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架道路声屏障的降噪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详细介绍了德国RLS 90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运用RLS 90模型对具有典型道路参数的高架道路试验段在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下进行了辐射噪声和声屏障降噪效果特性的预测计算,并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表明,高架道路对低于其路面高度的近距离区域有显著的噪声遮蔽作用,对于高架道路,声屏障对路面高度附近的区域降噪效果最佳,4 m高声屏障的最大降噪效果达10 dB.结果还表明,采用RLS 90模型得到的高架道路噪声级和声屏障降噪效果计算值和实测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工业搬迁区绿化带土壤铜污染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工业搬迁区主要道路两旁绿化带土壤由于历经老工业企业的变迁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地区环境的历史变迁及重金属污染状况起到指示作用。采集沈阳铁西老工业搬迁区绿化带土壤及其绿化乔木和灌木植株样品,分析土壤中铜的总量及生物有效态含量,同时分别分析了绿化乔木(8种)和绿化灌木(6种)植株根、枝条和叶片的含铜量。结果表明,搬迁区绿化带土壤中含铜量为29.14~166.95mg/kg,显著高于沈阳市土壤铜元素的背景值;土壤有效态铜为0.23~1.72mg/kg,达到中等水平(0.3~1.0mg/kg)的占采样点总数的70.0%。数据还显示,绿化乔木和灌木对铜的蓄积能力依品种不同差异显著,同种植物不同部位(根、枝条和叶片)对铜的富集能力不同;总体上,绿化乔木植株体内含铜量的分布规律为根叶片枝条或叶片根枝条,绿化灌木植株体内含铜量的分布规律为根叶片枝条。对铜蓄积能力较强的绿化乔木为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 Lindl.)、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和银杏(Ginkgo biloba),对铜蓄积能力较强的绿化灌木为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和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  相似文献   

3.
四川城市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作为西南粮食生产大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可能带来的土壤污染风险急需探明。结合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发展格局和多样的地形条件,研究了成都、宜宾、南充、达州、西昌、马尔康城市夏冬两季生活垃圾的物理组成、重金属含量及垃圾主要组分受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生活垃圾中厨余、包装纸、卫生纸、橡塑和灰土是主要组分,共占总量的78.25%~96.92%;四川地区垃圾中Cu(14.23~107.56 mg/kg)、Cd(0.07~0.63 mg/kg)、Zn(53.77~338.30 mg/kg)、Hg(0.01~0.41 mg/kg)和Cr(35.39~179.63 mg/kg)浓度较高,易造成土壤污染。以土壤环境质量农业用地标准为参照计算得出的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表明:仅夏季宜宾生活垃圾处于Ⅰ级中度污染;四川地区夏冬季总体处于无污染水平,且夏季污染负荷指数略高。通过测定垃圾主要组分中重金属含量,发现厨余和灰土是成都夏季垃圾中Cd的主要来源,灰土是四川地区垃圾中Cu、Zn和Cr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产生的灰土是西昌冬季垃圾中Hg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冬、夏两季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西安市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物PM2.5中碳组分的污染变化规律,利用TEOM系列RP1400a采样仪于2010年冬季和夏季进行采样,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C)、无机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A)的含量。结果显示,PM2.5中OC和EC的季节平均浓度值冬季较高,分别是夏季的2.62,1.75倍,这表明西安市冬季碳气溶胶污染严重。OC和EC日变化在不同季节均呈现双峰分布特征,这主要是由交通源的排放和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的。OC和EC在冬、夏两季都有较强的相关性(R2分别为0.823和0.543),且OC/EC平均值分别为5.36和3.58,均大于2,表明采样各时段有二次有机碳(SOC)生成。  相似文献   

5.
铁路直立型与内倾型吸声声屏障降噪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铁路直立型与内倾型吸声声屏障的实际降噪效果测试与对比分析,得出声屏障对800-3500 Hz频带范围内的铁路噪声插入损失最为明显,约为12-20 dB(A);内倾型声屏障的降噪量比直立型声屏障高4-6 dB(A)。因此建议在铁路声屏障设计时,应针对不同功能的敏感点,采用降噪效果比直立型声屏障好的内倾型声屏障,或者其他形式的声屏障。  相似文献   

6.
