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及其范围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以干燥度指数及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范围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扩大. 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缩小并被干旱区所代替,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东、南部方向扩展,湿润区东北部和西部被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所代替. 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负相关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正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除A1情景外,其他气候情景下半干旱区分布范围均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增加而减少,其他气候区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我国荒漠化范围将增加,干旱胁迫总体上减弱.   相似文献   

2.
近五十年来赤峰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峰地区近五十年来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了赤峰地区近五十年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赤峰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变暖期,强对流天气频率加大,多暴雨暴雪,出现气候的不稳定性。年平均气温有所上升,主要表现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从不同层面分析气温、降水、日最高温度、最低气温、平均温度的变化,以及它们对水资源、土壤、植被、农业生产等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实施宏观决策、保护环境、利用气候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遥感能够直接反映植被生长信息,但目前观测时间较短;树轮资料可以弥补遥感手段的不足,但往往缺乏与植被生长状况(如植被生产力)的直接关联。已有研究往往计算不同植被指数指标和树轮指数的相关性,并基于此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的植被动态信息。但基于相关性所选取的指标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空间对比研究。以沂蒙山区为研究区,选取能够有效表征植被年初级生产力的生长季NDVI累积值指标,利用Bootstrap法建立了其与树轮宽度的关系,重建了20世纪初期以来植被动态时间序列,并分析了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沂山地区生长季NDVI累积值的多年平均值为7.36,低于蒙山和塔山地区;蒙山地区植被状况呈现好转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植被好转趋势更加明显,而塔山和沂山地区植被无显著变化。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动态存在较显著的2 a、4 a或8 a尺度的周期变化,与生长季帕尔默干旱指数及平均温度的周期变化相一致,但干旱指数与植被动态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本研究综合运用树轮与遥感技术发展了长时间尺度植被动态时间序列重建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期间直到80年代中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气候变化的特征是最低温度升高了大约2℃,最高温度升高较小,降水几乎没有变化趋势,日照时数普遍减少,最剧烈增温出现在40年代,接着是在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变暖比同期发生的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幅度,总体平均达到了1℃,个别地点达到了2℃,这些变化对冰川和冰缘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从上世纪中叶,即“小冰期”末以来,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损失了表面积的30%-40%以及原来体积的一半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估计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总的冰川体积大约为130km^3,但是自从1980年以来,强烈的负向物质平衡使这些留下来的冰体积又额外损失了大约10%-20%,如今阿尔卑斯山脉冰缘永久冻土的面积与冰川的面积不相上下,冻土面积必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其长期进化却鲜为人知,利用具有20-km水平网格的区域气候模型(RCM)模拟CO2加倍情形下的高分辨率气候,得出了结果是冬季气温通常较高,冬季降水量变大变强,但是夏季却更为干旱,在这些情形下,阿尔卑斯山脉可能在数十年时间内失去大部分冰川覆被,寒冷的高海拔主冰雪地区的变暖将变得明显,并且阿尔卑斯山脉永久冻土的下降将会上升几百米,在水循环,物质坡移过程,沉积通量以及植被生长环境中将产生显著的不衡,对那些直接涉及这些变化的过程,主要的挑战将是适应调整和加速的环境演化,对某些过程,特别是径流形成和坡地稳定过程扣改进的认识将逐渐代替经验知识,鉴定未来计划的不确定性,最优先考虑的应当是适宜的计划。  相似文献   

