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采用弹性填料微孔曝气生物预处理方法净化受污染的某饮用水解,探讨了水源水环境中NH4^ -N变化对生物预处理除NH4^ -N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源水环境中的NH4^ -N对生物预处理工艺除NH4^ -N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鸟粪石结晶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NH_4~+-N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鸟粪石结晶法对经混凝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中NH4+-N的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对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磷酸铵镁(MgNH4PO4·6H2O,简称MAP)沉淀的表征及成分分析,并提出了反应后溶液中Mg2+、PO43-及MAP的回收利用办法。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H8.5~9.5,Mg2+∶NH4+∶PO34-(摩尔比)=1.1∶1.0∶1.3,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为25 min时,此时NH4+-N的去除率达94.70%;最佳沉淀剂投加组合为MgCl2.6 H2O与Na2HPO4·12H2O;pH为9.0时生成的沉淀符合典型MAP沉淀的晶体结构,生成的沉淀大部分为MAP,且没有氰化物、酚等有害物质的检出,而pH为10.5时生成的沉淀由许多疏松的微小沉淀颗粒组成,排列较杂乱,影响了沉淀的纯度。利用鸟粪石结晶法去除混凝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中NH4+-N技术可行,经济效益合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建筑废物红砖和工业废物煤渣用作人工湿地脱氮基质的可行性,分别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NH+4-N去除效果实验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红砖和煤渣对NH+4-N最大静态吸附量分别为0.2533 mg/g和0.0533 mg/g,其吸附等温曲线均符合Freundlich型吸附方程,吸附常数分别为0.0419和0.0091;红砖煤渣组合对污水中NH+4-N平均动态脱除率达到41.18%,高于红砖的37.63%和煤渣的30.92%。  相似文献   

4.
利用13X沸石分子筛净化含NH+4-N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3X沸石分子筛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中低浓度含NH4^+-N废水的吸附性能,包括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沸石对NH4^+-N的吸附效果和沸石的再生等。静态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6.5~7.5,吸附时间35rain,吸附温度20~30℃的条件下,沸石对50mL NH4^+-N初始浓度(C0)为80mg/L的废水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型吸附等温式,饱和吸附量为8.61mg/g。动态条件下,随水力停留时间增加,沸石对NH4^+-N的吸附量上升,最大饱和吸附量可达24.20mg/g,吸附过程符合Thomas吸附模型。直接焙烧法对吸附后的沸石进行再生活化处理效果良好。实验证明,利用13X沸石净化中低浓度含NH4^+-N废水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庄雯  罗建中 《环境工程学报》2013,7(5):1797-1802
为减轻和消除含高浓度KMnO4的牛仔服加工废水对生物处理系统的毒害作用,采用模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研究KMnO4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COD和NH4+-N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当处理进水COD浓度500 mg/L,NH4+-N浓度23.5 mg/L,污泥浓度为2 000 mg/L时,曝气时间为4 h,KMnO4质量浓度增加对COD和NH4+-N的降解影响很大;同样条件下曝气时间改为8 h,对NH4+-N的降解影响显著减小,但对COD的降解影响减少不多;并且,高浓度KMnO4对NH4+-N去除效果的抑制作用比对COD的大。因此,处理含高浓度KMnO4的废水需要延长一倍曝气时间,可以获得良好的COD和NH4+-N的降解效果。同时,KMnO4对活性污泥的抑制影响较好地吻合非竞争性抑制机理修正莫若特方程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建筑废物红砖和工业废物煤渣用作人工湿地脱氮基质的可行性,分别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NHf—N去除效果实验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红砖和煤渣对NH4+-N最大静态吸附量分别为0.2533mg/g和0.0533mg/g,其吸附等温曲线均符合Freundlich型吸附方程,吸附常数分别为0.0419和0.0091;红砖煤渣组合对污水中NH4+-N平均动态脱除率达到41.18%,高于红砖的37.63%和煤渣的30.92%。  相似文献   

7.
营养成分对Fe2+生物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琳  李睿华 《环境工程学报》2012,6(6):1901-1906
在29℃和160 r/min条件下,以广东云浮矿山酸性废水为种源,采用9K培养基,经过富集培养得到氧化亚铁硫杆菌A.f.a。利用分批摇床实验,研究了在A.f.a作用下,溶液初始NH4+-N、PO34--P、Mg2+、Ca2+和Cu2+等基本营养成分对Fe2+生物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NH4+-N、PO34--P、Ca2+或Cu2+离子浓度增加,Fe2+生物氧化率都先增大后降低,各离子最佳浓度分别为84.8、35.6、2.4和254.5 mg/L;Fe2+生物氧化率随着Mg2+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其限制浓度为88.8 mg/L。上述结果可用于控制营养条件促进Fe2+的生物氧化。  相似文献   

