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二氧化氯和氯消毒对几种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出水遗传毒性的影响,发现当二氧化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均先迅速降低后趋于稳定,而当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不同.进一步研究氨氮对污水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发现氨氮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污水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氨氮含量较小(<10~20 mg/L)时,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小于消毒前;当氨氮含量较大时(>10~20 mg/L),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大于消毒前.  相似文献   

2.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消毒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消毒剂氯氮比对某饮用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加氯或氯胺消毒前后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后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20~70 ng/L),加氯或氯胺消毒后遗传毒性增加.反应时间为24 h,在相同投加量下氯消毒遗传毒性(40~95 ng/L)高于氯胺消毒遗传毒性(20~40 ng/L);当氯初始投加量从0 mg/L增加到10 mg/L时,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先迅速增加,在0.5~1 mg左右达到极大值,然后再降低,在3~5 mg左右达到极小值后缓慢上升,但是氯胺消毒后水样遗传毒性变化规律不如氯消毒的明显.当投加量为3 mg/L时,随着反应时间从0 h延长至72 h,无论是氯消毒还是氯胺消毒,炭后水遗传毒性均是先迅速增加,在2 h时达到极大值后再下降,在18 h左右达到极小值然后缓慢上升,而且任意反应时间内,氯胺消毒的遗传毒性(20~62 ng/L)均小于氯消毒(83~120 ng/L).本试验还研究了消毒剂氯氮比对炭后水氯消毒后遗传毒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从遗传毒性的角度看,对于饮用水消毒氯胺比氯更安全,而且2种消毒方式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总HAAs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消毒前后污水毒性的变化及消毒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发光细菌试验和umu试验,分别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后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氯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消毒后水样的急性毒性不断增大,但遗传毒性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二氧化氯的消耗量不断增大,消毒后水样的急性毒性先增大后减小,遗传毒性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由于消毒条件对污水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说明污水中产生急性毒性和产生遗传毒性的物质不同,对于某一种污水,通过控制消毒条件可以使消毒后污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都较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稳定二氧化氮杀菌讥理。由于二氧化氯强氧化性,杀菌效率高,杀菌谱广,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剂量小,反应产物无残留毒性,不产生致癌物质,对高等动物不使蛋白质改性,无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A级高效安全消毒剂。它的开发应用将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用氯气作为消毒剂来处理医院污水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但氯气性质活泼,具有毒性、易泄漏等缺点又制约了它的应用。一旦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可加水及足量的熟石灰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6.
消毒剂二氧化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及生产实践。介绍现有二氧化氯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独特的消毒特性,并把其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在技术与经济两方面与液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二氧化氯作为饮用水消毒剂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可行的,而且与液氯相比优势明显,它在饮用水处理方面的潜力巨大,二氧化氯作为液氯的替代品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地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污水消毒措施。目前,我国城镇集中式混合污水处理厂及医院、疗养单位分散污水处理厂,较普遍采用加氯一级净化处理工艺。即污水经过简单的过滤、沉淀后,加氯消毒排放。所使用的含氯消毒剂主要是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等。 含氯消毒剂其本身对生物就具有毒性。某些消毒剂中混有对生物有毒害的杂质,可造成环境污染。氯与污水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起反应,可生成二次污染物。上述有害物质,随消毒后的污水,排入海域、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直接危害水生生物。上述污水,一旦污染了饮用水源,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8.
