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二甲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ZGSPC106型树脂对水中二甲胺(DMA)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探讨了溶液pH、初始浓度、温度和流速等对树脂吸附DMA的影响以及合适的再生条件。结果表明,该树脂对DMA有较强的吸附能力,293K下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138.89mg/g;动态吸附试验表明,进液流速为20mL/min较为适宜;以2mol/L的HCl溶液为洗脱剂,在洗脱流速为10mL/min条件下,4倍树脂体积的HCl溶液对饱和树脂的洗脱率达90%以上;该树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多次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2.
以4种含有二甲胺(DMA)官能团的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降解反应动力学和氧化产物生成规律,确定臭氧(O_3)和二氧化氯(ClO_2)对N-亚硝基二甲胺(NDMA)生成势的控制效果。O_3氧化PPCPs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为10~5~10~6(mol·s)~(-1),ClO_2氧化PPCPs的k为10~1~10~2(mol·s)~(-1),ClO_2与O_3均可去除PPCP类NDMA前体。O_3与PPCP反应生成氮加氧产物,加氧在DMA官能团的氮上,该氮加氧产物不再具有NDMA生成势,且O_3与PPCP摩尔比为1:1时,加一氧产物的生成量最大。ClO_2与PPCPs反应时生成去DMA基产物,脱落的DMA也具有NDMA生成势,ClO_2氧化产物仍具有NDMA生成势,且ClO_2与PPCPs的摩尔比为3:1时,去DMA基产物生成量最大。O_3氧化可满足对NDMA生成势的控制,但ClO_2氧化不能满足对NDMA生成势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凝胶-溶胶法制备纳米TiO2/硅藻土复合催化剂,对常见工业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二甲胺(DMA)进行了降解实验.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催化剂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废水初始浓度、pH、催化剂用量、外加氧化剂对DMA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降解动力学和降解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催化剂为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晶型,均达纳米级,对中低浓度(≤400 mg/L)DMA废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常温常压、18W紫外汞灯下,3 g/L TiO2/硅藻土对DMA废水(400 mg/L)降解率可达70%以上;其降解反应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其可能的降解途径为:二甲胺(DMA)→甲胺(MA)→CO2/CO32-、H2O和NH4+.  相似文献   

4.
1.前言最近人们对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亚硝胺类物质颇为重视,例如,N—亚硝基二甲胺与苯并芘(a)同样都是致癌性很强的物质;它不仅是作为二甲基肼的中间体被大量生产并且还有可能是NO_x与胺相反应的二次生成物出现在大气中。经过以后的研究,虽然把它在大气中二次生成的可能性否定了,然而却也指出该研究中所用的分析方法有问题,因为对大气中浓度极低的亚硝胺进行分析时,需  相似文献   

5.
初步探究了敌草隆在臭氧氧化下生成毒性更强的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可能性及机理。结果表明,臭氧氧化降解敌草隆过程中的NDMA生成问题不容忽视,NDMA生成量随敌草隆初始浓度增加而升高,并且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迅速升高。中性(pH=7.5)条件下敌草隆降解速率虽然略慢,但反应15.0min仍能达到较高的敌草隆去除率,同时可以抑制NDMA的大量生成。自由基清除剂叔丁醇共存可以显著降低NDMA的生成。NDMA生成途径为:敌草隆被臭氧氧化成中间产物二甲胺后,二甲胺在臭氧和·OH共同作用下生成NDMA。  相似文献   

