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水型水库中藻类功能群组演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西安市深水型水源金盆水库藻类变化规律,在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展开调查实验研究。引入藻类功能分组(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方法,分析了北方地区贫营养条件下的深水型水库藻类功能群组的演替特征,结合冗余分析(RDA)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功能群组演替与水温、氮磷及水库水位变化等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金盆水库藻类可分为8个功能群组类别:B、P、D、X1、M、X3、MP和S1;水库春夏季多种藻类功能群组共存,而秋冬季功能群组结构组成比较单一;水库表层功能群组B和X1显著影响因素分别是水温和NO-3-N含量,而水库中层水20 m和40m功能群组P受NO-3-N含量影响显著。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有利于表层功能群组P生长,低水位运行时有利于表层功能群组B生长。  相似文献   

2.
将莆田市东圳水库垂向划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研究其藻类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影响的演变规律,进而明晰“水华”爆发机制。结果表明,水库中共检出浮游藻类7门39属,群落结构主要以蓝藻、绿藻、硅藻和隐藻为主,在不同季节沿水库垂向分布呈现显著差异性。表层和中层水体中优势藻类为绿藻门和蓝藻门,受水温、光照、DO和TN影响;深层水体优势藻类为硅藻和隐藻,主要受水温和TN影响。对水库中营养盐分析结果表明,东圳水库N/P平均值达到32.4,呈典型磷限制性特征,水库氮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输入和内源释放。底泥中氮类物质易于在夏季分层期发生释放,并与DO结合发生形态转化后输入至上层水体,由此导致“水华”现象的发生。针对东圳水库水华防范与治理,需严格防控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并建设水力扰动设施以及增设原位修复装置等措施,全方位防控水华现象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分析东圳水库藻类功能组时空演替,有助于确定东圳水库藻类爆发机制,可为水库藻类治理、水环境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氮和磷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研究了N、P等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类(绿球藻和舟形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P比为25时,绿球藻生长量最高,其限制因子是磷。绿球藻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没有显著变化。绿球藻和舟形硅藻混合培养时,绿球藻占优,而硅盐浓度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前言 汉沽污水库的面积有四千多亩地,它是天津化工厂等一些工厂的排污库,其中除有机氯农药外,还含有一部分氮,磷等营养物,因此,水库中生长着旺盛的水生植物,如芦苇及藻类等,特别入秋后,水库水位稍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以海河干流天津段水体为对象,对其中四种典型共存藻类(即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卵囊藻和席藻)在不同氮磷营养盐环境条件下的响应生长规律进行了过程表征及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P在10~40范围适宜藻类生长,N/P为10时藻类比增长率最大;氮浓度水平在2.0~15 mg·L~(-1)、磷浓度水平在0.2~1.5 mg·L~(-1)内,藻类比增长率随着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氮浓度为15 mg·L~(-1),磷浓度为1.5 mg·L~(-1)时达到最大,优势藻为卵囊藻;通过Monod藻类生长动力学分析得出,藻类最大比增长率为0.050 8,半饱和常数为0.157,表明目标河段水华暴发风险相对较低,且磷是藻生长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南方某城市A、B和C 3座重要城市地表供水和原水调蓄水库藻类周期性暴发的问题,以水体营养盐总氮浓度、总磷浓度、水流速度和藻类初始浓度作为环境因子,以chl-a的比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开展微宇宙环境模拟藻类生长的L9(34)正交实验,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该梯级水库群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水平范围内,藻类初始浓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显著。当总氮为6 mg/L,总磷为0.25 mg/L,流速为0 m/s,藻类初始浓度为21.65μg/L时,最利于南方典型梯级水库群中的藻类生长。4个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藻类初始浓度、总氮浓度、水流速度、总磷浓度。不同实验条件下微宇宙中的优势藻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7.
选择天津滨海地区混盐水体,研究不同盐度下藻类演替及生长规律,并探究混盐条件下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以Monod方程为理论基础,构建混盐条件下藻类生长—磷营养盐动力学模型,为混盐水体水华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盐度(以质量浓度计)10 000mg/L的情况下,卵囊藻(Oocystissp)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优势种;当盐度≥10 000mg/L时,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盐度为10 000~20 000mg/L时,藻类适宜生长繁殖;当盐度10 000mg/L或盐度20 000mg/L时,藻类生长繁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盐度为15 000mg/L的条件下,适宜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以磷计)为0.20~1.50mg/L;当磷营养盐为1.50mg/L时,比生长率最大。通过藻类生长—磷营养盐动力学分析,确定混盐条件下藻类最大比生长率为0.877d-1,半饱和常数为0.914mg/L。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梯级电站作用下北江河流藻类水华的关键因子,采集了北江非水华和水华期间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探讨北江藻类水华暴发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江水华正相关影响因子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负相关影响因子为总氮、氨氮和流速及流量。在营养盐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秋季水温上升,梯级电站作用下水体流动慢,水体分层明显,导致具备悬浮能力的微囊藻处于有利的理化环境,成为绝对优势种,并大量聚集从而发生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控制一定的温度、照度、pH值等条件,并设置氮磷比在10:1到25:1的范围内变化时,观测浮游藻类单独培养和浮游附着藻类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竞争情况,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另外,还探讨了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对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比为20:1时,浮游藻类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下的浓度差最高,其值为159×10^5 cells/L。随着氮浓度的增高,当温度越高时,附着藻类对浮游藻类的竞争优势越明显。同时浮游藻类比附着藻类更能适应较高的COD浓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遮光方式的抑藻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蕾  朱伟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0):1749-1754
藻类的生长繁殖与其自身通过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了遮光面积、遮光周期、遮光率与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遮光方式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遮光方式下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遮光50%以上的实验桶内的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相对于不遮光减少50%以上;从上午9:00至下午3:00遮光,12 d可以使绿素a浓度和藻类数量相对于不遮光减少70%以上;遮光率达到67%以上时,抑藻效果才较为明显,第12 d时,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相对于不遮光减少50%以上。遮光是抑制藻类暴发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水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遮光方式。  相似文献   