南宁市郊空气和大气干湿沉降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气被动采样器和大气干湿采样器分夏、冬季采集大气及其干湿沉降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16种多环芳烃(PAHs)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冬、夏季大气干湿沉降物中PAHs的平均值分别为581.06、174.59ng/(m2·d),冬季PAHs的组成以2~3环PAHs为主,夏季以4~6环PAHs为主;冬、夏季空气中PAHs的平均值分别为149.16、168.70ng/d,均以2~3环PAHs为主。大气干湿沉降物PAHs的沉降通量时空变化为:冬季,商住文教混合区农业区工业区;夏季,工业区农业区商住文教混合区;冬季大于夏季3.3倍。空气PAHs沉降通量的时空变化为:冬季,工业区商住文教混合区农业区;夏季,农业区工业区商住文教混合区;冬季略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7.
鞍山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鞍山市不同功能区(工业区、工业区附近、居住区和对照区)的大气进行分季节(夏、冬季)采样,分析该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水平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的大气中的VOCs浓度变化差异显著,总体来说夏季大气中的VOCs浓度高于冬季;夏季大气中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浓度分别是冬季的1.1~2.7、1.4~...  相似文献   

8.
常青道路景观配置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常见的3种道路景观植物——石楠(阔叶类植物)、小叶黄杨(中等叶子类植物)和雪松(针叶类植物),研究常青道路植物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结果表明:(1)在相同排列条件下,3种植物的降噪能力依次为石楠>小叶黄杨>雪松。对单一植物种,植物间交叉排列的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比平行排列好。(2)不同种类植物对噪声的插入损失峰值所处的频段不同。针叶类植物对低频(<500Hz)噪声有很好的衰减效果,阔叶类植物对高频(>2 000Hz)噪声有很好的衰减效果,中等叶子类植物对中频(500~2 000Hz)噪声有很好的衰减效果。(3)选择针叶类植物和较大冠幅的阔叶类植物搭配种植,如雪松和石楠,可有效地提高绿化带对各频段的交通噪声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架道路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的设计和降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道路交通噪声的频谱特性,提出了一种采用渐变空腔的微穿孔声屏障,根据微穿孔吸声理论推导了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吸声性能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吸声性能进行预测计算和实验室测量.采用RLS 90预测模型计算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并对高架道路试验工程段进行了声屏障降噪效果的现场测量.结果表明,渐变空腔微穿孔声屏障在道路噪声的主要频谱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吸声频带为2个倍频程,峰值可达0.7;高架道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良好,声屏障和防撞墙总高度为4 m,对6层以下高度的建筑物有良好的降噪效果,最大降噪效果达10.3 dB.  相似文献   

10.