6.
以硫酸铝(AS)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PDMDAAC)为原料制备了无机-有机复合混凝剂(PASPDMDAAC),并利用其对页岩气钻井废水中TOC的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制备工艺条件对页岩气钻井废水中TOC的去除率影响显著性依次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Al/PDMDAAC质量比;在响应曲面法模拟优化条件下,PAS-PDMDAAC复合混凝剂对页岩气钻井废水中TOC的去除率为74.35%;当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70 min,AS/PDMDAAC质量比为6时,制备的复合混凝剂对页岩气钻井废水中TOC的去除率偏差为0.72%,符合实验精度要求。通过微观结构表征发现:PAS-PDMDAAC复合混凝剂中存在聚合羟基铝; AS水解形成羟基铝后,通过静电作用与PDMDAAC复合成规则的纳米微孔链状空间结构,并通过混凝实验溶液中Zeta电位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复合混凝剂中因静电作用使其电中和能力减弱的结论,此时复合混凝剂的最佳pH为6,弱酸性条件可避免铝盐类复合混凝剂的沉淀,以上研究结果为提高无机-有机复合混凝剂的混凝效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硫酸铁复合絮凝剂(PDMDAAC-PFS)对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考察了投加量、配比和PDMDAAC的特性粘数等对污泥比阻降低和滤液浊度与COD去除的影响,并与PFS、PDMDAAC、PFS与PD-MDAAC联用(分开加入)、聚丙烯酰胺(PAM)、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F130)和KHYC型絮凝剂的脱水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DMDAAC-PFS对污泥比阻的降低和滤液浊度与COD的去除效果最好,但产生絮团的大小和强度比CPF130差,而其中PDMDAAC和PFS的用量分别比单独使用PDMDAAC和PFS减少了一半以上;PDMDAAC与PFS复配,增加了絮凝剂分子聚集体体积,利于在污泥粒子群间吸附架桥.  相似文献   

8.
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近年来发现的水或废水氯消毒的副产物,被美国环境保护署认定为可疑致癌化合物.介绍了NDMA的形成机制及其与NDMA前体物的来源.综述了NDMA及其前体物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去除现状和去除技术.在此基础上,展望了NDMA及其前体物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开展国内NDMA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以硫酸亚铁、硫酸镁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PFMS-PDMDAAC,考察了碱化度、铁镁摩尔配比、有机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质量比(D/FM)和废水pH等对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应用于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PFMS-PDMDAAC在较宽的pH范围内有着良好的脱色性能,两者复配呈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絮凝效果明显提高。在PFMS中引入PDMDAAC后,絮凝剂的Fe(Ⅲ)的优势形态含量增加;同时絮凝剂水解产物的Zeta电位亦明显升高,电中和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自来水二氧化氯消毒控制三氯甲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来水二氧化氯消毒控制三氯甲烷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 ,二氧化氯预消毒替代预氯化消毒可以降低水中的三氯甲烷 ,预消毒处理后形成三氯甲烷的反应受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使用二氧化氯与氯配制的混合消毒剂消毒时 ,随二氧化氯含量增加 ,水中的三氯甲烷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较常见的预氯化为技术手段,考察了预氯化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氰化物、硫化物以及水合肼等还原性污染物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实验条件下氰化物浓度随有效氯投加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有效氯投加量>5.0 mg/L时降低到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限值(0.05mg/L),在有效氯投加量>6.0...  相似文献   

