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地研究了华东地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参数的演化特征 ,尤其是追踪研究了中短期阶段各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华东地区中强震孕育中短期阶段 ,有不少地震活动性参数图像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C值、D值、Mf 值和b值在中期阶段存在的大面积异常区开始出现明显的收缩甚至消失 ,这种变化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主震往往发生在收缩区边缘或异常消失区 ,若当消失区再次出现小片异常 ,则该异常区是未来最为值得注意的危险区 ,而且时间上很可能进入短临。再如地震算法复杂性AC值由超出 1倍均方差的峰值下降、广义分维Dt由正常值下降并出现超过 1倍均方差的低值异常 ,也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判据。由于地震孕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需应用多种参数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以便于缩小异常区 ,提高中短期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各类参数的基础上,认为Ab值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特征。本文使用1972~1996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Ab值的空间扫描,研究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在中短期阶段,半数震例的Ab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或消失,也有少量地震在临震前1~3个月再次出现明显增大。文中还就Ab值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中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地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华东地区陆地区域的中强震的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震后下降;而海域的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主要表现为低值异常。因此,通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中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华东和华北区 1 970~ 1 998年 2 6个MS≥ 5.0地震前 2 3个地震存在C、D、Mf 综合异常区的中期异常。本文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这些异常在一年内的中短期变化。认为Mf 异常面积的短期变化最为显著 ,2 3个存在中期异常的地震中 2 1个地震前 6个月有 |η|≥ 0 .4的短期变化 ,其中 63%震前出现过地震活动平静 ,还有 37%为持续增强。最后用岩石刚度和压机刚度之比对岩石破裂前声发射的平静期长短的实验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常规地震学方法对强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异常平静特征的识别确定性差,较为模糊的不足,选用地震活动的正常水平为异常判别的指标,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建立了识别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和平静的从属函数—时间集中度T(X),通过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区的短临及中期预报应用,表明该方法识别的异常比常规方法定量,清晰、效果明显.由于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平静是较普遍的前兆异常特征,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引用自助统计分析 ,对华北地区 17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震级分布的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的异常特征。同时 ,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 ,制定了预报规则 ,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按照文献 [1]提出的分析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修补 ,由此得到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结果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地震目录分段分析研究中 ,引入了Fisher的时序分割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胶东半岛及邻近海域近二十年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存时间分布上具有3.5年左右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该区内发生的 M_L>4.0级地震之前,多数曾出现不同程度的 b 值异常;(3)1980年5月14日威海4.6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图象曾出现小震空区。另外运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结果对当前该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地震活动性研究证实了地震的发生不是完全随机分布,而是有地震活动相当频繁的地震活跃期和地震较少发生的平静期(1)。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在时间上交替发生,在地震强度上有显著差别,而且随时间和地区都有变化。它们有的以几十年或几百年时间为尺度,有的则以十几年时间为尺度,还有更短的。由于我国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故长期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表现得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深阳6.0级地震前,震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震前较长时间里出现了地震活动的“空环”图象及震前半年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平静。不同起始震级和范围内的b值及小震频度于1978年上半年出现同步上升,同期在“空环”边缘发生了两组前兆震群。单位面积的地震频度K服从幂函数分布N(K)=A/(1+K)P,其衰减系数P也于1978年出现了异常低值。这些异常变化反映了孕震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2.
用反映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的地震强度因子Mf 值,系统研究了其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 T≤1 年) 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在震前1 年左右,半数震例的震中附近地区出现Mf 值中期异常区明显收缩,即可认为出现Mf 值中短期异常,亦即认为当前已进入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笔者通过对Mf 值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常变化研究后认为:该值在上述地区的地震中短期预报中具有一定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强度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断层活动速率,根据这一指标求解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基于其时空变化特征与本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大同地震、张北地震和文安地震地震之前,都出现了强烈的异常.断层形变的强烈异常,一般出现在中、强地震之前1年左右时间,可以视为中尺度时间的地震前兆.中、强地震多数发生在异常强度加强的年代,或者其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DPJ和ULF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观测场量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并综合国内各地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预报应用中有关时、空、强的前兆判据问题:1.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变化过程中,多点位异常时间趋于集中之后的信号减弱甚至平静,可能是数十小时内发震的一种标志。2.目前所观测到的地震电磁辐射信号主要来自震源(或震中)方向。3.利用lgT-M关系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估算未来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根据周翠英等提出的ZSIP计算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比较集中的南黄海地区进行以 3°×3°范围的时间扫描 ,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重点监视区南黄海预报效能较好 ,预报效能评分R =0 .397,通过R值检验。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安徽省地震局掌握的地震学方面的资料,研究了自苏鲁交界重点监视区确定以来的震情跟踪经验,提出判别该重点监视区是否瓦解要视B类异常是否存在,并给出该区中强震前的三条中短过渡指标,即:异常总项数上升到10项以上的最高值并持续(起伏)1年左右或稍长;A类异常突然下降3至4项;霍山窗小震频度形成峰并下降至40次/3月以下。最后对该重点监视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8.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用Fisher最佳分类法对华北地区1401—1986年这段时间,每三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进行了集群,划分出两个地震活动期和两个平静期,并用树状分类器将地震活动期分出了若干地震活动幕,最后用误识率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