机力通风冷却塔广泛应用于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时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很大。针对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的4组共16台机力通风冷却塔,首先基于声线追踪法数值仿真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冷却塔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提出了噪声控制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定量预测评价了治理效果;之后,对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治理效果进行了详细测量。结果显示,方案设计阶段的仿真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偏差小于3 d B,仿真模型准确可靠;方案实施后,在冷却塔周边居民区最不利噪声敏感点的降噪量达10.8 d BA,成功达到了工程预期目标。该工作可作为中央空调室外大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噪声控制工程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的年产量、夏季产量及其与填埋场规模、运行年限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填埋场夏季渗滤液的COD、BOD5、氨氮、p H值和BOD5/COD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年产量与填埋场规模、运行年限有关。渗滤液夏季产量变化规律与其相应的年产量并不一致。规模M≤100 t/d、100M≤200 t/d、200M≤500 t/d和M500 t/d的填埋场夏季渗滤液产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各填埋场的夏季渗滤液水质差别较大,COD值总体偏小,处于35.5~3 029.8 mg/L之间;BOD5值处于6.5~1 120.7 mg/L之间;64.2%的填埋场夏季渗滤液的BOD5/COD值≥0.30,可生化性较好;氨氮为21~1 273 mg/L。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无动力人工湿地分散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难以集中处理等特点,以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3户典型家庭为例,采用无动力人工湿地系统分散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比较冬、夏两季人工湿地对居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构建的无动力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效果明显,冬季生活污水COD、TP、TN、氨氮、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71.83%、97.20%、83.52%、55.34%、71.79%;夏季COD、TP、TN、氨氮、SS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1.52%、93.99%、83.22%、75.15%、65.04%。经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TP、TN、氨氮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或一级B标准,COD可以达到GB 18918—2002二级标准,但人工湿地对COD及氨氮的去除受冬季低温影响十分显著,且出水SS不能达到GB 18918—2002相关标准,建议增加拦截设施或在冬季设置保温措施以提高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不同季节人工湿地挺水植物的脱氮效果,以菖蒲(Acorus calamus)、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挺水植物为材料构建潜流型人工湿地,在春夏、夏秋两季间歇式均匀布水条件下,通过测定污水中pH及溶解氧(DO)、氨氮、硝态氮、总氮浓度,分析不同季节挺水植物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出水DO浓度在春夏季表现为对照(CK)湿地菖蒲湿地香蒲湿地芦苇湿地,在夏秋季表现为CK湿地菖蒲湿地芦苇湿地香蒲湿地;人工湿地出水pH均呈弱碱性,种有挺水植物的人工湿地在春夏季和夏秋季的pH分别为7.33~8.09、6.81~7.59;在春夏季,芦苇湿地的总氮去除率最高;在夏秋季,香蒲湿地的总氮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NO_2污染状况,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利用2014年4月—2015年12月3个监测点和多次车载移动观测的数据,反演了乌鲁木齐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VCD),并且结合气象和地形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O_2VCD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均值为10.84、7.78、5.98和3.56×1015molec·cm~(-2);由高到低的监测站依次是城区站、工业区站和郊区站,年均值为9.52、8.44和5.58×1015molec·cm~(-2);日变化上春冬两季呈U型,夏秋两季呈双峰型;NO_2空间分布由南到北呈明显的"两头低中间高",高值通常出现在市区高架桥附近;乌鲁木齐NO_2VCD与气象因子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都有较好的相关性;乌鲁木齐夏季盛行西北风,顺势于地形利于市区污染物传输出去,冬季盛行东北风,而东面有博格达山阻挡致使风速较低,污染物滞留堆积浓度高。