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前进,社会的进步又会引发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有时是不协调的,这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比如: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往往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沙漠化等等,使得很多地方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200年前的工业技术革命,使人类从自然界获…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联系各族各学科环境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进行环境科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第二条学会的宗旨是团结自治区各族各学科环境科学技术工作者,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内容,推动我区环境科学的技术进步,努力提高学会会员的环境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使人类摆脱原生环境的压迫,而又带来第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困扰;人类靠科学技术取得对环境的胜利,同时又引起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人类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文明时代,文明又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如果我们不承认有两重性,势必会得出片面的结论,或是盲目乐观,对环境保护采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顾现代环境问题存在的事实,继续追求纯技术的发展,纯利润的夺取。结果,总有一天会将人类引入歧途。或是消极悲观,对人类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要用阻止、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保护”环境。这不仅  相似文献   

4.
针对环境科学的特点,立足于长远发展,从生态哲学角度分析了生态道德观对环境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分析认为应用生态的观点来学习和研究环境科学,才能达到最大程度防治的目的;合理融入生态观念的环境治理技术有利于经济发展;生态道德观是环境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动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生态道德观为指导的结论。另外本文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生态道德观在指导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     
现代世界上突出的四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而粮食与资源则是由人类取自环境的。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因而,探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文玉 《四川环境》2004,23(1):100-104
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认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体现公平性、可持续性、协调性的基础上,建立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伦理观、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有机增长,不断完善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形成、结构的变化,社会上对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种种误解和曲解。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今世界没有过时和失效。  相似文献   

9.
正不加节制的物质消费,势必拉动现阶段以粗放模式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加工,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巨量排放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类还不能够向地球以外的任何其他星球实现规模化安全移居;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无可替代的资源渠道和载体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界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资本论》第一卷367页)在这里,马克思告诉我们,只要有社会生产,就需要有管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起加速作用。这个作用的发挥,是靠管理来实现的。况且,科学管理,在一定限度内也对生产力功效起放大作用。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  相似文献   

11.
路远 《环境教育》2007,(7):71-7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环保领域,科学技术是解决当前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制约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积累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分析了威胁农产品安全的来源,阐述了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两面性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影响,讨论了应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这种两面性,充分发挥其好的一面,以遏制其对农产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正>自迈入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随工业文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引发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的目的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规模和速度等方面的决策失误又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可以说工业企业(含乡镇企业)是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工业企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环保系统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并亟待解决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目的就是要解决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问题。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盐城市位于苏北沿海平原的中部。近几年党的农村政策放宽后,广大农民渴求致富,在运用和总结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迫切需要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我市环保、农业和多种经营等部门相互配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建设农村,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一、我市生态村(场)的几种循环模式两年来,我市农村中涌现了许多程度不同,规模不等的生态村(场)。它是一个自然村落或在某一特定的环境区域内,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引言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经历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就使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发展共同成为当代世界的四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新的技术革命,亦就是所谓“第三次浪潮”的冲击,对此,赵紫阳总理曾指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时机利用得好,抓紧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缩小。也有另一种可能,如果我们处理不当,或者漠然视之,那就会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同世界先进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并不单纯是一个理念问题,它更是一个科学和技术问题。“环境友好”并不仅仅要求人类的行为无害于环境,更要求社会在无害于环境的前提下取得发展和进步。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在于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  相似文献   

20.
我们学校于1986年在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科学系。90年代后根据社会需要,又增设了生态学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具备了一定规模。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大批环保产业迅速兴起,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近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