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境化学》2011,30(6):1107-1107
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塑胶工业中最为常见的增塑剂.根据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属于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环境荷尔蒙类化合物,进入体内后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阻害生物体生殖机能,引发恶性肿瘤,容易造成畸形儿.目前已证明,长期处在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环境中,可能引发气喘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悦  袁骐  蒋玫  郑亮  隋延鸣  王云龙  王翠华 《环境化学》2019,38(5):1035-1046
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是重要的工业添加剂之一,可作为塑料工业的增塑剂、软化剂以及化工业的增香剂、成膜剂等,其制品应用广泛.但因其为一类环境激素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个体发育、新陈代谢等产生不利影响,并可沿食物链传递,危害到生态系统乃至人类.本文通过总结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不同暴露途径、毒性危害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是环境激素类物质,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而不易分解.这类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对人体造成慢性危害,主要表现为对人和动物的生殖毒性.过多地暴露在PAEs中可能会导致男性比例下降、女性早熟以及乳腺癌,而且PAEs在人体中的残留时间可能比之前人们估计的更长.为此,水样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检测变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表层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之一. 1977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将6种PAEs列为优先控制的有毒污染物, 1997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将8种PAEs列为环境激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家用搅拌机中21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迁移量的测定方法.基于搅拌机在运行过程中与食品接触特性,参照相关迁移实验标准,采用0.8 L 10%乙醇水溶液和4%乙酸水溶液两种模拟液在搅拌机正常工作下迁移30 min,以Oasis-HLB玻璃固相萃取柱对迁移溶液中待测物进行萃取浓缩,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对于不同物质的定量限(LOQ)在0.05—0.8μg·L~(-1)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10%乙醇和4%乙酸两种模拟液中,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在78.5%—115.3%和78.8%—11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3.6%—12.5%和3.9%—11.2%之间.邻苯二甲酸酯在9款搅拌机实际样品中具有不同程度检出,迁移量0.08—2.26μg·L~(-1).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家用搅拌机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量检测.  相似文献   

6.
普遍认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被广泛应用于增塑剂、化妆品中,具有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以及拟/抗雌激素活性、拟/抗甲状腺激素活性等内分泌干扰特性。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很容易扩散到环境中,在土壤、大气、水环境中均有检出,是环境中常见污染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综述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毒性影响、国内外天然水体、地下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消除水环境中PAEs污染的强化混凝、吸附、膜处理、生物处理和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因其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饮用水和污水中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而备受关注,且发展迅速。重点介绍了高级催化氧化法对水环境中PAEs的去除,包括催化湿式过氧化物氧化过程,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光催化氧化过程,超声波、微波辅助催化氧化过程以及高级纳米催化氧化过程。其中,Fenton催化氧化技术在氧化过程中通过使用催化剂或协同紫外光等方式产生高度反应性羟基自由基,可无选择性地将PAEs完全降解为无毒无害的小分子物质,对PAEs的氧化去除效果最好。虽然在高级氧化过程中应用催化剂可大大提高氧化效率和降解程度,但催化氧化法耗能较大、催化剂消耗量大、受水体pH值的影响,且研究大多限于实验室阶段,未能大量投入工业应用,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因此,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提高催化剂选择性、优化催化氧化反应条件、优化设计催化反应器、与其他技术耦合是水体中PAEs类环境激素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环境化学》2011,30(3):734-736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增塑剂,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各个领域.塑料及其制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在一定的环境下,迁移至与之接触的环境或食品中,最终通过呼吸道或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内分泌紊乱.此外,男性睾丸癌和生殖器官发育不良也与这种化学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增塑剂、抗氧化剂、阻燃剂等小分子助剂可以提升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制造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小分子助剂易迁移至外部环境且化学性质稳定,与生物体接触后,由于其亲脂的特性,易累积产生毒害效应.目前已有采用液液萃取法(LLE)或固相萃取法(SPE),建立了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和多溴联苯醚类塑料助剂在环境中迁移值的检测方法,但并无一种方法能系统地反应样品中多种小分子助剂的迁移值.本实验选取高分子工业常见且易迁移的1种抗氧化剂、1种阻燃剂、3种传统的增塑剂和1种环保型的增塑剂为测试对象,在LLE法基础上,改良了萃取溶剂和色谱条件.优化后的实验条件操作简便,并成功应用于环境实际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环境舱法测试美缝剂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释放量的方法,对市场常见的美缝剂产品的TVOC进行了测试,并研究了美缝剂的TVOC释放规律和主要污染物.同时对美缝剂的甲醛释放量进行了测试.通过对16种环氧树脂美缝剂产品的数据分析显示,美缝剂产品的甲醛释放量风险较低;75%的产品在第7天的TVOC释放量可达到500μg·m-3以下.但个别产品在28 d时仍有明显的VOC释放,显示其具有长期缓慢释放的特点.美缝剂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苯甲醛与苯甲醇,个别产品检出有甲苯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合成有机物.主要用作增塑剂来提高塑料树脂的机械性能尤其是柔韧性.近年来,由于在全球范同内的广泛使用,在环境中的普遍存在,以及其内分泌干扰毒性,邻苯二甲酸酯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邻苯二甲酸酯完全矿化的主要途径.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机制与途径已经在细菌中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在真菌领域的报道还很少见.本文主要概述了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污染现状,介绍了其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危害,并且综述了邻苯二甲酸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包括降解菌的种类、降解的代谢途径及相应的分子机制,以及真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降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括介绍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毒性和致癌作用,以及其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近年来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降解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重点讨论了邻苯二甲酸酯的光催化降解。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好氧降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在环境中的滞留情况,妥善解决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对城市污泥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好氧生物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的好氧生物降解性随烷基链含碳数的增加而降低;其好氧降解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其好氧生物降解速率常数与烷基链含碳数、降解半衰期与烷基链含碳数、降解速率常数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超声提取-分散液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气PM_(2.5)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样品经过二氯甲烷和丙酮(1∶1,V/V)提取后,以1,2-二氯苯为萃取剂、丙酮为分散剂,运用分散液相微萃取法进一步萃取大气颗粒物PM_(2.5)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结果显示,方法检出限为0.29—4.77 pg·m-3,最低检出限为0.96—15.74 pg·m~(-3),加标回收率为72.7%—110.9%,相对标准偏差为0.6%—9.4%,将此方法应用于苏州市某区大气PM_(2.5)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检测出大部分邻苯二甲酸酯.  相似文献   

