废机动车回收的国有企业。以经营废旧金属、旧机械设备、报废机动车为主,兼营金属材料、新汽车、新摩托车等。公司下设8个分公司、3个经营部。公司现有职工703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