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配合大型蚤和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验证,测定有"红虫"存在的自来水以及用氯胺、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对"红虫"进行杀灭后自来水的生物毒性,判定其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显示:"红虫"自来水并没有检测出明显的生物毒性;氯胺在起始剂量不超过4mg/L时不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用其杀灭"红虫"后的自来水具有较低的健康风险;采用低浓度过氧化氢(0.005%)对"红虫"进行杀灭,其杀灭后自来水仍具有较强生物毒性,最终认为不宜作为自来水常规消毒剂;使用6~8mg/L的二氧化氯可有效杀灭"红虫",杀灭后自来水的生物毒性为低毒,其最终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生物毒性是再生水生态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再生水对斑马鱼胚胎、大水蚤、发光细菌、细胞及其遗传物质等毒性试验表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吸附、膜分离等深度处理后,生物毒性明显减小,但再生水经过次氯酸钠和臭氧等消毒剂处理产生毒性副产物,使再生水生物毒性显著增强,加大了再生水利用的生态风险。进一步研究各种再生水消毒技术的潜在生态风险,再生水中多种污染物与再生水生物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为科学评估再生水利用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家用消毒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随生活污水进入水环境后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选取2种典型家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分别为对氯间二甲苯酚和次氯酸钠,前者命名为消毒剂A、后者为消毒剂B)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开展了其对中国本土实验生物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流水式慢性毒性和酶活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毒剂A和B对稀有鮈鲫急性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96 h-LC_(50)分别为80.12和25.26 mg/L;对稀有鮈鲫幼体生长抑制效应浓度28 d-EC_(10)分别为13.60和15.72 mg/L;消毒剂A和B暴露浓度分别为40和5.6~18 mg/L时,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显著抑制;消毒剂A和B暴露浓度分别为16~40和18 mg/L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种消毒剂各浓度组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抑制或诱导,表明SOD活性和MDA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典型家用消毒剂带来的氧化胁迫影响。研究结果为典型家用消毒剂的水生态风险评价及中国水质基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醛类物质。甲醛相对密度为1.06,易溶于水,沸点为-21℃,常温多以无色气体状态存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浓度为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是常用的组织防腐剂和消毒剂,属于强毒性物质,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刺激作用、毒性作用和致癌作用三个方面。近年来,对其检测方法多种多样,现就部分方法做一综述。一、分光光度法(一)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氯处理饮用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鸣  王东 《环境与开发》1994,9(4):341-345
要通过对二氧化氯杀菌速度快、杀菌谱广、除臭脱色、无残留毒性、不致癌、不致畸、对人体健康有益等方面论述,说明了二氧化氯是理想的饮水消毒剂.进而列举了高效、实用而廉价的二氧化氯在饮水中应用的实例,使读者了解到二氧化氯在饮水处理应用方面的先进性、必要性、安全可靠性和实际可能性。同时,对二氧化氯灭菌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分析了84消毒剂对含酚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确定了浓度阈值,通过毒理学特性及胞外聚合物(EPS)变化分析了84消毒液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当浓度小于2 mg/L时,84消毒剂提高了脱氢酶(DHA)及苯酚降解酶活性并促进ATP产生,EPS中的蛋白质(PN)和多糖(PS)的含量随84消毒剂浓度升高而降低;当浓度大于2 mg/L时,相关酶活性降低并抑制ATP产生,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PN、PS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4.
沈阳西部污水生物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晓东 《环境保护科学》1994,20(4):40-42,61
本文应用生物毒性研究方法对沈阳西部工业污水排放系统的卫工、肇工渠及细河水体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监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工业混合排放水体具有很高的生物毒性.该污水的毒性将直接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群落和受纳河流的水生生物,并对其区域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采用生物毒性控制指标,对上游工业污染源排水进行总毒性的监控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液氯消毒带来的安全隐患,以江苏某国家级开发区水厂加氯消毒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次氯酸钠代替液氯作为消毒剂,从消毒剂消耗量、余氯及消毒副产物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消毒剂对降低浊度及去除余氯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在同等处理效果下,次氯酸钠和液氯的耗氯量均值分别为14.71 kg/kt和1.47 kg/kt;在分别采用液氯消毒剂和次氯酸钠消毒剂的条件下,三卤甲烷出厂水均值分别为379μg/L和253μg/L;与液氯消毒相比,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以蝌蚪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霸螨灵和Cu^2+对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霸螨灵对蝌蚪的毒性大于Cu^2+,且两者对于蝌蚪均属高毒物质。  相似文献   

17.
医院污水处理的消毒剂及消毒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比较目前国内常用的医院污水消毒处理方法,介绍消毒剂的种类和有效氯含量,论述各种消毒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与消毒剂普遍存在于水环境中,极易影响生物生存。该文以抗生素硫酸巴龙霉素(PAR)和 2 种消毒剂次氯酸钙(CAL)与邻苯二甲醛(OPA)为目标污染物,运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t-MTA)系统测定 3 种污染物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湖菌Q67的毒性,应用浓度加和(CA)与绝对残差(dCA)2种模型对毒性相互作用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Weibull函数对3种污染物及其混合物对Q67的毒性数据拟合效果理想(R>0.9,RMSE<0.1),且3种污染物对Q67的抑制率均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通过半数浓度效应(EC50)的负对数(pEC50)值评判 3 种污染物的毒性大小顺序:PAR(pEC50=5.75)>OPA(pEC50=3.61)>CAL(pEC50=3.08),CAL和OPA具有明显急性毒性,而PAR无明显急性毒性;除二元混合体系中少部分射线呈部分加和作用,其余二元和三元混合射线均呈现出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依据d CA值热图,...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沈阳市主要工业行业的40多种重点固体废物,开展了生物急性毒性和生物遗传毒性的初筛鉴别和分类评价.急性毒性鉴别将小白鼠法与发光细菌法相结合,进行毒性等级划分.遗传毒性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进行毒性筛选和等级划分.最后,综合各毒性鉴别结果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生物毒性的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含砷工业废料危害性和危险程度的分类方法,通过该方法和所提出的废料毒性指数,评价采用某种方法从工艺过程中排除砷的合理性,以及企业抛弃或利用废料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