5.
扎日南木措位于藏西北高寒草原带,为西藏第三大湖,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其流域水环境的研究资料缺乏,为探究其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21年8月~2022年6月丰、枯、平水期对流域湖泊和入湖河流水环境进行调查,结合数理统计以及水化学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流域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水质时空差异特征,并对水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扎日南木措流域水体呈碱性,湖水离子组成以Na+、 SO42-和Cl-为主,河流以Ca2+、 HCO3-和SO42-为主. ②硫酸盐、砷、氯化物和总磷为主要超标污染物,流域水质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时间上,硫酸盐、砷和总磷超标均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氯化物的水期差异不明显;空间上,河流水质优于湖泊,湖泊中砷、总磷、 TDS、硫酸盐、氯化物、 K+和Na+的浓度较河流高1~2个数量级,水质超标现象基本集中于湖区,而湖内水质空间差异小. ③流域水化学过程主要受蒸发-浓缩和岩石风化下的自然过程控制,各类元素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后,在蒸发浓缩作用下不断富集最后产生超标. ④水质时间差异主要是丰水期更多的元素淋失和更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而空间差异则主要是流动水体和封闭水体的水动力条件差异导致.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6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八次全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过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卷《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决策者摘要及主报告.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20世纪全球人口和耕地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评述了20世纪全球耕地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在20世纪,耕地基数大幅度减小,人均耕地从1900年的0.75hm2/人下降到1990年的0.35 hm2/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地区50年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61  
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比平均温度更加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最低温度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温度的升温速率;冬季升温速率大于夏季;偏北(纬度较高)地区的升温速率大于偏南(纬度较低)地区。黄淮海和西北区,夏季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作突变性检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92年,年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81年。最低温度明显升高的年份远远早于最高气温,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变化敏感,中国北方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北方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种植北界向北推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论文综述了根据涅瓦湾和20世纪浮游生物群落发生的变化所作的浮游动植物研究.众所周知,浮游生物受水质变化,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对文献资料的比较结果反映了物种作为不同状况的指标的价值.涅瓦湾中的许多浮游生物种显示出由于不同的环境状况而发生的年复一年的巨大变化.根据1911~1990年间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在涅瓦湾中,淡水浮游生物种占支配地位.浮游生物群落基本上包括从拉多加湖输送来的物种.半咸水种偶而出现在涅瓦湾的浮游生物样中.浊度大以及水的通流速度快限制了湾中藻类的生产,同时由于流出量大,集水区的富营养化影响主要被传导到芬兰湾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论文综述了根据涅瓦湾和20世纪浮游生物群落发生的变化所作的浮游动植物研究.众所周知,浮游生物受水质变化,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对文献资料的比较结果反映了物种作为不同状况的指标的价值.涅瓦湾中的许多浮游生物种显示出由于不同的环境状况而发生的年复一年的巨大变化.根据1911~1990年间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在涅瓦湾中,淡水浮游生物种占支配地位.浮游生物群落基本上包括从拉多加湖输送来的物种.半咸水种偶而出现在涅瓦湾的浮游生物样中.浊度大以及水的通流速度快限制了湾中藻类的生产,同时由于流出量大,集水区的富营养化影响主要被传导到芬兰湾中  相似文献   

11.
位于波的尼亚湾的瓦萨是波罗的海沿岸有代表性的中等城市.本文论述了瓦萨对周围海域的影响,以及该市对海洋污染的反应.瓦萨的废水处理历史有力地表明,第一代的环境问题,如城市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只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作为最后的一着得到解决的.1953年建成了第一座废水处理厂.从长远来看,如果当初接受了建立中央处理厂的方案,那么城市政策不用为环境和城市本身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在瓦萨,环境本身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所发生的变化的诱因是城市废水排排放造成的健康危害、有害恶臭以及恶劣的户外游泳条件.最后万不得已时才采取了行动.本文还论述了环境研究的社会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12.
位于波的尼亚湾的瓦萨是波罗的海沿岸有代表性的中等城市.本文论述了瓦萨对周围海域的影响,以及该市对海洋污染的反应.瓦萨的废水处理历史有力地表明,第一代的环境问题,如城市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只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作为最后的一着得到解决的.1953年建成了第一座废水处理厂.从长远来看,如果当初接受了建立中央处理厂的方案,那么城市政策不用为环境和城市本身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在瓦萨,环境本身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所发生的变化的诱因是城市废水排排放造成的健康危害、有害恶臭以及恶劣的户外游泳条件.最后万不得已时才采取了行动.本文还论述了环境研究的社会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气候变暖和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山系南部树线升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由于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幅度高达0.8℃.尽管存在波动状况,气候变暖已使斯堪的纳维亚山系瑞典区域的主要树种树线上升了100m以上.树线的这类变化过程主要是指某些老的成林树种的生长高度和沿山坡缓慢向上生长的新树种.1940年之后的几十年之内,因温度偏低而减缓了树线升高速率.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系列异常暖冬和暖夏出现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20世纪树线升高的总体幅度随地形气候而变,而且主要局限在避风处和多雪的地方.树线升高地段浓密的白桦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高山/低高山地貌的基本特征,并为其进一步的进化和从短期降温阶段中恢复过来提供了一种正的反馈.20世纪所有的树线沿坡上移现象和相关的地形变化基本上不存在时间滞后情况.这对于新一代真实的植被对未来可能变暖响应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在过去4000个14C年期间,新的松树树线上升幅度可能是最高的.因此,似乎可以推论,20世纪的气候在全新世晚期是异常温暖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福建灾害史研究成果显著,在灾害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方面都相对系统和完善。随着福建灾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向更应受到关注与思考。通过回顾与总结福建灾害史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发现其仍具有进一步深化的探索空间,主要体现在拓展灾害研究的时空范围、扩充灾害史料的来源与数量、加强灾荒文本的考辨与解读、构建灾害历史数据库、突破固有的研究模式以及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等方面,而这些发展方向也是此后推进和深化福建灾害史研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