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防灾预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立德  徐旭初 《灾害学》1992,7(2):17-20
本文提出了防御灾害预案的五要素和逻辑结构,进而讨论了防灾预案的优化准则、制定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试论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建立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通过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灾规划体制,以地方政府为防灾救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体制,和以社区防灾组织、防灾志愿组织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体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民各自责任明确的综合有效的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3.
以宣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针对宣传者与受传者的心理动机的形成及其过程,结合当前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方针与任务,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目的旨在拓宽防震减灾宣传的新思路、新方法,挖掘防震减灾宣传的潜力,以达到防震减灾宣传的最佳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肖永全  叶殿秀 《灾害学》1997,12(1):23-27
依据国内外城市气候的观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文献,从合理利用城市气候资源和防灾减灾角度,首次论述了城市气象灾害种类(公共、特定和相关三大类9种)以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6.
汶川地震暴露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防灾功能不强。城市公园应是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应符合城市防灾规划要求。从防灾公园的定义出发,本文重点阐述了防灾公园的3个特点:规模、构造和设施;通过每平方公里公园数量、每万人公园数量、人均公园面积及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等多项关键指标,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完善防灾绿化网格,二是逐步实现现有城市公园向防灾公园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破坏性特征,特大地震发生后单个城市面临的困难往往超过其自身的应对能力,需要从更广域的范围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首先根据区域地震环境、地震影响相关性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给出了区域性防灾组团的划设原则,其次按照“城市常态中心性”和“地震灾害风险”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城市抗震防灾中心性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和最大引力联结线等提出了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的定量化方法,最后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区域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和防灾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旭霞 《灾害学》2007,22(3):125-129
通过一个数量模型探讨了防灾投资、生产投资、灾害发生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防灾力度的理论依据。最后运用浙江省10年来的数据,说明了现阶段加大防灾投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在全国大学生中因运动、饮食、心理等备环节中,处理不当而出现的运动猝死、运动损伤致残、食物中毒死亡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年青有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应重视和接受防灾意识教育.避免意外.运动伤害及死亡事故出现。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抗震防灾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系统科学和抗震防灾整体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大庆油田“八五”期间抗震防灾方面已进行的研究和需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油田建立抗震防灾专家系统进行了探讨,指出对油田抗震防灾生命线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日本阪神大震灾在应急救灾上的几点教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防灾体制、心理准备和防灾规划等方面分析日本阪神大震灾在应急救灾行动中的教训,并结合我国的情况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灾害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城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对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灾害外.往往是由于人们缺少防灾知识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等。另外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也可能引起地面的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灾害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平时接触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人们缺乏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在城市灾害来临时.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从防治“非典”到防震减灾 “非典”同地震、洪水等灾害事件一样,具有突发性强、危害重、影响大的特点。在灾害突至面前,考验了我们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实力,考验了我们的观念意识、管理模式、防御体系、应急措施以及每个公民的防灾素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灾害始终和人类如影相随,此起彼落,人类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地震灾害而言,其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居群灾之首。20世纪全球三分之一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近120万人,我国占一半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的总人数约为  相似文献   

16.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吉夔  李远志 《灾害学》2001,16(4):49-52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加之,许多城市都处在地震的易发多发地带,地震对许多城市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数字城市与城市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春发 《灾害学》2004,19(Z1):67-70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涉及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有效防灾减灾就必需有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数字城市技术是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它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中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还支持各种应用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了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怎样利用数字城市系统的信息资源和其先进的支撑技术,建设城市的数字防灾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19.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