12.
对自来水二氧化氯消毒控制三氯甲烷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二氧化氯预消毒替代预氯化消毒可以降低水中的三氯甲烷,预消毒处理后形成三氯甲烷的反应受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使用二氧化氯与氯配制的混合消毒剂消毒时,随二氧化氯含量增加,水中的三氯甲烷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以聚合氯化铁(PF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原料制备PFC-PDMDAAC无机-有机复合混凝剂。考察PDMDAAC/Fe质量比(P)及PDMDAAC分子质量分别对混凝剂电荷特性与Fe(Ⅲ)形态分布的影响,并优选复合混凝剂应用于石油开发中钻井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Zeta电位随复合质量比(P)及PDMDAAC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随着P增加复合混凝剂中Feb含量增大,当PDMDAAC分子质量为400 000~500 000时,混凝剂中铁的有效形态含量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合质量比及有机物分子质量均能提高混凝效率。在优选混凝剂应用处理油田钻井废水实验中,质量比(P)大且PDMDAAC分子质量高的编号为f的复合混凝剂表现出较优的混凝效能,这与混凝性能研究结果相一致。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编号为f的混凝剂处理油田钻井废水混凝条件的结果为,投加量1 679.73 mg/L,p H=9.7。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COD去除率达71.190%,TOC去除率达77.527%,与工业级PAC、PFC处理油田钻井废水效果相比优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市某给水厂的水源水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实验室规模上模拟的给水处理厂工艺流程,比较了3种不同工艺流程中各单元出水的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和总有机物(TOC)浓度变化,分析了水处理单元工艺和TOC浓度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氯化生成的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分别占最终出水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的55.7%和66.7%,说明预氯化对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有显著影响;混凝沉淀和过滤对三卤甲烷的去除率分别为17.2%和19.6%,而卤乙酸在水处理过程中变化不大,仅在过滤之后降低了3.32μg/L,说明过滤对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而混凝沉淀仅对三卤甲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TOC浓度经过水处理工艺后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分析表明,其浓度对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影响很小,而氯则是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生成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合成革废水的毒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采用臭氧紫外催化氧化+化学沉淀组成预处理,后经生物法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胺(DM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9%、96%%和96%左右。该工艺克服了传统生物处理中废水的可生化性差、无法提供足够的碳源供生物脱氮等问题,而且简单、经济,对于该废水治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温度下,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溶解在聚合硫酸铁(PFS)中,制成稳定的均相复合溶液。采用FT-IR和X-射线衍射对其固体结构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液体复合絮凝剂的稳定性和固体复合絮凝剂的吸湿溶解性能,及其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60℃以下制备的液体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固体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比PFS更强的吸湿性;复合絮凝剂不是由PDMDAAC与PFS简单的机械混和,而是互相融合的复合体系;具有比PFS更优的去污性能和与PFS类似的较宽的最佳投药范围和pH适用范围。对浊度和COD分别为105、2和187.5mg/L,pH值为7.59的生活污水,复合絮凝剂中Fe^3 和PDMDAAC最佳用量分别为54.15和4.27mg/L,对COD的去除率为77.14%,比PFS在用量为81.22mg/L时的最佳效果高12%。  相似文献   

17.
阴/阳离子有机改性凹凸棒石吸附水中苯并(a)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性凹凸棒石对模拟微污染水溶液中痕量苯并(a)芘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在改性凹凸棒石投加量为15 g/L、粒径为150μm、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60 min条件下,苯并(a)芘去除率可达98.56%.改性凹凸棒石对苯并(a)芘的吸附等温线呈中凹型,表明吸附过程存在溶剂化效应和分配效应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温度下 ,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PDMDAAC)溶解在聚合硫酸铁 (PFS)中 ,制成稳定的均相复合溶液。采用FT IR和X 射线衍射对其固体结构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液体复合絮凝剂的稳定性和固体复合絮凝剂的吸湿溶解性能 ,及其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在 6 0℃以下制备的液体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固体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比PFS更强的吸湿性 ;复合絮凝剂不是由PDMDAAC与PFS简单的机械混和 ,而是互相融合的复合体系 ;具有比PFS更优的去污性能和与PFS类似的较宽的最佳投药范围和 pH适用范围。对浊度和COD分别为 10 5 2和 187 5mg/L ,pH值为 7 5 9的生活污水 ,复合絮凝剂中Fe3 + 和PDMDAAC最佳用量分别为 5 4 .15和 4 2 7mg/L ,对COD的去除率为 77 14 % ,比PFS在用量为 81 2 2mg/L时的最佳效果高 12 %。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化工污水中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的浓度,讨论了离子色谱仪的操作条件(包括淋洗溶液的浓度、淋洗液流量与保留时间的关系等)。还对于扰离子进行了试验。用本方法测定污水中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1、0.3和0.8毫克/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25%、6.64%和7.13%,回收率分别在90~104%、91.4~95.7%和90~93.4%之间。  相似文献   

20.
采用PDMDAAC改性方法对油页岩灰渣进行改性,确定最佳改性方案,并研究了环境因素对改性油页岩灰渣吸附DNBP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灰渣经20 g/L 的PDMDAAC处理时,对DNBP的吸附能力最强。在吸附温度为30℃,初始溶液pH值为4的条件下,0.3 g 的改性油页岩灰渣对30.0 mg/L DNBP溶液50 mL,吸附120 min时,其吸附率达到94.48%以上。在实验条件下,改性油页岩灰渣对DNBP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5和0.9776,其对DNBP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达到6.196 mg/g。改性油页岩灰渣对DNBP的吸附主要归因于离子交换和表面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