11.
扬水曝气作为湖泊、水库水体修复技术之一,在国内多个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工程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扬水曝气技术对湖库藻类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在对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周村水库垂向水体的理化指标及藻类参数进行常年监测的基础上,于2015年8月—9月扬水曝气运行前后对垂向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丰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破坏了水体分层,藻类生物量锐减,多样性水平提高,藻类密度垂向差异消失,优势种群由威胁性较大的蓝藻、绿藻变为威胁性较小的硅藻,水体生态状况良好。扬水曝气系统对氮营养盐含量、热分层结构和光照条件的影响是促进了藻类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于桥水库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于桥水库秋季藻类大量爆发引发的富营养化所导致的供水安全问题,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找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因子和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结果显示,2009年秋季于桥水库共有浮游植物110种,隶属于7门52属,平均丰度为3.46×105个/L,优势种为弯形尖头藻、圆柱鱼腥藻、双头针杆藻、尖针杆...  相似文献   

13.
水体pH和曝气方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藻类在不同pH和曝气条件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使用天然湖水,一组试验每天调节pH,使其分别保持在8.0、8.5、9.0和9.5;另一组试验是设定不同的曝气方式,分别为不曝气、完全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定期测定水体叶绿素a和藻类组成.pH试验结果显示,在pH 8.0~9.5范围内,pH 8.5下藻类生长状况最好,pH 9.5下生长最差,人为改变pH使其远离8.5能够抑制藻类生长.曝气试验结果显示,曝气不能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昼间曝气甚至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济南市引黄水库中分离出的小球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光温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研究氮磷物质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光强为6 000 lx;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硝酸盐磷酸盐氨氮亚硝酸盐。引黄水库氮磷含量较稳定,适于小球藻的生长,夏、秋季节应加强小球藻水华的监控预警。  相似文献   

15.
pH在藻类“水华”现象中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了在水库水藻类“水华”现象中 p H的变化 ,指出 p H随藻类数量的增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而昼夜 p H差值 (Δ p H)与藻类的生长态势和生命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在实验数据基础上 ,尝试性地建立了藻类数量与p H之间的初步的数学模型。同时指出在氮限制和磷限制条件下 ,藻类增长的机理有所不同 ,处理和控制方法也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某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某新建人工湖水温、DO、SD、pH、TN、TP、CODMn、Chla、藻类和水动力条件10项环境因素的特征、趋势分析,研究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成库初期,TN、TP等营养盐处于累积高峰期,通过计算N/P比和相关性分析,磷为藻类生长时期的限制性因子;人工湖基本处于准静止状态(流速小于0.1 m/s),为藻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人工湖藻类种类和密度随时间而变动,出现高峰值,在调查阶段主要藻种为蓝、绿藻;叶绿素a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分别与TP、SD、pH、DO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扬水曝气技术在水源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扬水曝气技术是新开发的水质改善技术,用于混合上下水层、控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将该技术应用于某水源地,其提水效率达到同类设备--同温层曝气器的两倍;控制了水体表层的藻类数量,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将藻类叶绿素a含量降低了13.96%.扬水曝气技术的适用条件:用于控制藻类生长时,水深应不小于10 m;用于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时,水体应存在溶解氧小于1~2 mg/L的厌氧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城市河道中,避免藻类水华是河道调控的重点之一。实际调控中,在控制藻类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关注藻类群落的多样性,降低由于优势藻种的生长而导致水华的可能。在3种水深下各设置7组流速条件,利用环形水槽模拟研究不同组合条件下河道单元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生长情况,通过计算藻类比生长率和藻类群落的香浓-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描述藻类增长速率和群落生物多样性,从而对浮游藻类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相同水深下浮游藻类比生长率在0.05~0.08 m·s~(-1)流速范围内出现最大值,而适当降低水深有利于提高水体浮游藻类的群落多样性。综合分析比生长率和多样性得到,在0~0.05 m·s~(-1)流速附近产生水华的潜势较高。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边滩水库藻类增殖潜力及遮光控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江口及两个长江口边滩水库(陈行水库和宝钢水库)采集水样,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藻类增殖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完全不添加营养成分的前提下,在培养未灭菌水样时蓝绿藻可成为优势种而大量增殖;在灭菌水样中人工接种铜绿微囊藻时,该藻的藻细胞数最大现存量可达5.65×106个/mL.另一方面,采用遮光控藻思路,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湖中设置软体浮式人工围隔,待其发生水华后将围隔遮光,7 d后叶绿素a从发生水华时的176.9 μg/L降至21.4μg/L.因此,使用遮光技术可以达到有效控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对以再生水为补水水源的天津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景观湖区的浮游藻类和水质指标进行逐月监测,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评价了湖区的水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67属115种(包括变种),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浮游藻类丰度范围为3.5×106~49×106cells·L~(-1),平均丰度为25.7×106cells·L~(-1),优势藻种主要为链状假鱼腥藻、梅尼小环藻、四尾栅藻、颤藻、项圈藻和卵形隐藻;多样性分析显示,藻类物种多样性一般,结合优势指示种评价水体为中污染富营养型水体;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TN/TP等是影响临港再生水补水景观湖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