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让幼儿和青少年多走进大自然,多感受一些自然的美,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实践认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可以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无穷的源泉,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座山、一条河,都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活的教科书。假如我们可以有一个学习源泉的话,这个源泉不是书本,不是课堂,而是自然。培根  相似文献   

2.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人,近年的研究表明,在九到十世纪左右,玛雅文明迅速衰落可能和当时太阳活动导致的局部气候干旱有关。这听上去有点讽刺,但是玛雅人非常“敬畏”太阳,他们文化中的一个主神就是太阳神。  相似文献   

3.
柯南 《环境教育》2005,(3):26-26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 大自然"的观点。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 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 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 "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 "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 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 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相似文献   

5.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6.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 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 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 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 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 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 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 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 其中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远古时期,在地质的作用下,大自然就为我们储存了巨大的资源,她就像一位母亲,哺育着地球上无数的生灵;同时她也是一位严肃又和蔼的老师,教育着我们无知的人类。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开始,大自然就与我们结下了切不断的关系,光着小脚丫,走在光滑的鹅卵石上,伸着小手,抓来一根树枝,枝顶的花儿垂到你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西去列车的窗口》。"一带一路"的兴起,让我的脑海里时常涌出这些早已沉寂在边疆记忆深处的诗句。50年前,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踏上了西去新疆的列车,参加  相似文献   

10.
<正>1984年7月,当时的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在第8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计划。联合国于l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并在第42届联合国大会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1990年10月10日,联合国大会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的  相似文献   

11.
周仕凭 《环境教育》2012,(11):18-20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习惯,大自然或许将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是选择将来当"怪人"?还是保持现在这个样子?这个选择题,等着我们自己去选择!也许,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所谓的"自然"纠结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房越来越高,加之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离自然已经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渴望回归自然,今年"十一"的八天长假,除了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爆满外,还将全国多条高速公路堵成了停车场。除了七座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的推动作用外,也充分反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除了要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外,培养幼儿勤动手、多体验、常探索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同时又是复杂而多变的,幼儿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充满了无限的好奇。特别是3~6岁的孩子,他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让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年度研究报告:“一九八七年世界状况”。该所所长莱斯特·勃朗在这项报告中说:“一九五○年以来世界人口翻了一番,食品生产增加近两倍,矿物燃料的消耗增加了三倍多,其结果是,对地球资源造成的压力,超过了自然界的极限,其中森林受污染,大气层吸收废气以及耕地精耕细作,都超过可承受的限度。”勃朗特别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威胁是臭氧层的耗竭,气候的改变和生物多样化的消失。”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 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 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 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 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 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16.
17.
21世纪对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从顾客满意入手进行分析,论述了只有高质量才能打造名牌产品,而名牌产品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管理现状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和员工共同预期的本质要求.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素质,加快信息体系培育,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及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是创新工作的根源和基础.企业要通过统一认识,加强学习和扎实抓好工作的落实来实现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9.
周仕凭 《环境教育》2012,(11):17-20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习惯,大自然或许将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是选择将来当“怪人’?还是保持现在这个样子?这个选择题,等着我们自己去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原本是人类对自己先天善忘的一种弥补,是出于经验主义的秉笔直书,但人类所固有的另一些天性,又使历史变得更加迷雾化、碎片化,谜语化、更加扑朔迷离。那天,忽然就身在绵阳,又从绵阳坐了近四个小时的汽车到安州,似乎不胜折腾。但今日之日之蹉跎,已是矫情之语,其实也就是朝发夕至而已。天下变得越来越小,人心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狡黠。想起像个山大王在峨嵋山拦路抢人吃食的猴儿,连猴子都学得刁顽精怪,不觉莞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