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冬夏季大气PM2.5浓度及其烃类化合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武汉市2009年冬夏两个季节大气PM2.5的浓度,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了烃类化合物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25.0~302.4μg/m3,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检测出nC11~nC34正构烷烃,高碳数部分奇偶优势明显,碳优势指数(CPI)在1.1~2.9,具有高等植物蜡和人为源输入特征,冬夏季分布差异较大;藿烷和甾烷的普遍检出证实了大气颗粒物已明显受到化石燃料残余物的污染,且在冬季浓度相对较高;高环数多环芳烃含量较高,特征性诊断参数表明机动车排放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区、城郊和农村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特性及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快速发展的城郊地区为切入点,研究了成都市区、城郊和农村三区冬夏两季生活垃圾的物理组成、重金属污染特性和来源.研究发现,成都地区生活垃圾重金属浓度普遍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且呈现出夏季高于冬季的趋势.无论冬夏,三区垃圾中最主要的污染重金属均为Se(0.3~1.1 mg/kg)、Cd(0.3 ~0.9 mg/kg)和Cu(24.9~152.6 mg/kg),而其他重金属污染物如Pb、Hg和Cr在三区垃圾中的污染强弱顺序差异较大.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测定垃圾主成分中重金属浓度来研究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结果显示:三区生活垃圾中Cd主要源于餐厨、尘土和塑料,Se可能源于废弃的电子产品,Cu和Zn源于尘土和包装纸;市区垃圾中的Pb主要源于尘土、塑料和包装纸;城郊垃圾中Cr、Se的主要源于尘土,而Hg主要来源于餐厨和尘土.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10月,在我国北方某焦化厂厂界附近开展了O3、NO x、CO体积分数在线监测及VOCs样品采集分析工作,获得了夏、秋两季焦化厂厂界O3及其前体物的体积分数及其日变化趋势。焦化厂厂界附近O3、NO、CO体积分数均呈单峰型日变化,O3体积分数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夏季仅略高于秋季,而NO、CO体积分数秋季高于夏季,作为二次反应产物的NO2,其变化幅度秋季比夏季强烈。夏季TVOCs在各监测时段的小时体积分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日变化趋势,而秋季则呈现逐渐下降的日变化趋势。由较小VOCs/NO x的比值可初步判断,该焦化厂所在区域的大气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处于VOCs控制区。在焦化厂下风向厂界附近,夏、秋两季TVOCs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3.8±45.0)×10-9和(26.7±29.6)×10-9,苯系物、烷烃、烯烃的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4.3±28.1)×10-9和(14.4±14.8)×10-9、(5.3±11.8)×10-9和(7.0±7.7)×10-9、(4.3±5.0)×10-9和(5.3±7.1)×10-9。夏、秋两季焦化厂附近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是苯系物(47.6%~65.8%),其次是烯烃(28.0%~41.9%),再次是烷烃(6.3%~10.5%)。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污泥和餐厨垃圾在不同条件下的保存期限,以夏、冬季取样的污泥和餐厨垃圾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在4、20、和35℃条件下自身理化性质随保存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总糖、总蛋白质、NH3-N、pH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等理化指标和乳酸、乙酸等有机酸的变化规律确定其最佳保存期限。结果表明,在污泥保存过程中,总糖、总蛋白质表现为下降趋势,NH3-N和pH则持续上升,整体表现为随着保存温度的升高,总糖、总蛋白质、NH3-N和pH的上升和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餐厨垃圾在各保存条件下均出现明显的变质酸化现象,其中,乳酸为最主要有机酸。冬季和夏季取样污泥在4℃环境中分别可以保存30 d和15 d;对于餐厨垃圾,冬季取样时可在4℃环境中保存1 d,而在其他情况下均达不到理想的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EPA推导AP-42模型的源数据划分范围,评估不同积尘负荷范围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在不同积尘负荷范围内(0~0.5、0.5~1、0~1、0~4和5~400 g/m2),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以及方程R2值均有差异。对182个北京市道路积尘样品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发现积尘负荷主要分布在0~0.5 g/m2或0~1 g/m2范围内,分别运用道路积尘负荷0~0.5、0.5~1和0~1 g/m2范围的模拟回归模型,评估北京市铺装道路PM10的排放特征,尽管3个不同模型评估结果的平均值的比例是4∶2∶1,但是3个模型评估不同类型道路PM10排放因子的大小顺序是:支路次干道主干道快速路。  相似文献   

20.
北京道路降尘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道路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采用降尘法监测北京道路扬尘并分析降尘排放特征。对北京不同类型道路共40条,每条道路布置2个降尘监测点,并对背景降尘值进行了监测,道路降尘(DFr)与背景降尘(DFb)的差值作为道路自身降尘(ΔDF)。结果显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ΔDF分别为18.9、13.9、9.9和9.7 t/(km2.30 d),降尘值比例为100∶74∶52∶51,单辆车引起的降尘比例为1.00∶2.55∶5.20∶5.67;夏季道路降尘量最大,其次为冬季。以一年为周期,道路月均降尘为ΔDF,则1~4月份交通降尘量为0.72~0.94ΔDF,5~8月份降尘量为1.10~1.30ΔDF,9~12月份月降尘量为0.96~0.99ΔDF;不同类型道路ΔDF数据均呈偏态分布,道路降尘不同季节也均为偏态分布。道路降尘量与车流量呈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