8.
使用Bran+Luebbe AutoAnalyzer 3自动分析仪,同时测定地表水中的NO2-N、NO3-N+NO2-N、NH3-N、PO4^3-4个项目,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均〈1%,回收率在92%~108%之间,检测限较低,且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满足地表水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利用漂浮植物与园沟宅河构建漂浮植物塘,配合化粪池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对改善水乡地区农村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自然条件下的漂浮植物塘对NH4+-N等污染物的去除速率较低的局限,考察了曝气和搅拌等人工强化措施对提高漂浮植物塘净化效果的作用。结果表明:(1)曝气和搅拌可显著提高模拟漂浮植物塘中NH4+-N的去除率,但是不能改善TN的去除效果。(2)只要保证一定的DO,曝气方式对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3)模拟化粪池出水以接近连续流方式进入模拟漂浮植物塘,在平均DO大于2mg/L、水温20℃左右的条件下,停留时间为7d,NH4+-N能达到良好的硝化效果,持续运行没有发生NH4+-N积累。进水NH4+-N平均负荷为1.6g/(m2.d)下,曝气模拟漂浮植物塘出水NH4+-N平均值均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标准(2.0mg/L)。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NH4+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行为,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H4+为200~1000 mg/L时,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的NH4+吸附容量大于D001、D113树脂;在实验温度下,采用Langmuir吸咐等温模式能够更好地描述NH4+在001×7树脂上的静态吸附行为,001×7树脂对NH4+的交换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常温(25℃)时,001×7树脂吸附NH4+过程的焓变(△H)大于零,说明NH4+进入树脂后与H+的交换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此吸附过程的熵变(△S)也大于零,说明该离子交换过程属于熵增的过程,此吸附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G)小于零,说明该离子交换过程能够自发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液膜扩散是001×7树脂对NH4+吸附的限速步骤,吸附交换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4%(质量分数)NaOH溶液较适合作为001×7树脂的再生液,经过5次再生后,001×7树脂的吸附量只下降了8.8%.  相似文献   

11.
沸石法工业污水氨氮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斜发沸石法去除工业污水中氨氮的方法 ,通过沸石对NH+4 的全交换容量、吸附和洗脱工艺条件对去除氨氮效果影响的试验 ,确定了处理氨氮废水的工艺流程和适宜参数。结果表明 ,在废水浓度pH =7的条件下 ,沸石对铵的平均全交换容量达到 12 .96mg/g沸石 ,且交换容量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 ;高速低温有利于吸附 ,低速高温有利于洗脱 ;处理后污水氨氮含量低于 5 0mg/L ,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本研究可为治理氨氮废水技术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BAF+常规工艺中砂滤池净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某水厂源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在曝气生物滤池(BAF)+常规工艺中砂滤池的净水效果。研究表明,砂滤池出水CODMn、NH4+-N的平均值分别为1.19 mg/L和0.08 mg/L;相对于沉淀池出水,砂滤池对上述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41%和63.86%;砂滤池出水NO2--N几乎检测不出。砂滤池对分子量(10 K的溶解性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作用;砂滤池中DO下降了1.80 mg/L,分析表明在砂滤池中发生了完全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13.
催化电解法去除渗滤液中COD、NH3-N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渗滤液的SBR出水中COD、NH3-N的去除实验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电解1000mL渗滤液的SBR出水,30min时,NH3-N几乎全部去除,2h时,COD的去除率达93.5%COD、NH3-N的去除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随电流密度的增大、电极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纳米SiO2为助凝剂,对含有下列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氨氮(NH3-N)或腐植酸(HA)的高岭土悬浊液进行混凝沉降实验。借助形态学理论、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的助凝作用效果、吸附特性与絮体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在含有HA、SDS、NH3-N的模拟原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浊度去除率的相关性随污染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强;(2)纳米SiO3对HA、SDS及NH3-N的助凝吸附效果,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减弱。纳米SiO2能促使PAC对HA、SDS与NH3-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0%~50%、20%~30%和10%~15%;(3)纳米SiO2能促使PAC作用下的絮体粒径增大、密实度和分维值增加、沉速加快。  相似文献   

15.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不同接种源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理化性状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对其脱氮行为以及不同C/N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比耗氧速率、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的比降解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质量浓度较高(480 mg/L)、温度30℃左右的条件下,稳定运行15 d,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85%左右;进水氨氮的浓度越高,随着微生物对环境的逐渐适应,硝化菌的活性也逐步增加;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提高,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的比降解速率也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6.
在连续流生物膜反应器中通过控制DO、pH和HRT,对低氨氮浓度废水进行了亚硝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35~45 mg/L,温度为34℃的情况下,当DO=1.4~1.5 mg/L,pH=8.3,HRT=6 h时,氨氮的去除率与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均可达到80%左右,实现了较好的氨氮降解及稳定的亚硝态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试研究考察了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的动态水质净化特性。结果表明:(1)在动态条件下,PRB中试系统中COD、NH4+-N、NO3--N、TN、TP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延长而增加。当HRT为7.00h时,COD、NH4+-N、TN、TP去除率分别为59.4%、26.9%、76.6%、62.2%、82.0%。HRT的延长使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也得到部分降解,PRB中试系统中铁屑及新生态的[H]、铁离子的氧化还原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的可生化性。(2)PRB技术对COD、NH4+-N、TN、TP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反应区前半段,而且PRB中试系统中COD、NH4+-N、TN、TP沿程的变化情况可用指数方程来描述,动态模型预测曲线拟合较好。同时,对于实际PRB技术工程,PRB技术选择适当的反应介质及介质配比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曝气充氧和人工造流技术修复河道污染水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模拟河道反应器,考察了曝气充氧及人工造流技术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河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自然运行条件下对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7.44%、4.88%、5.70%和10.60%。通过对模拟河道进行曝气充氧,最佳气水比条件下对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15.33%、10.45%、6.78%和21.18%。在曝气基础上通过设置人工阻流板,对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26.82%、16.07%、9.51%和23.80%。结果初步显示,通过曝气充氧和人工造流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对污染水体具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废水营养比对固定化藻菌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藻酸钙作载体的固定化藻菌小球,经壳聚糖覆膜后,用于模拟废水的处理。通过研究废水初始氨氮浓度及碳氮比对固定化藻菌小球处理效果的影响,发现初始氨氮浓度为50 mg/L时,氨氮的去除率达最高值74.4%;碳氮比为35∶1时,COD去除率达最高值77.7%。系统最佳氮磷比与碳氮比分别为5∶1和35∶1。固定化藻菌降解有机物的动力学过程为一级不可逆生化反应过程,其降解速率常数约为0.099 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