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是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关键环节。文章在介绍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经验,分析保护区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生态补偿机制主体与方式,提出生态补偿的保障措施。根据生态补偿的基本特征,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生态系统外部性的特点,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研究却一直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我国目前的补偿方法的分析,构造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核算模型.为我国的保护区补偿理论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对于增加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平衡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切与诉求的分析,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框架。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可分为抑损性生态补偿与增益性生态补偿两种类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补偿内容,即开发利用者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开发的补偿、消费者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的补偿、自然保护区内原住民损失补偿、环保机构与个人付出的保护努力与成本的补偿,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补偿方式与途径应根据不同的补偿内容与补偿的主客体进行选择。在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加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基于问题导向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收益外部性决定了应该对其进行生态补偿。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展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必要而紧迫。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存在的各类环境问题,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模式。此模式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现存环境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根据各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系数和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具体金额。该补偿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强、注重实效且易于扩展等优点,该模式可以在生态补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一定的省级经费投入带动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以期尽快解决自然保护区的现存问题。目前已在山东省颁布实施,对其他区域的自然保护区补偿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概况,分析了保护区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解决保护区的困境:界定生态补偿的主客体,严格界定林地产权制度,构建高效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多渠道融资,项目形式补偿、积极争取国际资金支持,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建议核算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6.
《河北环境保护》2007,(9):39-39
一是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全面评价周边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或功能区划调整、范围调整带来的生态损失,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二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推动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情况,指出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在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通过总结其经验和特点,为下阶段我国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颖  霍敬裕 《环境保护》2011,(13):41-42
目前生态效益补偿的政府途径是国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当前影响范围最大、必不可少的补偿方式.生态效益补偿的政府途径偏重于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要素或服务类的纯公共物品的保护补偿,如生态公益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投入或者购买.  相似文献   

9.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九寨沟为例,构建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型。结果表明:①2002 年九寨沟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其年度转化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0.961 6hm2 的9.27倍;②叠加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总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③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 643 元/hm2,是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 元/hm2 的3.31 倍;④以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户均应补偿2 159 元,人均应补偿472 元,以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户均应补偿7 142 元,人均应补偿1 561 元,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户均应补偿4 983 元,人均应补偿1 088 元。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述生态补偿属性与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①云南省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与不同类型生态补偿系统的构成;②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经济制度的4项对策建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包括流域生态补偿、城市水源地生态补偿、水电站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途径径与方式.4项对策建议包括①加快生态补偿的研究与试点工作;②加快地方性(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③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建设;④开展有关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探索将某些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和优质生态产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路。文章分析总结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条件,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存在的经验、做法以及问题,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鹞落坪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围绕保护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运用生态补偿这一手段来有效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按照责任范围,可以划出一个较清晰的政府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领域,即:中央政府重点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跨界中型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地方政府主要建立好城市饮用水源地和本辖区内小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配合中央政府建立跨界中型流域的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紧密,如何统筹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总结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从建立社区沟通与参与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社区社会服务水平、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五个方面为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本研究旨在推动自然保护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国际生态补偿实践进展和经验: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依据,将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权属作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基础,实行差别化的补偿标准和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建立流域补偿责任共担和协作机制,强化受补偿区域的社区协同管理机制建设,开展综合性的生态补偿效益评估。通过分析指出我国生态补偿实践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补偿多依托单一生态要素开展,容易导致重复投入;行政辖区利益意识高于协作保护意识,横向生态补偿难度大;补偿对象群体大且机会成本高,补偿标准普遍偏低。并得出对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工作的启示与建议:充分吸纳市场资金,建立面向区域整体生态服务的生态补偿框架;在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方面探索多元化补偿模式;探索社区共管等生态补偿实施过程的多元监管模式;加强生态补偿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1998年<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等具有一定生态补偿性质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7.
浙江、安徽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6年4月6日-12日,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组织了中国环境规划院、政研中心、财政部财科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一行9人(名单附后),对浙江和安徽两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情况进行调研.分别在浙江省、安徽省、杭州市、黄山市、合肥市、德清县、淳安县与当地的发改委、财政、环保、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召开了五次座谈会,听取了两省、三市、两县在流域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情况的报告,实地考察了当地开展生态补偿的区域.调研组认为,安徽和浙江两省积极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很值得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学习,一些做法与经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一些地方开始大胆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部分省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江苏、福建、浙江、河北、河南、辽宁、山东、山西、湖南等地已开展试点。通过总结试点地区案例经验,按不同流域特征和流域内突出问题,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可分为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和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两类。尽管地方已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喆  吴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4):839-852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需要充分的资金保障。为了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需求状况,构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本体系,系统估算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结果显示:(1)以2014年数据估算,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为5049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0.78%,远低于环境损害成本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自然保护具有经济的合理性;(2)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约为85.91亿元,意味着为了达到最基本的管理标准,每年所需的管理资金量,但实际的总体投入远低于管理资金需求,保护区的总体资金缺口较大,且资金配置不均衡,地方级保护区需加强经费保障;(3)管理成本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保护区生态价值高、管理资金需求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中央财政应适当倾斜;(4)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的机会成本达到4963亿元,反映出保护区建设带给地方的巨大经济压力,但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缺口较大,政府亟需完善面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有的依赖公共财政支付的生态补偿机制,给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期维持带来了不确定性.本文着重探讨一种"创新方法"--生态有偿服务制度在中国的前景,以及如何促进其进一步广泛使用:在回顾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和实践之后,探讨生态有偿服务制度的概念和方法,并以长江上游区域的一个小自然保护区为例,评估了在中国采用生态有偿服务制度的潜力,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