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与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求,阐析了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与阻力,提出了促进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各省(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同时西部地区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正相关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西部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存在进一步遭受损失与破坏的威胁.这些将会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转而成为其城市化的严重制约,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据此,文中提出建议,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以各级政府支持管理为先导和主导,尝试采用“公私营合作”(PPP)融资模式,重点推进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绿色文化、建设绿色城市,筹措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发展基金、发展城市绿色产业;立足功能分区并结合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城镇化发展,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结合“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推进城市群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同时,随着全国贫困人口绝对规模的减少,贫困人口的分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文章从西部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以及地区贫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深入解析了西部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互为因果的耦合机理;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资金、人力资本、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即: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设计了原地扶贫和离地扶贫两大生态扶贫模式,并提出了不同生态扶贫模式的特点、实施范围和基本内容.原地扶贫通过创造生态管护就业岗位,发展当地特色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贫困人口在当地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通过拓展整村推进和本地教育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能力.离地扶贫则以生态移民为主,并结合城镇化战略,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通过异地就业、生活实现脱贫.最后,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战略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以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开发,以特色农副产品开发、特色生态旅游和绿色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及以生态移民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而形成的生态地理单元,在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水资源失调,干旱灾害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蔓延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整个西部地区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灾害强度加剧并且频度增加,造成社会经济的突出损失、增加了社会发展成本、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由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建设的意义,阐析了生态保护建设目前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西部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给出了相关建议: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建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中央宏观综合管理部门统一主管的、地方政府负总责和执行的政策框架;不断加大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的替代产业,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降低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地压力,迅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替代产业发展纳入到生态建设工程之中;建立西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全面评估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为未来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面对粗放式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泉,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可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利用三种权重矩阵分别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区域和分区域两个方面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GTFP的空间效应,探讨创新型人力资本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和GTFP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东部和南部地区水平较高,西部和北部地区水平较低。②从全区域回归结果来看,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对GTFP水平提升具有阻碍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地区间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技术创新诱导的"回弹效应"所致。③从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来看,高GTFP地区依靠创新型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形成区域增长极,低GTFP地区依靠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提升自身GTFP水平,由此显示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可能存在"孤岛效应"。④其他影响因素:财政投资、对外开放度、城镇化率、基础设施等均未显示出对GTFP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于高GTFP地区的绿色发展显示出阻碍作用,对于低GTFP地区的绿色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信息化对全区域GTFP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增强环境规制、减小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GTFP水平提升,但是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对GTFP作用不明显。据此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增强创新型人力资本空间外溢扩散效应,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绿色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的作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实现GTFP区域联动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转型的概念性框架和战略思路。现有城镇化模式,无论是城市承载的内容,还是城市自身的组织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跳出传统工业化思维框架,基于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城镇化,是解决城市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出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色城镇化",不只是"在现有城市里面建公园",更是类似"在(自然)公园里面建城市",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并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前提下,创造繁荣的城市经济,这意味着发展理念、城市承载的内容、城市的组织逻辑及其区域经济含义的深刻转变。基于生态文明重新塑造中国城镇化,应聚焦三大任务板块和两大战略抓手。三大任务板块是:对已有城市进行重塑;以绿色方式实现未来新增城镇人口的城镇化;对乡村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两大战略抓手是:一是占全国GDP、人口和土地面积比重分别超过90%、70%和30%的城市群的绿色转型;二是占全国人口约60%的县域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法律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况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决策。由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西部唯一的发展模式选择 ,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体系 ,并最终实现“立法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反贫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以生态环境重建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全球经济萧条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背景下,中国西部需要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可以起到前车之鉴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以OECI国家为主,基于实地考察调研和座谈、以及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其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建议以及典型案例区实践活动在推进区域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涉及政策框架和路线图制定、绩效监测评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生态补偿、绿色就业和扶贫等.重点分析了OECD国家以往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经验,如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矿产业开发和生物库的例子;加拿大采用经济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瑞士农业旅游和西班牙绿色工业发展的案例;以及澳大利亚实施“清洁可持续技能培训计划”的经验等.尽管各个国家由于制度、经济体制、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和行动方案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一些共同认可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对中国西部绿色发展起步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根据这些国际经验分析,本文提出了对中国西部绿色发展的五点启示,主要包括:①制定绿色发展的制度安排和路线图;②开展动态的绩效监测评估与考核,建立切合实际的可量化的考核体系;③建立生态产权或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并选择典型区先行先试,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④利益相关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绿色发展的进程之中;⑤提供绿色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技能和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且恶劣,但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力图从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视角,综合辨析出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采矿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文章认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对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极开发绿色新能源;加强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绿色门槛,继续整合小矿山;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区域融合,减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破除“资源诅咒”;借鉴国际上“责任矿产开发倡议”,提高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统筹协调资源税费、地方发展基金,明确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强能矿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行有效透明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11.
