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2.
黑靖国 《环境工程》2022,(2):249-250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栖息的自然家园,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浅白深红画不知”,......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的美好画面,洞见自然四季之美。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问题曾困扰社会发展,滥砍滥伐、过度捕捞、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计,重在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促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间是时间存在的寓所,生态文明建设不只需要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空间层面的介入与实践。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环境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是立体视角和多元文化的产物,具有进入生活、  相似文献   

3.
周娜 《环境保护》2023,(Z1):79-81
<正>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学作品日渐增多,生态书写有了新的呈现与突破。生态文学作品通过有关自然的文字记录激发人们对自然美好的向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在文学的土地上寻找为自然生态发声的一席之地。胡冬林是生态文学作家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系列作品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的要义。他笔下的自然粗狂,充满了野性之美;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 《环境》2022,(7):10-11
<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6.
生态哲学观的衍变,主要是通过总结东西方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来提炼出生态哲学观的衍变过程。因为我们知道精神思想决定了行动。生态哲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古典的生态哲学观,静态的天人合一。它的含义是自然与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浑为一体的,但忽视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汪红红 《环境保护》2022,(18):72-73
<正>生态文明理念之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生态摄影,在传统摄影活动中引入了生态关系的概念,记录生态环境与生物物种。生态摄影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生态故事,传递出生态之美,契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态摄影语境下,摄影师是生态环境与生物物种的记录者,也是自然生态的视觉探索者,同时被赋予生态环境及生物物种研究者的身份。通过生态摄影记录、传递自然之美,讲述万物生命的故事,是生态摄影师们追寻的目标。《课堂没教的生态摄影》一书由施信锋著,于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施信锋是生态摄影专栏作者,拥有多年的生态摄影经验。在书中,他将积累的生态摄影经验倾囊相授,不仅阐释了生态摄影的技巧,引导摄影师们感悟拍摄自然生态的乐趣,也带领读者领略了自然生态之美。纵览全书,其特点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并赋予了丰富的科学内涵,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已从“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经过“依赖自然的农业文明”,再到近代社会曾经历的“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而即将发展进入“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的历史新阶段。我国倡导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理念,都充分体现出了东方“道法自然”哲学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主张"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是引导我国开创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国家环保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基础上,结合包头市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目标及实施途径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步骤,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玲 《环境工程》2023,(2):307-309
<正>在哲学层面上,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理念与传统的生态哲学观有所不一致,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哲学联系,并以此作为基点,重新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并举的生态哲学的观念。双向的生态关系中比较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联系,想要实现此种关系,必定是将二者之间的联系变得合理化以及科学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其本身是从社会经济学着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政策的倡导,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态文学在社会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背景下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生态文学作品也日渐增多。生态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文字记录与呈现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用文字的力量传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其他国家的生态文学发展过程,能够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提供重要借鉴。由刘利国著、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是一部研究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的学术性专著,该书系统、完整地梳理了现代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过程,深入分析了日本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创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文学"虽是当代的概念,但文学作品中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却贯穿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里的生态——英美生态文学赏读》以古代西方对于自然的认识为开篇,继而突出展现英美经典文学中的自然书写和生态情怀,最后以探讨当代英美生态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束,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认识地不断提升,以及与之和谐相处的探索和追求。《文学里的生态——英美生态文学赏读》一书分为4个部分,选文28篇。每个部分均有背景介绍,每篇选文包括作家/作品简介、注释、作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     
《环境》1998,(2)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人类居住小区。在小区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样的居住小区,称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生态”,包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城市”包含城乡空间融合的含义,是人与自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生态建设萌芽以及用当代人实践中的反思为背景,引出如何来正视自然、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通过对古老的东方文化古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慕与西方工业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的主宰"的观点进行对比,导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