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对雅库特地区具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和立方体结晶习性的Ⅰa型和Ⅱa型金刚石的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方法模拟金矿床成矿作用条件,研究水热体系黄铁矿各种晶体形态生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着重阐述黄铁矿的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等晶形形成环境因素。实验成果有助于找矿矿物学、成因矿物学的发展和金矿的找矿和勘探。  相似文献   

3.
查明了在造山带镁铁岩-超镁铁岩杂岩(包括其碱性变种)、钾碱型碱性玄武岩建造以及榴辉岩-片麻岩中含有金刚石。划分出中天山和南天山造山型金刚石,其中以某些滚圆形颗粒以及立方体和八面体习性的晶体最为发育。金刚石的粒径从0,02到0.1mm(南天山型金刚石)和2~25mm或更大(中天山型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的δ13C不超过-6.2‰(中天山型金刚石)。金刚石的副矿物共生组合为自然硅、以Fe、Cr、Ni等为基本组分的各种自然合金,以及柯石英、立方体硅碳化物、Fe和ti等的碳化物和Fe的硅化物。  相似文献   

4.
从地球化学性质来看,金的电离势、电负性、氧化还原电位均较高,而决定了金的惰性,常呈原子态存在于自然界。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金在表生带仅仅是机械迁移。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产生了传统的砂金矿床的河流中刷成矿模式。但是一些事实令人产生疑问:(1)在砂金地区常发现重达数kg的块金(nugget),但是在原生金矿中却极其少见;(2)砂金的成色常常高于相关的原生金矿;(3)砂金中常可见到外形完整的八面体或十二面体的金晶体并无任何擦痕;(4)在一些砂金地区上游一直未找到原生金砂。显然块金和晶体金是在原地形成并非机械搬运而来,传统的成矿模式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表生带,金也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可以由化学作用迁移富集。  相似文献   

5.
Cu/Cu_2O材料的制备及形貌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一步制备和调控Cu/Cu_2O材料。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Cu/Cu_2O材料,通过改变反应时间、温度,原料投料量以及乙醇和水混合溶液中溶剂比等参数来调控Cu/Cu_2O复合材料的晶体形貌和Cu含量。结果增加氨水和甲酸使用量会明显提升Cu/Cu_2O复合材料中的Cu含量,硝酸铜和混合溶液(乙醇+水)中水量增加会使Cu/Cu_2O复合材料中Cu含量减少,而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均不会使复合材料中Cu量发生变化。氨水和甲酸使用量的增加,会使样品从菜花状、正八面体或十二面体向类球状转变。而硝酸铜和混合溶液(乙醇+水)中水量增加恰好使得样品形貌向相反方向变化。另外,反应温度过高会使得晶体向正八面体转变并且逐渐出现孔隙。结论通过改变样品合成参数可成功调控Cu/Cu_2O复合材料中Cu含量和形貌。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研究了雅库特某些岩筒中与金刚石共生的铬铁矿、石榴石和金红石的成分。在双目镜下,从“和平”、“森林”(鲍图奥宾矿田)、“成功”和“雅库特”(达尔丁矿田)岩筒的粒度为-8+5毫米的晶体以及带有金刚石边的连生体中,选出了含有包裹体的金刚石和带有金刚石的连生体。用 JXA-50A 型显微分析仪进行了矿物  相似文献   

7.
<正> 众所周知,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组成都是碳(C),但它们所表现的一系列性质却截然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晶体结构。象金刚石和石墨这样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之晶体的现象,就是通常所称的同质多象现象(polymorphism,亦译为多晶或多形现象;又称同质异象现象 heteromorp-hism);对于化学组成相同而内部结构不同的晶体,  相似文献   

8.
<正> 详细研究了在金伯利岩中发现的金刚石晶体和多晶体后,就可发现在它们中间,可以见到具有一定标型特点(形态、结构、结晶化学、共生)的一些变种,这些变种彼此间是不同的,每一个变种都有其特殊的结晶条件。在一个金伯利岩筒中发现不同的晶体变种,证明在这种类型的矿床中,金刚石的成因是复杂的。关于金伯利岩中金刚石的成因,存在着许多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忽视了一个因素,即在每一个金伯利岩矿床中以不同的数量对比关系出现的金刚石结晶晶体和多晶的各种变种,不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和由  相似文献   

9.
<正> 大量地质资料表明,在不同气水热液矿床或者在同一矿床不同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以下简称流体)的流速各不相同。有的矿床流体流速快,甚至以极大速度向上冲出,形成隐蔽爆破角砾岩筒或火山角砾岩;有的矿床流体流速慢,矿物晶体常垂直于张裂面下盘生长,晶洞、晶簇和梳状构造十分发育。研究流体快速流动的标志,对气水热液矿床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将根据工作实践和有关资料对流体快速流动的标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金刚石生长时,氮是十分容易进入金刚石的一种杂质。世界各国报道的天然金刚石的氮含量目前一般为0.5原子%,即金刚石每200个原子中有一个氮原子。对于宝石级金刚石来说,一般约为0.1%。就晶体来说这已是很高的杂质含量,因此氮必然地对金刚石的许多性质有深远的影响。它是宝石级金刚石颜色的主要控制剂,例如“卡普”(the cape)金刚石的黄色和“康娜莉”(the canary)金刚石的橙黄色都是由氮所引起的。而且,金刚石在某些技术应用中的价值也决定  相似文献   

