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铊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Tl)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具有生物蓄积性,自然界中常以Tl(I)形式存在。铊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技术对铊污染地下水进行了修复研究。以乙酸钠为碳源,初始Tl(I)浓度为100μg/L,周期为6 d时,总铊去除率达到了63.50%。总铊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初始Tl(I)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表明了铊抗性或铊氧化细菌的存在,如Stenotrophomonas、Acidovorax、Rhodococcus等,这些细菌的共同作用实现了铊的氧化与原位沉淀。本研究为铊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微生物技术修复其他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铊的相态分析既是研究自然环境中铊的迁移和生态效应的指标 ,也是指示寻找大型隐伏矿床如铊、金、汞、砷、锑等矿的手段。为了进一步探讨颗粒物中铊相态提取的技术和方法 ,在优化干扰物分离条件下 ,采用七步法提取了几种不同粒径硫酸废渣中铊的相态 ,比较了废渣研磨前、后各相态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级提取法,考察了某典型排放源周边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的形态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富集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探讨了大气颗粒物中铊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PM_(10)还是PM_(2.5)中铊均是以分布在可氧化态为主,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大气颗粒物中的铊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其中PM_(10)中的铊主要来自焙烧渣扬尘和污染源排放的废气,而PM_(2.5)中铊则主要是来自污染源排放的废气。  相似文献   

4.
以大冶冶炼厂地区的东岗河为例,分析有色金属冶炼区铊的水环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水中的铊含量明显异常(严重污染区的平均含量为15.07ng/mL。远超过饮用水源水中铊的最高允许浓度0.1ng/mL).且与水体pH值、Cu^2 、Pb^2 等含量显著相关;铊与Pb等亲铜元素呈类质同像。宏观上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伴生.因此后者成为研究区铊的重要来源。最后,对铊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效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提醒人们提高对铊污染的警惕性以及加深对铊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含铊废水的水质特征,开发出了复合纳米吸附深度除铊技术,结果表明:在原水中的铊为0.037 mg/L的条件下,在过流体积比为5000BV时,处理出水仍能稳定达标。吸附能力主要是由于负载的水合二氧化锰粒子的表面羟基的化学吸附作用,在吸附饱和后能够再生使用。该项技术在含铊废水处理工程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出水中的铊浓度稳定达到《湖南省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DB43968—2014)。  相似文献   

6.
铊(Tl)是典型的毒害重金属元素之一,对生物体的毒性高于Hg、Cd和Pb等元素。铊在天然水环境相关介质中的背景含量较低,但可通过各种工业活动大量进入水体环境,借由水体迅速迁移扩散,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环境隐患。本文总结了铊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重点阐述了铊在矿物胶体和天然有机质(腐殖酸)等界面上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铁(氢)氧化物、锰(氢)氧化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吸附水体中的Tl(I),铊在一些锰(氢)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可能会涉及Tl(I)在矿物表面的氧化还原机制。矿物表面对铊离子的吸附作用不仅与矿物的组成成分有关,还可能与矿物组成成分的晶型结构密切相关。天然有机质对铊迁移转化影响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偏重天然腐殖酸对铊的络合作用。因此,要加强的研究铊分别在不同种类、不同晶型的矿物和不同类型的天然有机质界面上的迁移转化行为,并借助高精度的价态和结构分析手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其迁移转化机理。了解铊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有助于深入认识铊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并为研究铊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铊,铊中毒及铊在生态系中迁移径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铊属于分散元素,独立矿物稀少,极难形成独立铊矿床。铊世界年产量约15吨,几乎都是从有色金属选冶产品中作为副产品顺便回收。我国铊资源比较丰富,按相同等级资源相比,我国铊储量居世界首位。铊的地球化学性质受其电子构型和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制约,铊原子处于基态时的电子构型为6S26P1。铊有两个地球化学价态,正一价和正三价,在自然界多数呈正一价。铊具有低温成矿,亲硫和高温分散,亲石的双重地球化学性质。铊是有用元素,也是有毒元素。铊被广泛用于超导、电子、合金、光学、化工、玻璃和医药等工业。铊的毒性对哺乳动物比汞、隔、铅、铜、锌还强。铊对生物有毒害,高含量的铊对人体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铊病,甚至死亡。由于铊矿床的开发利用,使采挖出的含铊岩矿石和冶炼矿渣堆积地表,在长期风化淋滤作用下,使释放的铊进入地表水体、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生态链,故引起铊环境污染和铊中毒。  相似文献   

