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余山:读了《环境教育真能影响学生成绩吗?》一文,才知道2015年全国高考文理综合卷及相关单科试卷与环保相关的总分值达249分,涉及22份卷试、22道选择题、15道简答题。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不是两张皮,不是主食与点心的关系,没有素质教育,学科成绩也不可能提高。@周建刚:《星巴克教我们触类旁通》一文,让我们知道环境教育缺少像星巴克那样的空间抢占设计,大多环境教育散落于学校课堂或论坛、活动中,缺乏系统性和独立 相似文献
2.
<正>@陈洪林:上一期《高考试题中的环境教育》栏目,抓住了环境教育为什么要进校园的要害。《让高考"指挥棒"发挥出对环境教育的"杠杆作用"》《发挥高考环保元素教育的导向作用》《高考试题的绿色元素是时代风向标》等13篇文章,对高考环保试题全面梳理,值得点赞。@黄爱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能源供 相似文献
3.
<正>@王芳:第九期"高端访谈"栏目刊登的《垃圾分类:立德树人,行胜于言——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文章,肯定能对学校垃圾分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4.
正@韩学良:环境执法者有组织地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性质恶劣、影响很坏,尤其是涉案人员"不知道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是蓄意犯罪,以为只是普通违规"的无知无畏,以及因此付出的"丢了乌纱帽""锒铛入狱"等沉重代价,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法律的权威不容亵渎。 相似文献
5.
<正>@张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行稳"方能"致远"》的专访文章,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回答了40年来环境政策工作的经验和启示、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问题和困难、新时期环境政策研究面临新问题三个问题,"行稳"方能"致远"的观点十分中肯。@潘东宇:《17年做了550余场环保公益讲座——记中国生态摄影家葛玉修》的专访文章,描写了生态 相似文献
6.
正@左海霞:认真阅读了《环境教育》杂志刊发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文章,看到了治理污染任务的艰巨和生态环境部做出的积极努力。正如李干杰部长所言: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要解决也绝非一夜之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王晓春:《北京:"绿色宣讲"传播生态文明》《杭州:以绿色创建拓展环境教育平台》《郑州:全方位推进环境教育》三篇"关注"文章,分别反 相似文献
7.
<正>@苏丁:9月1日,天津、四川、河南、山东、海南等省市的部分中小学纷纷将环境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中小学校的重视。第九期关注栏目《环境教育走进开学第一课》选题很好,客观地反映了环境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费云柯:《开学第一课,生态文明正式进课堂》 相似文献
8.
正@李晓霞:最近几年,我们学校连续订阅《环境教育》杂志。每期杂志拿到手中,我首先打开"高端访谈"栏目,在阅读中感知"大咖"们的生态智慧;然后阅读"关注栏目",在每一个人物故事中,感受到碧水蓝天的来之不易;然后阅读各地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经验,便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张长福:第六期"视界"栏目《"环保铁军"助力美丽北京建设》,以一组20余张图片,介绍了北京市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的背后,环保铁军的担当与坚守。他们为了数据的准确无误,"监测人 相似文献
10.
<正>@罗元生:读了11期《环境教育》杂志朱再保的人物通讯,感触很深。首先是作者把人物的核心本质写出来了,也就是老人的"军人本色"和"绿色情怀"。这两个层次,勾勒出了这位九旬老人大写人生和传奇色彩。再就是,这个人物选得准、选得好,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1.
正@于洪波:2017年第12期的"关注"栏目,组织了《浙江:开启公众参与环保新篇章》《江苏:做实公众参与平台撬动绿色生活支点》《广东:"新闻、教育、文化"引领环保宣教新路径》等22个省(区市)宣教工作文章,可谓前所未有,为读者奉献了一道年终"盛宴"。 相似文献
12.
正@孙召芝:多少年来,"一阵风"式的宣传活动挤占了环境宣教有限的人力物力,不能站在全局上将环保宣教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谈到宣传就片面地把精力和视野集中在了六五活动。《敢"破"敢"立",打好生态环境宣传主动仗》一文,写出了环境宣教人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3.
@李奕慧:第11期"特稿"栏目重点关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这一组文章接地气。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化解"邻避效应"最有效的举措。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更多的公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王海成:阅读了《环境教育》杂志第4期刊发的《周建刚:从污染受害者到环保志愿者》一文,十分敬佩周建刚大胆举报地下"埋毒"的义举。中国的环境治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具体到这个案件,更是如此。如果不是他放弃巨额诱惑,毅然举报,不知这块"毒地"会藏多久。 相似文献
15.
正@刘丽萍:"公民十条"的要求并不严苛,大多只是举手之劳。每一个人的环境行为,决定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速度。用学者崔卫平的话说: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堕落,中国就堕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相似文献
16.
正@张立强:《培养保护环境荣辱观》一文视角独特,"耻"本质上是一种"内化的制裁",即自律;"耻"从"耳"从"止",即有听到别人的批评而中止之意。而破坏环境的无耻者越多,保护环境的知耻者就会越少,便会形成"破窗效应",所以,保护环境明荣辨耻教育十分必要。@李德超:第七期《又是一年看海季: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文问得好,"城 相似文献
17.
<正>@王家福:第八期"高端访谈"栏目专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张孝德《迈向新时代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乡村起航》的文章,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这个观点特别好,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在乡村,希望也在乡村。@马泽亚:《上海: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一文让读者看到了上海市垃圾分类后的变化。《上海市生 相似文献
18.
<正>@周小平:《积极开创生态环境社会宣传新局面》一文,从进一步增强做好宣传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舆论保障、尊重和把握社会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社会宣传的影响力四个方面阐述生态环境社会宣传的重要性,对开展社会宣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钱思亚: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努力营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开启了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新局面,明确了当前和今后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哲夫:"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很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环境生态经典图书,传播和构建生态文明先进理念,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高读者生态保护意识。当下书籍市场芜杂喧嚣,泛娱乐化倾向严重,选出几本生态环境的好书推荐给人们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