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必须从观念、管理和技术3个层次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和建立生态产业。结合大量案例,论述了发展生态产业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有:以市场为导向,生态与整体最优,竞争、共生、自生、再生相结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3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加强结构与功能的弹性和自我调节,硬件、软件和心件的耦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 ,必须从观念、管理和技术 3个层次上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和建立生态产业。结合大量案例 ,论述了发展生态产业的原则和策略 ,主要有 :以市场为导向 ,生态与整体最优 ,竞争、共生、自生、再生相结合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 3原则 ,发挥区域优势 ,加强结构与功能的弹性和自我调节 ,硬件、软件和心件的耦合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范式下的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和循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学理论,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4个生态学尺度上对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和循环经济进行类比分析,论述了清洁生产与个体生态学、生态产业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在联系及3者之间的相容和递进关系,指出当前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提高清洁生产实施的层次,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范围,将产业生态研究上升到产业生态系统层面是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3者在不同层面的实践将最终推动人类不断接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5.
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并探究其动力机制可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模型探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驱动因子,并从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视角阐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滨湖地区2000—2014年发生了剧烈的土地利用转型,耕地、林地、草地、滩地大量向城乡建设用地转化,土地生态面临严重威胁。在距鄱阳湖水面10 km之内,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5 740、15 152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7 138 hm~2。(2)城市建成区周围及主要道路对土地利用转型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区内土地利用变化高频区呈现"井"字形空间格局。在距离道路10 km之内,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2.765‰衰减至1.059‰。(3)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数量呈增加趋势,并具有明显的轮换与跃迁特征,基本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为中心的4个快速转型区。(4)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土地供需矛盾是引发土地利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因。亟待建立滨湖生态环境缓冲区,严格控制滨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土地供需调控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环境时空调控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生态系统是高度复杂的时空复合动力学系统。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动力学机制分析后,提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时空调控的层次途径,并构造了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环境建模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时空调控的体系框架,为城市环境管理及环境空间决策提供新的理论范。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与生态退化程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分区是科学高效地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以科尔沁沙地源头巴林右旗为例,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分区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在主导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生态退化程度,并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地势地貌和植被类型,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修复分区空间分布。一级分区按照立地条件即考虑地形地貌和植被覆被类型划定,是区域环境主导生态类型的组合;二级分区按照主导生态功能即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沙功能、土壤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划定,是中尺度下区域环境主导生态功能类型的组合;三级分区按照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划定,以此划分修复难易型小区,即生态修复预防小区、生态修复调控小区和生态修复重点小区。将巴林右旗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和29个三级区,既体现了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又使得恢复具有针对性,为制定植被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同调控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2006年我国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25个省份出现生态赤字,最大赤字省份为卜海,达到1.93.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生态承载力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生态赤字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地区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第二,2006年我国有25个省区出现生态人口赤字.全国的生态适度人口为62482.41万人,赤字人口达到66 648.59万人,赤字人口比例达到51.61%,人口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巨大.第三,生态赤字人口在地区间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东部地区赤字最严重,西部最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展;研究了我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并提出生态城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学二级部门法的环境法其课程体系应由环境法导论、自然资源法、能源法、国际环境法、比较环境法和环境法案例推演所组成。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应开设的环境法必修课为环境法导论、自然资源法和能源法,其他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法学双学位教育中,应开设的环境法课程为环境法导论。在环境与海洋、资源和能源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应开设的环境法课程分别为环境法导论、自然资源法和能源法。在环境法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开设的环境法课程为环境法导论、自然资源法、能源法、国际环境法、比较环境法和环境法案例推演。在法律硕士教育中只需开设环境法导论。在环境法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只需开设前述各课程的前沿讲座即可。  相似文献   

13.
14.
矿区开发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以白云鄂博矿区为研究区,在大量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Landsat TM、OLI、Quickbird等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DEM),利用GIS的邻域空间分析功能和频率比分析方法,从土地毁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3个方面,研究矿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土地占用和毁损情况严重,被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离矿区距离越近受破坏程度越大,植被生长状况越差;1990—2014年土壤侵蚀面积基本没变,但矿区500 m范围内轻度等级侵蚀向重度等级侵蚀转移明显。整体来看,白云鄂博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且距矿区越近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最直接的依据.基于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对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补偿优先级及生态补偿额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1)重庆市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8898.99亿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类型;空间上,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达到...  相似文献   

16.
虚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清敏  葛春景 《生态环境》2006,15(6):1409-1412
以虚拟产业链的稳定性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对影响虚拟产业链的稳定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市场风险因素、技术成本风险因素、交易风险因素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并给出风险防范体系,即虚拟产业链的风险防范内生体系和外生体系:内生体系是指在虚拟产业链的本身内部网络中建立的风险防范机制、对策、方法措施等,如检查机制、激励机制、利润/风险分担机制和清算机制,而外生体系是指对虚拟生态产业链的风险起防范作用的法律法规、信用和传媒等社会体系的总和。从而从生态产业链内外部整体资源的协同利用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用两方面来提高虚拟产业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的生态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道路网络广泛分布于各种景观中,其在增进社会财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同方面和程度的生态学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道路网络对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形成明显的切割作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道路建设导致物种生境丧失和柄息地破碎,并引起生境中诸如水、土壤、大气、光照、噪音等理化环境变化;道路交通增加动植物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并阻碍动物个体在同种种群间的交流以及在互补性资源问的周期性迁移;提供一些物种道路边缘柄息生境,并沿道路边缘扩散,造成生物入侵.道路生态影响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道路建设与管理一个重要交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系统状况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如何度量生态系统状况成为了生态学者和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可度量的特征,它是监测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和评价相关生态与环境政策的基础,也是联系生态科学与决策管理的重要纽带.简要回顾了生态指标的概念、应用与研究进展,探讨了生态指标的监测目标与选择标准、指标适用的时空尺度、指标的敏感性与稳定性、指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结合等几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有效地使用生态指标必须符合如下要求:监测目标清楚;时空尺度明确;参考状态清晰;了解指标定量化过程中的精度和准确性;与具体的胁迫因子相联系;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实际上,由生态学家和决策者共同参与开发出来的生态指标能够以一种易于公众和决策者的理解和交流的方式来提供生态信息,能够使生态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决策.这种生态指标不仅可以用于监测生态系统状态变化,而且可以用于评估相关政策的得失.从生态科学到决策管理,生态指标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可以预见,像经济指标指导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样,生态指标将在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较多,然而生态城市的构架体系至今不明确。文章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指标体系等构架理论,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基本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南昌市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空间的刚性约束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以南昌市为例,选取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水质保护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4种重要性指标和土壤侵蚀、酸沉降、水污染3种敏感性指标,采用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定量指标评估法,开展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