14.
邻苯二甲酸酯(PAEs)主要用作塑料产品制造和加工的增塑剂,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之一.本研究以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在不同污染物初始浓度、过硫酸钠活化温度及浓度、助溶剂添加量对过硫酸钠氧化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邻苯二甲酸酯初始浓度与去除率呈反比,反应温度、过硫酸钠浓度和pH与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率呈正比.在80℃,过硫酸钠浓度为84 mmol·L-1,助溶剂的添加量为30%时,DBP的降解率达到了100%,DEHP的降解率达到了92.8%. GC/MS分析表明,在高温活化过硫酸钠的条件下,邻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酐是DBP降解的主要产物,脱烷基化和羟基化是DBP降解的主要机理.本研究为过硫酸钠去除环境介质中的邻苯二甲酸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菌源的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生物降解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 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 F S1) ,从处理焦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 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2(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asa F S2) 和 F S3( 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sp . F S3) .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和 F S3 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 M P) 的最适降解条件,比较了其降解特性. F S1 、 F S2 和 F S3 最适酸度分别为p H6 .5 ~8 .0 、p H7 .0 ~8 .0 和p H7 .0 ~8 .0 ,温度为20 ~35 ℃、15 ~35 ℃和15 ~35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和 F S3 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降解的半寿期: F S1 < F S2 < F S3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是一株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降解菌  相似文献   

16.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酶促降解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Pseudomonas fluorescens FS1的邻苯二甲酸酯降解酶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降解特性;提出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酶促降解的途径,Pseudomonas fluorescens FS1细胞中的颗粒部分、溶液部分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都具有降解作用,Pseudomonas fluorescens FS1的邻苯二甲酸酯降解酶尾胞内酶;Pseudomonas fluorescens FS1  相似文献   

17.
巢湖生态系统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目前巢湖生态系统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研究的主要进展。巢湖微量有机污染物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研究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多溴联苯醚、邻苯二甲酸酯、全氟烷基酸类物质、四溴双酚A、抗生素和有机磷农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大气、降尘、沉积物、悬浮物、水生生物等多介质分布、来源解析、跨界面迁移、归趋模拟与风险评估等方面。期望本文的综述,可以为巢湖微量有机污染物风险管理和水质改善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对于在其他湖泊开展此类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硅橡胶膜对不同苯胺类物质的萃取效果,并结合有机物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苯胺类物质在硅橡胶膜中的萃取过程与其取代基的类型密切相关,—CH3和—NO2等疏水性基团的存在可以提高苯胺类物质在硅橡胶膜中的萃取率,但取代基的种类以及位置不同,会使苯胺类物质在硅橡胶膜中的萃取效果趋于复杂化;从结构参数的角度分析,苯胺类物质的萃取率主要取决于辛醇/水分配系数(lg P)以及溶解度(S)两个参数;萃取实验的结果显示,苯胺类物质在硅橡胶膜中的萃取率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呈现显著正相关(R2为0.940),与溶解度呈现显著负相关(R2为0.817),这表明有机物疏水性越强,越容易在硅橡胶膜内分配;但透过实验的结果显示,透过率随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lg P在1附近时,透过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类物质是应用广泛的紫外吸收剂,主要用于防止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和高分子材料的损害.随着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加剧,紫外吸收剂的使用量日益增加,近年来,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类物质的内分泌干扰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苯甲酮及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检测方法及环境残留的最新研究现状.目前,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多采用固相萃取法,根据不同化合物极性大小,选择使用气相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检测.研究表明,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类物质在城市污水厂进出水和活性污泥中含量较高,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底泥及生物体均能检测到此类物质的残留,土壤、底泥及生物样品中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类物质的浓度在ng·g~(-1)到μg·g~(-1)(干重)之间.同时,本文对苯甲酮及苯并三唑类物质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去除途径、多介质环境中的归趋、人体暴露及其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大气飘尘和土壤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大气飘尘和土壤样品用苯-甲醇混合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进行预分离,收集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组分,用GC和GC/MS分离鉴定,确证北京市大气飘尘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二正丁酯,二异丁酯和二异辛酯,土壤样品中含有二正丁酯和二异辛酯,给出不同样品的定量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