11.
<正> 金刚石晶体一般在0.01-1克拉之间;大于10克拉的金刚石是不常见的;超过100克拉的金刚石,则称为特大金刚石,更是罕见。据统计,世界上发现的100克拉以上的金刚石总共不到两千颗(表1)。它们主要产于非洲的南部、巴西、印度以及西伯利亚等地。我国迄今发现的大于100克拉的金刚石有4颗(表2)。除报刊上已报道的3颗外,还有一颗是1937年秋在山东省郯城县罗家莫疃(现属李庄公社)被罗佃帮在金鸡岭下的农田里拾到的,重281.25克拉,并被命名为“金鸡钻石”。  相似文献   

12.
<正>金刚石结构是由两个面心立方点阵沿立方晶胞的体对角线偏移1/4单位嵌套而成的晶体结构。按N含量和N聚集类型,金刚石一般分为Ⅰa型、Ⅰb型、Ⅱa型和Ⅱb型(含B元素)。研究证实,金刚石形成时杂质N主要以孤N(C中心)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孤N逐渐转变为双原子N(A中心),这一转变过程所需时间较短,因而在自然界中Ⅰb型金刚石较少见。Ⅰb型金刚石以孤原子氮的存在形式被作为合成金刚石的证据。目前,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组在湖南发现了8粒Ⅰb型金刚石,  相似文献   

13.
<正> 按照定义,金刚石中的“同生矿物”包裹体是指那些与宿主金刚石一起生长的各矿物相,这些包裹体能够对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历史以及金刚石的成因提供决定性的信息。对于从金伯利和芬什两处岩管中取得的“橄榄岩套”的低钙、富铬的石榴石包裹体,S.H.Ric-hardson等测得其Rb-Sr和Sm-Nd模式年龄为3.2—3.3Ma,延长了Kramer(1979)早些时候  相似文献   

14.
<正> 如所周知,蓝铁矿很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在这个过程中它由实际上的无色变为深蓝(α)-淡绿(β,γ)多色性。虽然蓝铁矿是许多结晶化学与谱学研究的焦点,但是该矿物结构中Fe~(2+)氧化的机理仍然是不清楚的。 铁原子在蓝铁矿的晶体结构中占有两种不同的八面体位置。一种是孤立的Fe_A八面体,其中Fe~(2+)的六个配位体是处于菱形平面上的四个H_2O和两个顺排的氧(trans-O),后者属于PO_4~(-3)四面体;另一种是Fe_B八面体,其中有两个配位体是反排的H_2O(Cis-H_2O),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立方体型高压装置,测量了合成金刚石中常用的三种触煤合金的高压熔融曲线,并测量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拉斑玄武岩的高压熔融曲线。探讨了实验组装要求和加热方式等测量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南极陨石ALH-77015(L_3)含有结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变化很大的球粒。这些球粒可以分为四种结构类型:炉条状、放射状、玻璃状和斑状球粒。其中以斑状球粒最常见,而且在晶体与基质的比例和晶体形状上变化很大。这几种球粒含有两种类型的橄榄石。一种含尘埃包裹体,并且外表模糊很脏,常呈大的他形颗粒或裂解的他形小颗粒产于球粒中心附  相似文献   

17.
可膨胀性层状粘土矿物对铜离子吸附机理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 Cu-蒙脱石、Cu-蒙脱石的热产物及其复水产物进行了 XRD、EPR和 DTA研究 .在 Cu-蒙脱石的 EPR谱中同时记录到了 g=2 .1 4、g=2 .0 7(精细结构线 )、g~ 2 .7- 2 .2 (超精细结构线 ) 3组 Cu2+的信号 ,分别对应于蒙脱石层间水合铜离子、进入 Si-O四面体片复三方形孔洞和铝氧八面体空位中的 Cu2+,阐明了蒙脱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以交换吸附和专性吸附 2种方式进行 .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之后作为晶体中缺陷被捕获的流体微样品。事实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已在地质科学的各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因为只需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便可获得大量的资料。然而,有关包裹体捕获的机理以及流体最初捕获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而且,用于流体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旋转尾翼对火箭测试平台平衡滚速的影响,基于旋转尾翼式火箭测试平台开展飞行弹道设计。方法以旋转尾翼火箭测试平台为例,分析旋转尾翼、箭体和滚动轴承间的受力,建立旋转尾翼火箭测试平台箭体和尾翼滚转通道动力学模型,分析旋转尾翼不对称性、不同摩擦力系数时旋转尾翼对平台箭体平衡滚速的影响关系,并以倾斜有轨发射旋转尾翼火箭测试平台为例,开展弹道设计与仿真。结果采用旋转尾翼设计,当滚转等效舵偏较大时,能够降低固定尾翼平台平衡滚转。随着滚转等效舵偏的增加,箭体的平衡滚速不会持续增加,箭体的平衡滚转速度将稳定在4.4 rad/s左右。旋转尾翼轴承摩擦力系数显著影响旋转尾翼对箭体平衡滚速的抑制作用。经过弹道设计仿真,箭体的平衡滚速为4.01rad/s,满足试验载荷对转速的需求。结论旋转尾翼能够有效抑制箭体的平衡滚速,基准弹道设计满足飞行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持续降雨对花岗岩风化带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赣南安远至定南新建高速公路定南段花岗岩风化带路堑边坡建立地质模型,通过室内试验、资料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该边坡各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并结合区内实际强降雨工况,采用考虑排水的改进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分别利用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降雨工况下该边坡的稳定性和变形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持续,该花岗岩风化带岩土体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逐步降低,工况一条件下降雨20 d或工况二条件下降雨18 h后,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小于1;边坡坡体破坏从坡脚逐步向上延伸,并在坡体表面形成潜在的滑动面,而后台阶处也逐渐破坏;整体而言,该边坡的破坏模式为坡面冲刷和浅层剪切滑移破坏,高应力区集中在边坡坡脚处和各台阶处,短时强降雨情况下该边坡可能会发生整体滑移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