Africa faces enormous food security challenges. Most commentators agree that, despite the complexities of food insecurity, there will have to be increases in food production from existing agricultural land. Most, too, are pess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judging likelihood of success on the basis of past performanc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ough, offers new opportunities, by emphasising the productive values of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ll assets that Africa either has in abundance or that can be regenerated at low financial cost.This paper sets out an assets-based model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together with a typology of eight improvements that are currently in us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jects. In the 45 projects/initiatives spread across 17 countries that are investigated, some 730,000 households hav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food production and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 95% of the projects where yield increases were the aim, cereal yields have improved by 50–100%. Total farm food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in all. The additional positive impacts on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re also helping to build the assets base so as to sustain these improvements in the future.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an deliver large increases in food production in Africa. But spreading these to much larger numbers of farm households will not be easy. It will require substantial policy, institutional and professional reform.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没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及其结构水平迅速提升,但各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及结构水平差异颇大,这可能也是导致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为本文直接研究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提供了极为理想的样本.文章在增长回归框架下,以中国各省份1978-2008年动态面板数据为基础,从国家和区域层面考察了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我国及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效应显著;人力资本内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显著性相关得到东部地区数据的支持,而在我国及中西部地区的效应不够明显,这主要是由我国投入导向的增长模式和劳动力质量水平不高所决定的.结论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及结构优化将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大多忽略内资而单独研究外资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碳排放核算公式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资本、劳动异质性角度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进步按内外资企业分类构建了理论模型,然后基于2002—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采用经典的Moran’s I指数、局域LISA集群示意图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最后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比较分析了内外资企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存在不可忽视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内外资企业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增加碳排放,其中技术进步因可能的回弹效应而对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带来正向影响;3与外资相比,同等幅度的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下内资企业带来的碳排放更多,而等量劳动投入下内资企业带来的碳排放更少;4内外资企业资本投入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及其差异均为最大,而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则相对较小。从"两害取其轻"这一相对意义上来看: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才是2002—2014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更大推手。由此认为:首先,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应当以"联防联控"的治理思维来抑制碳排放增长,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思维;其次,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应该更加重视回弹效应;最后,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应该以"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态度来对待内外资企业,避免"一刀切"。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ocial capital and the health qu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elderly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health quality of the elderly as well as its composition. The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by applying a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 and using survey data obtained in the Xihaigu area of Ningxia Province in 2017.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ealth of the rural elderly, but the impacts were different on its composition. Village social capital should improve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quality of the elderly through building mutual trust and promoting stability, unity and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factors such as mode of habitation, diet, medical approaches,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s, and villag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lso affect the health quality of the elderly.  相似文献   

15.
根据技术效率、经济效率、自然效率、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四个效率背离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福利损失问题。在分析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失效和价格背离现象。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着自然资本富聚现象,并进一步分析其根源。包括:政府有效干预不足、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效率实现以对自然资本的低成本占用、机会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本的价值取向、对经济财富以及单一行为人的效率追逐、产权缺位等。强调需要强化环境管理的公共管理属性,并对环境资源的权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有效的界定和实施,通过制度和政策变革,干预和规范市场运作,促进资源的高效和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16.
Working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y is a complex task for communities especially given the ambiguous nature o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by working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mmunity capital, administrators can begin to move beyond bottom line thinking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llective view of commun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helps municipal decision makers begi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help them build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communities.
Edith G. CallaghanEmail: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评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资本观变更过程,在此基础上从资本观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作结论性归纳。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首都迁址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已经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弊端,困扰着首都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这些问题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无论改都论、双都论还是展都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日趋集中的问题。从北京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指出了迁都的必要性;然后从迁都的历史可行性、经验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4个方面论证了迁都的可行性;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理想首都区位模型,对迁都方位进行了选择。认为长江中游地区是建立新都的最理想方位,并从首都安全、定都成本和区位影响角度,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建设中国新都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后还探讨了模型的计算尺度问题和迁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和环境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经济、社会、环境体系中社会资本与环境资本对经济的影响,用可持续发展观点修正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占有整个地球,因此从理论上讲,解决代际公平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讲。整个资本世界可以分为人力资本、人造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等四个组成部分,分析表明,不同类型资本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对维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应该大力培育人力资本与环境友好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