9.
黔西南铊污染区铊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黔西南滥木厂地区由于铊的硫化物矿化,导致铊在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十分富集,其富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矿坑深层地下水、地表溪流水和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中铊的含量在矿化区最高,随着远离矿化区而逐渐降低。在地表溪流水中,铊的含量表现出下游河段远远高出上游和中游河段的分布特征;下游溪流水中铊的较高含量可能与来自矿化区地下水在下游河床溢出的贡献有关。滥木厂研究区水体中铊的富集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饮用水中铊的含量低于美国的安全标准,尚未构成明显的健康危害,但应该加强对饮用水中铊含量的定期监测。富铊的溪流水通过农业灌溉途径会造成铊的进一步扩散,从而导致农业土壤的铊污染,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贵州遵义松林Ni-Mo矿区为华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Ni-Mo矿化带中的典型矿区之一,对由其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实际意义。本研究以遵义松林Ni-Mo矿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分析土壤中铊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矿区耕地土壤中铊平均含量为1.84mg/kg,明显高于贵州土壤表层铊元素背景值,初步认为矿区黑色页岩、Ni-Mo矿体、开采暴露于地表的尾矿及围岩碎石为矿区耕地土壤铊的来源。运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对耕地土壤铊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已遭受铊污染,其污染程度评价等级可达中度-重污染;部分样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级为中等,显示该区耕地土壤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土壤铊污染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某含铊废水中筛选出一株耐铊细菌(菌株序列登陆号:JF901704)菌株,研究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值、温度、摇床转速及菌体生物量对铊的吸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JF901704菌株在铊初始质量浓度20 mg/L,吸附时间60 min,pH值7.0,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生物量1.0 g/L时,吸附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JF901704菌株对铊的吸附率可达89.05%;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细胞壁中的羧基、亚氨基及羟基对铊吸附起主要贡献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12.
X5200601362黄铁矿利用过程中铊的迁移特征/吴颖娟(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化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2005,34(6).-650~656环图P-4以静态浸泡、动态模拟淋滤和逐级提取作基础,结合工艺过程,研究了黄铁矿利用过程中铊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铊在焙烧时主要随飞灰和炉渣迁移,少量以TlF的气态形式迁移;铊从飞灰,炉渣和沉灰渣中的释放率与浸泡时间成正比,与pH值和粒径成反比(沉灰渣新样除外),且新样铊的释放率大于陈样,浸泡样品铊的释放率大于淋移样品,当样品中可提取态铊含量较高,或飞灰中不可提取态铊含量较高,且飞灰含有HF…  相似文献   

13.
环境介质中铊的分布和运移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铊在岩矿石、土壤、植物、动物及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和运移机理及一些生物效应。在矿床中 ,铊主要分布在低温热液铊、铅、锌、锑、汞、砷等矿床中 ,铊的富集与其亲硫性及有机质密切相关 ,[TlCl4 ]-是铊迁移的主要形式。在土壤中 ,铊主要以水溶态、硫化物结合态、硅酸盐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存在 ,水溶态的铊容易迁移。在植物中 ,铊的运移与钾在植物中的传输有关。在动物中 ,铊对各组织器官的亲和能力依次为 :肾 >睾丸 >脾 >前列腺 >毛发。在大气中 ,铊主要以TlF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14.
贵州西南地区慢性铊中毒途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铊中毒区土壤、植物中铊含量均很高,铊中毒途径主要是食用高铊蔬菜,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导致慢性铊中毒。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活动态铊的提取条件和极谱测定方法,并用此法测定了多个沉灰渣样品中活动态铊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尿液、头发、指(趾)甲高铊汞砷是铊矿区污染标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铊矿区村民尿液、头发和指(趾)甲中铊汞砷的含量高是矿区和村民受铊汞砷污染的标志,也是判别汞铊病的标志根据村民尿液中铊含量高低初步得出区别不同程度汞铊病患者的标准TL>1000×10-9、100×10-9-1000×10-9和<100×10-9分别为重汞铊病患者、轻汞铊病患者和非汞铊病者。人体和生物体中TL、Hg、As含量高低与矿区岩矿石、土壤和水体中TI、Hg、As的背景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铊属于有毒重金属。铊化合物对人的急性毒性剂量为6mg/kg~40mg/b体重。铊化合物是世卫组织重点限制清单中列出的主要危险废物之一,也被我国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名单。铊具有极强的蓄积性,对人体会造成持续伤害。我国于1987年将职业性铊中毒列为法定的职业病之一。广东、广西贺江2013年发生的铊污染事故.铊超标数倍,直接威胁供水安全。因此,当前铊污染急需引起环保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含铊酸性废水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试验研究了采用硫酸盐还原生物反应器处理含铊酸性废水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负荷培养法可在136天成功启动硫酸盐还原生物反应器。反应器在活性迟滞阶段、活性提高阶段和活性稳定阶段三个阶段对硫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25.21%、61.08%和93.39%。反应器对COD的处理效果则欠佳,活性稳定后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也仅有26.12%。反应器对铊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平均去除率为97.97%。反应器COD去除量与硫酸盐去除量的比值随着反应器启动进程的推进比值逐渐缩小,且趋于稳定,去除量比值和反应器脱硫效能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铊及其化合物是一种高毒、蓄积性毒物,由于铊污染和使用不当等已引起了人中毒和死亡事故。我国贵州省某地曾由于铊对环境的污染发生了近二百人的慢性中毒,火电厂和铅、锌等冶炼厂的排放,是环境中铊污染的最重要来源。近年来,人们发现铊的化合物能引起鸡胚畸形和哺乳动物细胞DNA单链断裂,因而对长期接触环境中低剂量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可能的致癌性已引起国内外  相似文献   

20.
测定痕量铊较常用的方法,是萃取碱性染料与[TlCl_4]~-或[TlBr_4]~的离子缔合物法,以罗丹明 B 和亮绿萃取法灵敏度较高。近年来,镉试剂和新镉试剂已成功地用于痕量铊的测定。我们新近合成的镉试剂衍生物,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